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2021-01-19 思弩

柯爾律治說過,倘若人不升空成為天使,毫無疑問,他將下沉成為魔鬼。他不能停留在獸性。最野蠻的人並不是野獸,他更壞,非常壞。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還記得教科書式「老賴」黃淑芬那件事情嗎?這是發生在2015年的一起車禍,趙勇的父親趙香斌騎自行車時遭遇車禍,肇事司機正是黃淑芬。


趙香斌被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一級傷殘。2017年6月,法院判決肇事者黃淑芬賠償86萬元,其一直稱「給你籌錢」,卻未表現出履行判決誠意,甚至叫囂「我是人品有問題,你在這兒說還有啥用」「我是收入不低,我得還貸款」。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我們習慣了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習慣了垃圾收拾好交給廢品收購者,習慣了雨天開車慢行避免濺溼路邊的行人...這些簡單的舉手之勞,都源於善,那麼人性的惡,究竟是什麼?


小朋友都知道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當世的我們啊,是不是丟掉了什麼?


再來說一件近來的事件,上個月16號,在北京朝陽區一輛路虎越野車,追尾了一輛大型鏟車。而越野車已經冒起滾滾白煙,有燃燒的跡象。


可這時越野車卡在鏟車下面,車身損壞,越野車的車門變形,無法打開,所以裡面的人也無法出來。此時,只要鏟車司機將車往前挪動一點點,便能幫助越野車裡的被困人員逃出生天。


但萬萬想不到的是,鏟車司機下車後,只顧著撥打電話,即便在有一名圍觀者大聲提醒他,後面的車快爆炸了。麻煩他趕緊再挪一下車,救人要緊的情況下,這位司機無動於衷,冷眼旁觀著,依舊在打電話。



最後大火把這輛車燒剩了框架,車內兩名年僅30多歲的女士恐怕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的時候,這麼輕易的被無視了。


當時這件事情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輿論,大家認為司機這樣的行為等同於故意殺人,死刑都不為過。大家都在指責這位司機,認為他應當為這起人命事件負全責而受到嚴懲,可事實上,按照交通事故法,他最多判三到七年。


所以倘若我們希望他受到重刑,恐怕是要失望了。他也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前提是他有。


曾子有言: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那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人若向惡,禍雖未至,福不存矣。

還有17年八旬老太往飛機引擎中丟硬幣祈福事件。據了解,撒硬幣老太邱某平常信佛,拋擲硬幣是為祈求平安。幸好當時被後面排隊的乘客發現,沒有釀成大的後果。


假如當時沒有被發現,而老人家恰巧神功蓋世,硬幣不偏不倚穿過風扇,穿過前幾級壓氣機葉片,鑽進了發動機內涵道一個犄角旮旯裡,然後發動機一啟動,叮的一聲,發動機裡某一片或幾片葉片受損呢?



軍事科普曾表明,遭遇老太太扔硬幣的A320民航客機,其渦扇發動機有著強大的吸力,在以極高的速度運轉時,硬幣對於發動機就是一顆子彈,我們應當可以想像,這會對這架飛機以及飛機上的乘客帶來怎樣的傷害吧?


而當時其行為只是構成擾亂單位生產秩序的違法行為,本來依法將被處以行政拘留5日。但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考慮老太已經80歲,其年齡已超過70周歲,因此沒有執行拘留。

 

有人說,「不知者無罪」,老人家無知下犯的錯誤,何必過度指責。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種無知而自我的行為,可能會給無辜的人帶來不善的結果。


而僅僅因為無知,心懷惡意也能被原諒嗎?殊不知,小小的惡意,最終也會生根發芽,結出惡念的果實。


蘇格拉底曾說過,德行就是知識或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我不否認這句話存在絕對性,但是也不得不說,不知後果的無知也是人性之惡的一種表現。

說到這裡,想起當年幾乎一夜爆紅的電影《釜山行》,片子裡有一處,女兒秀安和兩個成年男人一起發現廁所裡的邋遢漢,西裝男金常務說:「小鬼,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會像他一樣哦。」


秀安低聲回應:「我媽說了,講這種話的不是好人。」是不是很熟悉的一段對話,我們曾經也應當聽到過大人說,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做清潔工等等。


那麼不懂得尊重別人,是不是也算做一種無知呢?


再來說回主角們穿過喪屍走向大部隊的時候,一群人懷疑他們已經感染上病毒,要求他們去另一個車廂這一處情節,實際上透露出了人性的拷問,金常務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和鍾吉老奶奶幾乎無意識地自言自語形成了對比,他的自私自利顯露無疑,這似乎與我們受到的與人為善便是與己為善教育相悖了。


包括接近結尾處,他為了自己逃命把女學生珍熙推向了喪屍群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在想,這樣一個角色如果活到最後,大家都會意難平吧。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近在咫尺,或許遠在天涯,又或許我們即惡的本身。善惡相長,而非相生。


而我寫下這些文字,並非是要敘述,我們應當追尋所謂惡的根源,或是改變別人的自私冷漠,我們都清楚的明白,倘若憑藉一己之力便可以改變那些崇尚自私自利觀念的人,那被困越野車內的兩名女子又怎麼會死呢?


我只是希望,希望原本善良有良知的人,可以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不會害怕麻煩,不會害怕訛詐,也不會害怕承擔責任,面對世態炎涼,面對有時讓人覺得無可救藥的冷漠世界,也不會被輕易改變。

 


不要像日本獲獎短片《反社會人格》裡描述的那個故事一樣,機器人在片中展示的是一個「活雷鋒」的形象,不管被怎麼樣對待,都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他人。


而他是毫無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的,代表了我們生活中所習慣的一切自認為理所應當的便利。當他被女孩子的話影響,脫離了「機器人」的形象,回歸到一個「人」時,卻不再被需要,於是就被「廢棄」了。


而當他死去,街上的每一個旁觀者都變成了冰冷的機器,這樣的轉變,好像在暗示著現代社會的人正在逐漸拋棄著人性,每個人如冰冷的機器般運作,沒有情感,也失去思想。

那麼,誰願意變成冷冰冰的體會不到世間百味的機器人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慎獨」這個詞語,意思是在獨處中謹慎不苟,出自《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即意味著自律,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後皆為君子。



北宋理學家張載曾勵己勉人說到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知道這四句的內容如果讓每個人視之為己任太過沉重,那麼 ,我們每個人堅持慎獨自律便好。


慎獨自律,守護住原本的良知,不被輕易改變,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很遠很遠,我們與福報的距離,很近很近。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善與惡的距離
    最近追了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英語名字是:The World Between Us。網上評價挺高的,很值得一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可以戰勝惡,愛,可以洗滌恨
    為什麼我們的愛離惡很近?離善很遠?最近兩岸最熱的話題,莫過於賈靜雯暌違十五年後接拍的臺灣公共電視犯罪心理類型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除了收視率創公視歷史新高外,豆瓣好評也高達9.4。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善與惡的距離 | 豆瓣9.5分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往往這類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發生後,引發的社會關注和激烈討論,通常到宣布判決結果後,便會戛然而止。我們在不同的世界觀裡彼此定罪劇中充斥著令人心痛與壓抑的矛盾,所有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憤怒、憐憫、痛心、仇恨、遺憾……「惡到底存在在哪裡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人性是善惡並存的,而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隨著人性的掙扎與搏鬥,該劇不斷在觸碰著人們的情感底線,挑戰著常規思維。在真相裡,才有惡人行惡的原因,也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複雜的人性當中,善與惡是糾纏不清的。當碰到大惡,人們心裡的惡就會被激發出來,就像《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說的,惡只能是極端的,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我們對善惡的沉迷,對惡的著迷與追打,是疏離社會的附魔群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一樁隨機殺人案,將幾個家庭聯繫在一起。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電視劇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每個人距離「惡」都不遠,也就是大家其實都在傷害著別人,只是出於不同的原因而已。那麼能否做到去惡存善呢?我以為這壓根做不到,沒有了惡,那麼善也就因為缺少對照而消失,那個時候再去行善的時候就會意識不到這是在行善,也就不存在了善。不說這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了,這部劇能夠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以為的正義,加之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成為一種惡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答案是什麼?
    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二是劇情離題,直接跑偏,狗血至極。但是這部劇做到了,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劇中所涉及到的群體,不偏不倚,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描述。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隱秘的角落:善與惡的距離,小到一念之間
    他們相互映射,就如同兩面鏡子,照出了人的內心善與惡的距離。若談善與惡,必談因與果。張東升不是無緣無故殺人,朱朝陽也是。一個長期受嶽父嶽母家庭的冷嘲熱諷,忍受妻子的冷漠無情進而出軌在外;一個長期被媽媽強勢性格壓制,看著父親和繼母組建的家庭和和美美,自己長期受冷落,還被繼母那囂張跋扈的小女兒欺負。
  • 《他人即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
    就像劇中男主的黑化,一方面是他心中本就埋伏著一顆惡的種子,另一方面,外界環境的催化讓這顆種子漸漸破土而出,開出惡之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性,好的和不好的,缺點和優點。在我們聲討網絡暴力的同時也會高舉言論自由大旗在鍵盤上筆走龍蛇;不喜歡被人背後非議可還是在公司茶水間大罵某人啥都不懂;討厭被人貼標籤卻在無形中帶上有色眼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