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2021-01-08 傲嬌貓咪控

「我們對善惡的沉迷,對惡的著迷與追打,是疏離社會的附魔群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

一樁隨機殺人案,將幾個家庭聯繫在一起。在劇中,社會輿論、司法、媒體盤根交錯,三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使得矛盾更加深化。

在第一集的劇情中,有一個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見的場景:當律師王赦為犯人辯護時,遭受到了來自群眾的攻擊。

在大眾的心中,罪大惡極的犯人就應該被剝奪一切權利,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任何想要為犯人爭取權益的行為,都是不正義的。

人們手握社會輿論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但劍鋒往往朝著錯誤的方向。法律所賦予的言論自由,變成了人們手中的驚堂木,來滿足人們心中的近乎扭曲的審判欲,假借善惡之名來追尋一種權力——主宰他人生命的權力。

就連媒體也被這種思維所影響,劇中部分媒體認為:事實不是新聞,能夠抓住大眾的目光,增加收視率的事件才是新聞,所以就算是一則假新聞,也會有媒體爭相報導。

社會輿論與媒體不僅想要剝奪犯人的生命,還有其家人的生存權。犯人家屬不僅要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還要時刻小心別人異樣的目光,家庭分崩離析。

在劇中,三觀唯一比較正常的或許只有那位律師,堅守著心中的職業正義,竭儘自己的權利去尋找隨機殺人案背後的根源。他知道:審判結束並不能代表案件結束,如果不把最終的根源找出來,還會有其他隨機殺人案發生。

他知道如果政府想要維穩,勢必會儘快判決。並且速食主義的媒體與人民也並不想給他這個時間。

媒體想要博人眼球,言辭怎麼犀利怎麼來;人民想要抒發心中所謂的正義,在無法接觸犯人的情況下,就對其家屬和辯護律師進行道德的審判和指責。他們認為:犯人家屬也是社會混亂的根源之一。

他們不斷的舉起手中的所謂正義之劍,從別人的身上劈砍下血肉,把血肉當做戰利品,來炫耀自己正義的榮光。但是他們不願意去想,沒有哪一位父母,辛辛苦苦20年的養育,是為了培養一名殺人犯。

人們對於案件的態度,或許不是憤恨,而是事不關己。對於他們來說,案件的發生意味著多了一件飯後談資。他們急於替法官做出符合自己心中正義定位的判決。認為只要犯人死了,那麼一切都解決了。

如果問題真的能夠這樣解決,那麼在法律頒布死刑的那個社會,就不應該再有殺人犯出現。但大家都選擇性的不願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的行為又何嘗不是一種為惡?

但惡並不代表犯罪,人們只是運用社會輿論的壓力來逼迫政府與法官做出抉擇,用社會輿論所形成的枷鎖牢牢的銬住犯人家屬,使其露出一副狼狽模樣。如此一番,就達到了他們心中的正義的勝利。一些無良媒體配合著人民輿論所做出來的人血饅頭也仿佛格外美味。

如今人們都有言論自由,那就更加需要謹言慎行,善與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相關焦點

  • 善與惡的距離
    最近追了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英語名字是:The World Between Us。網上評價挺高的,很值得一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人心的距離,僅一句話之遙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僅有一句話之遙。還記得每集片頭閃過的那些網友評論嗎?千言萬語,如芒在背,句句如針刺向當事人。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除了真正的加害者李曉明外,都是這世上最可愛而平凡的無辜者,李曉明所行之惡像一個黑洞,吞噬著這些人的生活與人生,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自然覺得加害者家屬不應受到這樣的對待,但若在我們身邊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我們習慣了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習慣了垃圾收拾好交給廢品收購者,習慣了雨天開車慢行避免濺溼路邊的行人...這些簡單的舉手之勞,都源於善,那麼人性的惡,究竟是什麼?小朋友都知道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當世的我們啊,是不是丟掉了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好人與壞人僅有一步之遙
    如果說劇集像探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就有點老土,我認為它最想討論是,當我們不自覺與「惡」的距離拉近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否大愛世人,犧牲自己和愛人就是「善」?抑或我們只顧家人和自己利益,犧牲人權、忘記人人平等這種耳熟能詳的口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步之遙丨薦劇
    / 10IMDb:9.6 / 10由臺灣公共電視、HBO Aisa和CATCHPLAY聯名製作並同步播出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便聚焦於無差別殺人案背後的法律制度與社會輿論之間存在的矛盾。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豆瓣9.5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人性的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HBO與臺灣公視合作推出的一部華語劇,僅僅首播兩集,豆瓣上的評分就高達9.5分,口碑和人氣砰砰爆炸。《我們與惡的距離》根據臺灣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被害者家屬、施害者家屬以及社會各界的反應。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或許一步之遙 一念之間
    「速食新聞」時代,我們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離八卦炒作越來越近,聽風就是雨,第一手資訊就是戰略高地,真相未經核實就滿城風雨,文字未經推敲早已瘋狂轉載,畫面未回傳通稿卻已出爐,觀眾等來的就是「借錢先繳費」的可笑狀況,宋喬安自己都說我們的觀眾只有七歲的智商,也就是說新聞給他們看什麼那真相就是什麼!媒體要生存看中收視率這些本無可厚非,可並不代表這就是肆意妄為的藉口。
  • 《我們與惡的距離》極端的善良,何嘗不是另一種惡?
    前幾天說的《破冰行動》我每天都會追著看最新的,但是看完30集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部高開低走的電視劇,前面幾集有幾位老演員演技在線一直拉著節奏走,現在開始有點拖進度,然後幾個小生演技頻頻下線,讓人看得很絕望,相比較之下還是刷一刷《我們與惡的距離》來的舒服!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步之遙!——《隱秘的角落》簡評
    結尾鏡頭——朝陽和嚴良對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步之遙!他們選擇了惡,走向了黑暗的角落。張東升的殺人動機在於妻子以及其家人的看不起和厭棄。曾經為了愛情來到新城市打拼的張東升,並沒有像願望一樣成功。而且妻子開始厭煩他,甚至婚內出軌。帶著「好男人」、「好丈夫」標籤的他,在一次次的打擊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以為天衣無縫的計劃卻被三個孩子打破,他選擇了繼續對抗。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善與惡的距離 | 豆瓣9.5分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往往這類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發生後,引發的社會關注和激烈討論,通常到宣布判決結果後,便會戛然而止。「百分之五,在傷人案件中,只有百分之五的犯人是罹患精神疾病。而且在這百分之五當中,極少數是會攻擊其他人。」然而這個力量似乎微乎其微。在社區裡修建精神病患者康復中心,居民們表示擔心自己的安危,擔心日常生活受影響,此外還有——房價和地價下跌。思聰一家,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掙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可以戰勝惡,愛,可以洗滌恨
    為什麼我們的愛離惡很近?離善很遠?最近兩岸最熱的話題,莫過於賈靜雯暌違十五年後接拍的臺灣公共電視犯罪心理類型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除了收視率創公視歷史新高外,豆瓣好評也高達9.4。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王赦幫李曉明辯護連他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王赦幫李曉明辯護連他的妻子也不支持他時間:2019-04-15 14:3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前幾年的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直指醫患關係,層層揭露醫療體系黑暗內幕;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展現了高壓應試教育下扭曲變形的家庭親子關係;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根據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改編成紮實劇本,並運用犀利的影視語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實時熱點的生命周期延長,探討具體的社會事件對個體,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持續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 【推劇】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
    凌晨1點我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在想把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那麼強烈想推薦一部電視劇。豆瓣9.5分當之無愧。少見的直面人性的好劇在此之前,已經有不止一個人向我推薦這部電視劇。特別是身為一個法學生,更值得一看。
  • 電視劇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每個人距離「惡」都不遠,也就是大家其實都在傷害著別人,只是出於不同的原因而已。那麼能否做到去惡存善呢?我以為這壓根做不到,沒有了惡,那麼善也就因為缺少對照而消失,那個時候再去行善的時候就會意識不到這是在行善,也就不存在了善。不說這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了,這部劇能夠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以為的正義,加之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成為一種惡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新劇吸引人的不只有賈靜雯
    那時候,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非黑即白,好人壞人都有固定的形象,不知道有絕大多數人還是處在灰色地帶的。人性善惡的問題,古今中外我們都在討論。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相反,人也可以在一瞬間成為惡魔。HBO和公視合作推出的最新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