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善惡的沉迷,對惡的著迷與追打,是疏離社會的附魔群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
一樁隨機殺人案,將幾個家庭聯繫在一起。在劇中,社會輿論、司法、媒體盤根交錯,三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使得矛盾更加深化。
在第一集的劇情中,有一個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見的場景:當律師王赦為犯人辯護時,遭受到了來自群眾的攻擊。
在大眾的心中,罪大惡極的犯人就應該被剝奪一切權利,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任何想要為犯人爭取權益的行為,都是不正義的。
人們手握社會輿論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但劍鋒往往朝著錯誤的方向。法律所賦予的言論自由,變成了人們手中的驚堂木,來滿足人們心中的近乎扭曲的審判欲,假借善惡之名來追尋一種權力——主宰他人生命的權力。
就連媒體也被這種思維所影響,劇中部分媒體認為:事實不是新聞,能夠抓住大眾的目光,增加收視率的事件才是新聞,所以就算是一則假新聞,也會有媒體爭相報導。
社會輿論與媒體不僅想要剝奪犯人的生命,還有其家人的生存權。犯人家屬不僅要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還要時刻小心別人異樣的目光,家庭分崩離析。
在劇中,三觀唯一比較正常的或許只有那位律師,堅守著心中的職業正義,竭儘自己的權利去尋找隨機殺人案背後的根源。他知道:審判結束並不能代表案件結束,如果不把最終的根源找出來,還會有其他隨機殺人案發生。
他知道如果政府想要維穩,勢必會儘快判決。並且速食主義的媒體與人民也並不想給他這個時間。
媒體想要博人眼球,言辭怎麼犀利怎麼來;人民想要抒發心中所謂的正義,在無法接觸犯人的情況下,就對其家屬和辯護律師進行道德的審判和指責。他們認為:犯人家屬也是社會混亂的根源之一。
他們不斷的舉起手中的所謂正義之劍,從別人的身上劈砍下血肉,把血肉當做戰利品,來炫耀自己正義的榮光。但是他們不願意去想,沒有哪一位父母,辛辛苦苦20年的養育,是為了培養一名殺人犯。
人們對於案件的態度,或許不是憤恨,而是事不關己。對於他們來說,案件的發生意味著多了一件飯後談資。他們急於替法官做出符合自己心中正義定位的判決。認為只要犯人死了,那麼一切都解決了。
如果問題真的能夠這樣解決,那麼在法律頒布死刑的那個社會,就不應該再有殺人犯出現。但大家都選擇性的不願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他們的行為又何嘗不是一種為惡?
但惡並不代表犯罪,人們只是運用社會輿論的壓力來逼迫政府與法官做出抉擇,用社會輿論所形成的枷鎖牢牢的銬住犯人家屬,使其露出一副狼狽模樣。如此一番,就達到了他們心中的正義的勝利。一些無良媒體配合著人民輿論所做出來的人血饅頭也仿佛格外美味。
如今人們都有言論自由,那就更加需要謹言慎行,善與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