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極端的善良,何嘗不是另一種惡?

2021-01-12 一系三止

這幾天事情有點多,昨晚叄爺睡不著刷了一下這本臺劇,刷新我對臺劇的認知,同時這部劇的題材和內容也刷新了我的三觀,這才是真敢拍的題材啊!前幾天說的《破冰行動》我每天都會追著看最新的,但是看完30集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部高開低走的電視劇,前面幾集有幾位老演員演技在線一直拉著節奏走,現在開始有點拖進度,然後幾個小生演技頻頻下線,讓人看得很絕望,相比較之下還是刷一刷《我們與惡的距離》來的舒服!

最近幾年刷到的臺劇大部分都是偶像劇,犯罪心理類型的劇集在國內來說還是比較少見的,當然我的意思是拍的好的那些,爛劇爛邏輯爛演技爛劇本的就不提了!這樣的故事比較接地氣,而且這本電視劇裡有著很多的社會時事、家庭關係、職場關係等等的描寫,可以讓觀看的人通過劇集正視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件,一口氣刷完10集後我發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遠,很近!然而我們離善的距離,卻還是有些遙遠的!

電視的故事由一場無差別槍殺案開始呈現,從殺人犯和他的家庭成員、為他辯解的律師、被害人家庭、新聞媒體工作人員的幾個角度為我們還原這個事件的點點滴滴!在多個角色之間切換來告訴我們,每個人看待這個事件的不同角度!劇情流暢、臺詞對話有著感情的附加,在不少鏡頭裡給予了適當的留白,想必是留給觀眾思考答案的空間。

前兩集裡有著比較多看似隨意的臺詞,但是卻令人有著很深的反省,這也是讓我堅持刷下去的重要因素了!什麼是新聞?是譁眾取寵、鼓譟煽動的節目?還是試圖追求事件全貌的專題?看到這段話時,我想這跟大陸風生水起的自媒體很相似,究竟是為了真相去報導的新聞,還是為了博人眼球的流量帶來的價值?

劇集裡短短的幾句話,就道盡了如今的媒體亂象,為了搶佔話題流量不擇手段,哪怕是播報造謠新聞也在所不惜!一個面向公眾的平臺,一個面向公眾的人物,你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想法都要負責任才對!有些時候我們作為接收訊息的人來說,看問題也不能太片面,要多方向思考一下,不要讓自己被網絡輿論帶著走!

叄爺還是覺得,既然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依然要逐漸的走向未來!很多的事走出來了,並不代表可以就此遺忘。雖然是一場無差別的槍殺案毀了九個家庭,其實我們都看到了那九個受害人的家庭卻忽略了加害人的家庭。兇手固然可惡,但其家人又何嘗不心痛?網絡輿論通常都是一邊倒,通過惡言惡語來抨擊兇手的父母,仔細想想這種何嘗不是一種惡呢?

我不知道我們這邊是因為內容審查的尺度還是什麼原因,這類題材的內容其實真的不少,滴滴、三色等等話題,其實這些內容都可以引發不少價值導向,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展開細細的討論。但是最終,群眾們還是依然消散在鋪天蓋地的娛樂資訊流裡漸漸遺忘那些不久之前觸目驚心的事件。正義和邪惡只有一步之遙,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一樣沒有人性。那麼究竟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惡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夠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
  • 【推劇】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
    凌晨1點我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在想把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那麼強烈想推薦一部電視劇。豆瓣9.5分當之無愧。少見的直面人性的好劇在此之前,已經有不止一個人向我推薦這部電視劇。特別是身為一個法學生,更值得一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不在這裡。但人的無知程度卻又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就認為有權殺人。殺人犯的靈魂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真知灼見,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愛。
  • 人民設施和輿論的崩潰,即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是闡述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觀點來表達另一種觀點,而是保護空頭。同樣的是表達不同的聲音。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和田馥甄中的英雄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在心裡代表著正義和真相。他與輿論中心的「惡人」無關,所以他的故事可以擊中他心中的大家。作為官方海報,故事中人物之間的關係非常清晰。
  • 消失的愛人: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爬山嗎」到「化糞池」,前者是《隱秘的角落》裡的段子,後者是近期發生的杭州殺妻分屍案。我們傳統文化裡,一直有「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對於家裡的矛盾糾紛,總用一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稀裡糊塗的話一言以蔽之。很多家庭悲劇出現後,沒人去「究竟」真相,一聲嘆息,玩笑調侃就完了。卻不知諸如此類悲劇,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還沒到極端的地步。我們需要去關注案件背後的細節,深度分析背後的社會、文化、心理等因素,從而達到警示、預防的作用。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他人即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
    就像劇中男主的黑化,一方面是他心中本就埋伏著一顆惡的種子,另一方面,外界環境的催化讓這顆種子漸漸破土而出,開出惡之花我們與惡的距離從《燃燒》到《寄生蟲》再到《他人即地獄》,這幾年韓國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影視作品之中,貌似都是將目光聚焦在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但將目光移開熒幕回到現實,上到樸槿惠、文在寅紛紛下臺,中到崔雪莉、張紫妍自殺,下到世越號沉船原因不明,不僅是小人物鴨梨山大,整個韓國都籠罩在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之下。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觀念這種東西不能強行改變,因為沒有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其他人,沒有人能夠徹底參悟一件事,因為事在人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地了解另一個人。正是存在這種差異,才有了多彩的世界,才能避免《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所提及地「工廠造人」的情況。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與惡的距離才更加地撲朔迷離。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近年來,臺灣劇一直在往社會現實題材的方向轉型,比如去年被稱為「臺灣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本片《我們與惡的距離》同屬社會現實題材,但比前者口碑更佳,可以算是近年來最好的一部臺劇。 本片由美國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惡的科學》: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在他的著作《惡的科學》中對「惡的行為」進行了系統的思考。他藉助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向我們闡述了我們都很關心的三個問題:1. 惡是什麼?2. 為什麼會有「惡人」?共情能力並不是一個有或者沒有的能力,按照西蒙·巴倫-科恩的解釋,大部分人的共情能力都中等,只有少數極端的人共情能力為0,相對的,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擁有超高的共情能力。處於極低端的部分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惡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我們不是孫小果也不要成為他 |《我們與惡的距離》:黑與白、善與惡,只在一字一念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2019年度豆瓣榜單裡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你世界,給不了你答案
    這是一部我看了就停不下來的劇,它對現實與人性的觀照,和現在屏幕上或婆婆媽媽、或打打殺殺、或哼哼唧唧的長劇相比,不是幾條街的距離,而是不在一座城裡。這部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憑什麼呢?社會熱點事件從來都是抓眼球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是抓住了一個熱點事情,更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審視「視角」:一個殺人案和一個精神病患者引發的人性喧囂,從開始到結束的社會反應全過程。儘管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它引領我們去還原真相,去關注生命,這是最難得且攪動人心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而兇手的家人,也並不是我們「期望」的窮兇極惡的家庭,只是一家依靠破舊麵店維持生計的普通人。 都不是。 劇中,他親口告訴我們堅持為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做辯護的原因: 「我找尋你(兇手)殺人的原因,只是希望從源頭預防與杜絕像你一樣的人再次出現,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安快樂長大,不要再遇到有人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