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想寫寫我的看法和感受,所以這是一篇劇評。
以下涉及劇透,建議可以先去看劇~
這是一部根據臺灣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以事件人物為原型塑造鮮活角色的高密度劇集。是一個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無差別差人,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日本「東京秋葉原殺人事件」,搜尋引擎給出的定義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嫌疑人作案計劃和殺人手段是有預謀的,只是作案對象是隨機的,目的一般為報復社會、挑起族群仇殺等。
在某個看似平常的一天,劇中的李曉明出現在電影院熒幕前,掏出自製手槍進行無差別殺人致9死21傷。若干家庭分崩離析。
這場災禍波及者眾多。被害人家屬堅持要求法院立刻執行死刑,網友們義憤填膺地嚷著要一個交代,喧囂不停,是場規模龐大的維權鬥爭。眾多不安定因素構成這樣的場面:李曉明的律師王赦被路人潑糞,甚至其家人也受到網絡暴力。其原因是,在此案中,王赦作為刑事辯論律師的工作和職責是為殺人犯辯護,與只想讓殺人犯償命的眾人觀點背道而馳。
他們看不到律師辯護的真正目的並未給殺人犯開脫,而是為了撬開犯罪嫌疑人的嘴,探究隨機殺人犯的殺人動機和目的,了解其犯罪心理以預防下一個李曉明。同時也是想以一名律師的身份向眾人明確和普及:一、定刑不足以作為案件終結的全部標誌。二、法律永遠不是取悅眾人的工具。
而李曉明的家人也因此被威脅和網暴到不得不「神隱」,父母被追蹤,家裡開的麵館店被砸,妹妹李曉文被迫退學更名,以新身份步入社會。然而血淋林的真相是,沒有人願意給殺人犯的家人留有餘地。儘管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並不知道為什麼朝夕相處的乖兒子、好哥哥會成為一個變態殺人狂,儘管他們跪地痛哭道「沒有一個父母會花二十年去培養一個殺人犯」,儘管他們努力道歉補償,但公知是:人死不可復生,社會敗類的出現源於不正常的家庭教育。要殺人犯償命遠遠不夠解喪親之痛,他的家人也不被允許心安理得地活著。
此案罹難者之一李天彥,是賈靜雯飾演的品味新聞臺編輯主管宋喬安的兒子。出事時,喬安本應該陪她的兒子一起,但一個電話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孩子自己一個人去了天堂,這讓喬安無法原諒自己,兩年的時間,她對自己的女兒不管不問,對自己的丈夫態度冰冷,用工作和酒精幫她自己逃避現實,失去了愛人和被愛的能力,變成了一個尖銳刻薄被抑鬱籠罩的人。喬安夫妻的婚姻也因此事衍生出的現實磨難而走向黑暗。她恨極了李曉明一家,卻又在職場成為李曉明妹妹的上司。她利用職權再次將李曉明一家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中,再次讓他們過上無法心安東躲西藏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兒子復仇。
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青年才俊應思聰導演,則是這部劇的另一條故事線的主人公。對自己嚴格要求導致精神壓力過大,加上摯愛離世等多方面的打擊,應思聰最終得病了。可是在家人的心中,抑鬱、精神分裂的精神疾病是因為承受能力不夠強大,是因為矯情,是為了博取關注,不是生理疾病,不需要去醫院。這樣錯誤的觀念讓思聰的病逐步惡化,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社會的競爭力以變態的趨勢增長,現代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變得非常大。但通常,得了精神疾病的病人往往不自知,而家人又諱疾忌醫,認為它像感冒發燒一樣不值得重視,認為得了病的孩子就像是發脾氣的小孩兒,哄哄就好了,甚至覺得得這類病非常丟人,掩耳盜鈴就能逼其自愈。
自家人已然如此,社會人士對神經疾病患者的態度就更令人心寒。居民區住戶不允許自家小區附近建設精神療養院,態度夾雜鄙視、恐懼等等;療養院的志願者人數也越來越少。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不了解,可無知可以成為冷漠的理由嗎?契柯夫說過,冷漠無情是過早的死亡。殺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面對一些比常人更需要關懷的病人時,緊閉心門雖是出於自保,但也無意識地把自己鑄造成了一把武器不是嗎。
總之,這部劇節奏緊湊,貼近現實,劇中每個角色也都是那樣的鮮活。他們無法時刻理性,時刻無私為人,無法永遠像聖人一樣堅定正義從不動搖。這也是我給這部臺劇超級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剝開人心,犄角旮旯裡或多或少有腐爛之處。我說這部劇真實勇敢,敢拍人性這樣敏感地話題,但仍然要說結局還是相對柔和了,被害人家屬心結有所開解,一切好像都走向正軌,每個人都有了向前看繼續生活的勇氣。但我們都知道,夜空不總是圓月,現實總比想像的更加殘酷。
片頭說本劇含成人內容,我還以為可能是暴力或黃色,後來才發現我想的膚淺了,所謂成人內容,其實就是貫穿全劇的對人性的剖析。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我認為是零。加上近段時期一再目睹令人心寒的社會事件一起又一起後,我特別無奈地跟朋友說,怎麼不把「新聞」改成「傷聞」,「熱搜」改為「惡搜」呢。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權貴的一手遮天、壞人的知法犯法、鍵盤俠的網絡暴力讓我一度懷疑自己認知中的世界。人性不可窺探,也不值得被考驗,當人性赤裸直白的暴露在大眾面前的時候,被動接受的衝擊或許真的會擊垮善良。
但即便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一面,這個世界就不值得我們去愛了嗎?我覺得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它複雜,所以在這樣的世界裡保持純粹就及其偉大,不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所得到的成就感就足以取悅自己。並且在對世界失望甚至絕望前,你總會看到星星一樣的英雄逆流而上,讓你發現,你不是一人與惡作戰,而希望,真的就在雲後面。
剛正不阿地正義使者最終都漸漸地明白,辯證是一件爛俗的事情。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糾纏的縮影。每一次衝突和矛盾,都是人心和人性的對抗。世界從來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人與壞人也沒有定義的絕對標準。但不躲在自己的烏託邦內,不做媒體人口中智商只有七歲的觀眾,就已經是很勇敢的人了,對吧?
/
文:眉丁
曲:鬱可唯《路過人間》
(本來是想按照慣例翻唱的,但是錄了幾天都不滿意,只好放棄啦。想聽我其它cover的可以去全民k歌搜索:眉丁)
排版:眉丁
圖:UNsplash
如果喜歡我的翻唱和內容
掃描二維碼關注「眉話想說」
然後再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