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22 眉話想說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想寫寫我的看法和感受,所以這是一篇劇評。

       以下涉及劇透,建議可以先去看劇~

      這是一部根據臺灣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以事件人物為原型塑造鮮活角色的高密度劇集。是一個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無差別差人,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日本「東京秋葉原殺人事件」,搜尋引擎給出的定義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嫌疑人作案計劃和殺人手段是有預謀的,只是作案對象是隨機的,目的一般為報復社會、挑起族群仇殺等。

      在某個看似平常的一天,劇中的李曉明出現在電影院熒幕前,掏出自製手槍進行無差別殺人致9死21傷。若干家庭分崩離析。

      這場災禍波及者眾多。被害人家屬堅持要求法院立刻執行死刑,網友們義憤填膺地嚷著要一個交代,喧囂不停,是場規模龐大的維權鬥爭。眾多不安定因素構成這樣的場面:李曉明的律師王赦被路人潑糞,甚至其家人也受到網絡暴力。其原因是,在此案中,王赦作為刑事辯論律師的工作和職責是為殺人犯辯護,與只想讓殺人犯償命的眾人觀點背道而馳。

      他們看不到律師辯護的真正目的並未給殺人犯開脫,而是為了撬開犯罪嫌疑人的嘴,探究隨機殺人犯的殺人動機和目的,了解其犯罪心理以預防下一個李曉明。同時也是想以一名律師的身份向眾人明確和普及:一、定刑不足以作為案件終結的全部標誌。二、法律永遠不是取悅眾人的工具。

      而李曉明的家人也因此被威脅和網暴到不得不「神隱」,父母被追蹤,家裡開的麵館店被砸,妹妹李曉文被迫退學更名,以新身份步入社會。然而血淋林的真相是,沒有人願意給殺人犯的家人留有餘地。儘管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並不知道為什麼朝夕相處的乖兒子、好哥哥會成為一個變態殺人狂,儘管他們跪地痛哭道「沒有一個父母會花二十年去培養一個殺人犯」,儘管他們努力道歉補償,但公知是:人死不可復生,社會敗類的出現源於不正常的家庭教育。要殺人犯償命遠遠不夠解喪親之痛,他的家人也不被允許心安理得地活著。

      此案罹難者之一李天彥,是賈靜雯飾演的品味新聞臺編輯主管宋喬安的兒子。出事時,喬安本應該陪她的兒子一起,但一個電話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孩子自己一個人去了天堂,這讓喬安無法原諒自己,兩年的時間,她對自己的女兒不管不問,對自己的丈夫態度冰冷,用工作和酒精幫她自己逃避現實,失去了愛人和被愛的能力,變成了一個尖銳刻薄被抑鬱籠罩的人。喬安夫妻的婚姻也因此事衍生出的現實磨難而走向黑暗。她恨極了李曉明一家,卻又在職場成為李曉明妹妹的上司。她利用職權再次將李曉明一家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中,再次讓他們過上無法心安東躲西藏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兒子復仇。

      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青年才俊應思聰導演,則是這部劇的另一條故事線的主人公。對自己嚴格要求導致精神壓力過大,加上摯愛離世等多方面的打擊,應思聰最終得病了。可是在家人的心中,抑鬱、精神分裂的精神疾病是因為承受能力不夠強大,是因為矯情,是為了博取關注,不是生理疾病,不需要去醫院。這樣錯誤的觀念讓思聰的病逐步惡化,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社會的競爭力以變態的趨勢增長,現代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也變得非常大。但通常,得了精神疾病的病人往往不自知,而家人又諱疾忌醫,認為它像感冒發燒一樣不值得重視,認為得了病的孩子就像是發脾氣的小孩兒,哄哄就好了,甚至覺得得這類病非常丟人,掩耳盜鈴就能逼其自愈。

      自家人已然如此,社會人士對神經疾病患者的態度就更令人心寒。居民區住戶不允許自家小區附近建設精神療養院,態度夾雜鄙視、恐懼等等;療養院的志願者人數也越來越少。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不了解,可無知可以成為冷漠的理由嗎?契柯夫說過,冷漠無情是過早的死亡。殺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面對一些比常人更需要關懷的病人時,緊閉心門雖是出於自保,但也無意識地把自己鑄造成了一把武器不是嗎。

      總之,這部劇節奏緊湊,貼近現實,劇中每個角色也都是那樣的鮮活。他們無法時刻理性,時刻無私為人,無法永遠像聖人一樣堅定正義從不動搖。這也是我給這部臺劇超級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剝開人心,犄角旮旯裡或多或少有腐爛之處。我說這部劇真實勇敢,敢拍人性這樣敏感地話題,但仍然要說結局還是相對柔和了,被害人家屬心結有所開解,一切好像都走向正軌,每個人都有了向前看繼續生活的勇氣。但我們都知道,夜空不總是圓月,現實總比想像的更加殘酷。

      片頭說本劇含成人內容,我還以為可能是暴力或黃色,後來才發現我想的膚淺了,所謂成人內容,其實就是貫穿全劇的對人性的剖析。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我認為是零。加上近段時期一再目睹令人心寒的社會事件一起又一起後,我特別無奈地跟朋友說,怎麼不把「新聞」改成「傷聞」,「熱搜」改為「惡搜」呢。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權貴的一手遮天、壞人的知法犯法、鍵盤俠的網絡暴力讓我一度懷疑自己認知中的世界。人性不可窺探,也不值得被考驗,當人性赤裸直白的暴露在大眾面前的時候,被動接受的衝擊或許真的會擊垮善良。

      但即便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一面,這個世界就不值得我們去愛了嗎?我覺得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它複雜,所以在這樣的世界裡保持純粹就及其偉大,不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所得到的成就感就足以取悅自己。並且在對世界失望甚至絕望前,你總會看到星星一樣的英雄逆流而上,讓你發現,你不是一人與惡作戰,而希望,真的就在雲後面。

      剛正不阿地正義使者最終都漸漸地明白,辯證是一件爛俗的事情。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糾纏的縮影。每一次衝突和矛盾,都是人心和人性的對抗。世界從來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人與壞人也沒有定義的絕對標準。但不躲在自己的烏託邦內,不做媒體人口中智商只有七歲的觀眾,就已經是很勇敢的人了,對吧?

/

文:眉丁

        曲:鬱可唯《路過人間》

(本來是想按照慣例翻唱的,但是錄了幾天都不滿意,只好放棄啦。想聽我其它cover的可以去全民k歌搜索:眉丁)

排版:眉丁

圖:UNsplash

如果喜歡我的翻唱和內容

掃描二維碼關注「眉話想說」

然後再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而我們選擇站隊,是為了融進群體,尋求心理上的庇護。勒龐曾這樣解釋道「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便不會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與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與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