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答案是什麼?

2021-01-08 雙魚話情感

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

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

二是劇情離題,直接跑偏,狗血至極。

但是這部劇做到了,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劇中所涉及到的群體,不偏不倚,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描述。看似沒有主角,其實個個是主角。

電視劇宣傳照

施暴者及其家人

劇中實施無差別殺人案的李曉明開槍後沒有逃離,而是原地等待警方的緝拿。

劇中李曉明開槍畫面

不後悔所作所為,不求諒解,不判減刑。

而監獄之外的父母與妹妹,成了大眾情緒的攻擊對象,成了各種媒體質問的渠道。一夜之間,生活天翻地覆。

劇中家人下跪道歉畫面

受害者家庭

宋喬安(賈靜雯飾)和劉昭國(溫升豪飾)的兒子天彥在殺人案中不幸遇難,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分崩離析。

兒子離開,喬安心中悲痛欲絕,自責不已,這一切讓她餘下的人生只有一件事:要李曉明償命!

劇中畫面截圖

她全身心投入,最終,李曉明提前被執行死刑,這時她才發現自己的生活早已混亂不堪,丈夫背叛,女兒離心,人生並沒有重新出發,反而深陷泥淖。

律師和媒體

王赦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一出場迎接他的就是一桶糞和無盡謾罵。

劇中畫面截圖

他是法律的擁護者,但他並不相信單純地依靠判決就能「以殺止殺」。剖析罪犯,挖掘真相,才能真正防患未然。但生活工作壓力以及為了安撫民心急匆匆執行的判決結果,讓更多真相石沉大海,也令王赦的堅持淪為空談。

片中開頭都有這樣的畫面:

劇中畫面

以社交媒體或者視頻網站評論作為開場,直接點明了在公共話語空間中,媒體和大眾製造的力量,可這力量是善是惡,卻總是在事發之後才能有所論斷。

三個群體,三種不同角度切入,引出讓觀眾可以反思的觀點:好人還是壞人界線在哪兒?為善還是作惡,標準為何?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

施暴者媽媽曾對律師說:

劇中畫面

可這個殺人犯就是出現在她的家中。我想,相比外人,媽媽更想知道「養出殺人犯」的原因究竟在哪兒?可當下要面對的一切,讓她根本無暇顧及其他。

他們還有一個女兒,無辜受累,為了保護她,一家人東躲西藏,改名換姓求生存。但是隨著信息的不斷曝光,社會大眾的指責謾罵接踵而至。女兒哭訴:

劇中畫面

這就是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原生家庭對人影響力的重要性。

2:一人犯罪,家人要被畫上同等罪犯標籤,區別對待嗎?這樣的「懲惡」,是揚善嗎?

天彥媽媽喬安,自從兒子去世後,所做一切皆求一個結果:殺人償命。

這是合情合理的,更是必須的。

在此時,她是間接受害人,在一聲槍響後,她失去了什麼,沒人能感同身受。求的這一個結果,是告慰兒子,更是安撫自己。她的作為,可以被人理解。

但是,把兒子離世作為疏離女兒的藉口,甚至說出「你怎麼不和天彥一起死掉」!又讓人在同情之中有些無語。

劇中畫面

而兩年後,當她發現李大芝是李曉明的妹妹時,跟蹤李大芝,曝光相關信息,讓其家庭再次陷入絕境。這樣的行為,只能說從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法律上不應被原諒。

大肆報導李曉明案相關信息後,出現學生製造無差別殺人,之後包括喬安所在的媒體為了將模仿者單純視為「李曉明模仿者」,忽略他患有輕微弱智和情緒障礙,在學校被霸凌,被老師、同學歧視等實情。

大眾被引導,矛頭直指該學生,最終,不堪壓力,學生母子跳海自殺。

媒體這種隨意貼標籤的、片面發新聞的行為,又算作什麼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之後,你的答案是什麼?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你世界,給不了你答案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卷子老實說,我被震撼到了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更何況對於受害者家庭而言,承擔的是整個生命剩餘部分的全部痛苦。「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答案,但都不是標準答案。人們自出生起就生長在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接觸不同的人。正因為這諸多因素存在,自然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觀念。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時間:2019-04-24 12:2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愛福清網 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娛樂塘主被這部臺劇震驚了,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觸目驚心;社會亂象的集合,審視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附資源高清
    《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導演,呂蒔媛編劇,CATCHPLAY與HBO Asia聯合出品。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 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知道王赦在很小的時候被母親丟進育幼院,成了不良少年,曾因為拉肚子沒有趕上去火拼的車,而去打群架中的兩位朋友一個死了、一個判刑,才意識到自己差點參與殺人,原來與惡的距離在一念之間。
  • 路過人間,我們與惡的距離為0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陸版海報   從3月開始就到處能看到關於豆瓣9.5分高分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報導,最近這部臺劇終於在騰訊視頻上線,我幾乎是一口氣把 好看的地方也是在這裡,編劇沒有站在上帝視角告訴大家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甚至他們本身也是充滿疑慮的,就這樣帶著探討的態度和觀眾一起隨著劇情尋找答案,而最終也沒有什麼確切的答案,人生真的很讓人疑惑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完結】
    習慣完結後補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開播便得到無數迴響,每集新播出收視率都再創新高,在完結後豆瓣評分竟然還能高達9.5分,該劇目前已完結。儘管只有短短10集,卻裝滿緊密環扣及帶出了許多真實社會一直存在且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無差別殺人、死刑廢否爭議、心理創傷關懷、精神病患汙名化、社會對善與惡的標準等等,讓網友紛紛感嘆沉重又真實,帶給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