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
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
二是劇情離題,直接跑偏,狗血至極。
但是這部劇做到了,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劇中所涉及到的群體,不偏不倚,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描述。看似沒有主角,其實個個是主角。
施暴者及其家人
劇中實施無差別殺人案的李曉明開槍後沒有逃離,而是原地等待警方的緝拿。
不後悔所作所為,不求諒解,不判減刑。
而監獄之外的父母與妹妹,成了大眾情緒的攻擊對象,成了各種媒體質問的渠道。一夜之間,生活天翻地覆。
受害者家庭
宋喬安(賈靜雯飾)和劉昭國(溫升豪飾)的兒子天彥在殺人案中不幸遇難,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分崩離析。
兒子離開,喬安心中悲痛欲絕,自責不已,這一切讓她餘下的人生只有一件事:要李曉明償命!
她全身心投入,最終,李曉明提前被執行死刑,這時她才發現自己的生活早已混亂不堪,丈夫背叛,女兒離心,人生並沒有重新出發,反而深陷泥淖。
律師和媒體
王赦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一出場迎接他的就是一桶糞和無盡謾罵。
他是法律的擁護者,但他並不相信單純地依靠判決就能「以殺止殺」。剖析罪犯,挖掘真相,才能真正防患未然。但生活工作壓力以及為了安撫民心急匆匆執行的判決結果,讓更多真相石沉大海,也令王赦的堅持淪為空談。
片中開頭都有這樣的畫面:
以社交媒體或者視頻網站評論作為開場,直接點明了在公共話語空間中,媒體和大眾製造的力量,可這力量是善是惡,卻總是在事發之後才能有所論斷。
三個群體,三種不同角度切入,引出讓觀眾可以反思的觀點:好人還是壞人界線在哪兒?為善還是作惡,標準為何?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
施暴者媽媽曾對律師說:
可這個殺人犯就是出現在她的家中。我想,相比外人,媽媽更想知道「養出殺人犯」的原因究竟在哪兒?可當下要面對的一切,讓她根本無暇顧及其他。
他們還有一個女兒,無辜受累,為了保護她,一家人東躲西藏,改名換姓求生存。但是隨著信息的不斷曝光,社會大眾的指責謾罵接踵而至。女兒哭訴:
這就是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原生家庭對人影響力的重要性。
2:一人犯罪,家人要被畫上同等罪犯標籤,區別對待嗎?這樣的「懲惡」,是揚善嗎?
天彥媽媽喬安,自從兒子去世後,所做一切皆求一個結果:殺人償命。
這是合情合理的,更是必須的。
在此時,她是間接受害人,在一聲槍響後,她失去了什麼,沒人能感同身受。求的這一個結果,是告慰兒子,更是安撫自己。她的作為,可以被人理解。
但是,把兒子離世作為疏離女兒的藉口,甚至說出「你怎麼不和天彥一起死掉」!又讓人在同情之中有些無語。
而兩年後,當她發現李大芝是李曉明的妹妹時,跟蹤李大芝,曝光相關信息,讓其家庭再次陷入絕境。這樣的行為,只能說從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法律上不應被原諒。
大肆報導李曉明案相關信息後,出現學生製造無差別殺人,之後包括喬安所在的媒體為了將模仿者單純視為「李曉明模仿者」,忽略他患有輕微弱智和情緒障礙,在學校被霸凌,被老師、同學歧視等實情。
大眾被引導,矛頭直指該學生,最終,不堪壓力,學生母子跳海自殺。
媒體這種隨意貼標籤的、片面發新聞的行為,又算作什麼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之後,你的答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