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2021-01-08 筆趣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這部劇在網上一播出就有不少討論,特別是劇中出現的被害者、加害者和圍觀者三個不同群體,當你看完這部劇之後,不禁會問,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擔任導演,賈靜雯、吳慷仁等擔任主演,賈靜雯扮演的宋喬安,在戲院因為接電話疏忽導致兒子在殺人事件中身亡,她的家庭從此不再圓滿,老公和女兒跟她背離,所以是一個「被害者」的身份,是善的一方。

但是,在職場上,宋喬安又變成了一個「加害者」的形象。為了麻痺自己的傷痛,全身心寄托在工作上,從事新聞行業的她,為了博取關注度,忽視事件真實性,想控制輿論導向,謀取私人利益,在工作上宋喬安又是在行惡。那麼,她是善是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加害者」殺人犯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開槍射殺,造成9死21傷的駭人聽聞事件,表面看他無疑是個惡人。但是,他本身患有思覺失調症,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一切犯罪行為都不是自己主觀意識能控制得了的,誰能說得清他是善是惡?

還有,作為與事件不相關的群眾和媒體,他們對李曉明的家人進行人肉搜索,過分報導,讓李曉明全家承受圍觀群眾的指指點點和謾罵,只能躲躲藏藏。面對被害者家屬和群眾的壓力,他們舉家搬遷,父親借酒消愁,母親只能戴著口罩偷偷摸摸去擺地攤維持生計,他的妹妹被迫從大學退學,改了名字才敢去找工作。劇中的群眾和媒體是一個「圍觀者」的身份,普通群眾在網上行貌似正義之事,媒體忽視職業道德過度消費案件,他們可能出於好心,但是他們的行動卻在有意或者無意地助長惡行,讓無辜者受罪。

「圍觀者」的這種過度行為,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很多人不去關注事件本身,反而去人肉搜索她,讓她不僅要面臨身邊朋友的壓力,還有微信、簡訊等陌生人的轟炸,網上還說她炒作、在演戲,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她的隱私,造成了她生活和精神上的壓力,更是抑制了正義的施行!試想如果維權成本如此之高,那些被侵權的個人要有多大的決心和勇氣才敢去維權?這時,我們是否要冷靜想一想,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否沒想像的那麼遠?

演員吳慷仁在劇中扮演王赦,他是李曉明案件的辯護律師。在王赦心中,以法律公正為第一準則,對待惡人,主張讓他們接受法律的制裁,而對於涉案人該維護的權利,也會積極為他們爭取,從職業道德出發,他代表的是正義。可是當王赦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辯護時,社會輿論將他推向對立面,媒體更讓他置於風頭浪尖,說他是幫兇,不僅遭受指責,甚至被受害者家屬潑糞洩怒,在媒體和圍觀者看來,王赦是惡的。那麼,你覺得他是善是惡?

最後,想問下,《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尤其在現代社會裡,「不安感」和「疏離感」愈發普遍,如果依然對此處於無意識狀態或堅持拒絕了解,那麼「惡」就將變得愈發不可理喻,我們也將完全被動地面對「惡」的隨機發生。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裡看更新時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是好是壞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與惡的距離》劉昭國提出要做專題,幫助王赦律師,暫緩李曉明的死刑,找出他殺人的真正原因,宋喬安不同意,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字字珠璣:「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除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制度,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 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在今年的3月份,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說已經上線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豆瓣9.5分的成績可以稱得上是神劇了,因為今年比較受歡迎的《都挺好》和《破冰行動》最終也都是沒到8分。然而這樣一部神劇在內地上線後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偏見,撕掉「標籤」
    回顧2019年的華語劇作,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穩穩佔據了口碑高臺,展現了許許多多深刻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犯罪者人權等等,從深刻的角度來探尋人性。開播兩集豆瓣評分就升至9.4,簡直是2019年的華語之光。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前一陣子在臺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
  • 年度第一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內地遭遇滑鐵盧?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大陸市場遇冷絕不是質量原因,播放量不濟折射出的問題卻值得我們的影視人參考和反思。首先,在排播方式和播出時間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的播出平臺是公視電視臺。該電視臺覆蓋了臺灣21個市縣地區,輻射全島2300萬人口,觀眾基數比較大。而且電視臺播出帶有一定的強制收看性,比起視頻平臺的自主選擇來說,更容易吸引受眾。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不曾忘記,我們與惡的距離
    借著這一系列的真實事件,和這部反應真實人性的電視劇,綠絲帶近期將會不定期發布相關文章,聊一聊人性,精神障礙,司法精神病,以及,我們與善惡的距離。這部劇的英文翻譯是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之間的世界。《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什麼不翻譯成Our distance from viciousness呢?電視劇播到第二集,便突然理解了這妙得不能再妙的翻譯。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最近一部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將大眾不願意面對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拉到眼前。對比同樣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挺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處理現實主義題材上,主創們在環境限制、受眾考慮、挖掘功力等方面的差異。從社會爭議點大膽切入《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問題近在眼前,但很少被看到,當然,大多人不願意去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我們
    近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豆瓣9.5的高分足以體現其口碑。這部HBO亞洲與臺灣公視合作的臺劇打破了我們之前「臺灣只會拍偶像劇」的刻板印象,不禁讓人驚呼:「現在臺劇也這麼深刻了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講起,刻畫了與這場殺人案相關的殺人者家屬、被害者家屬、律師、媒體等各方的反應,試圖探討好人和壞人之間有沒有明確的界限,社會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殺人者及其家屬,那些對社會有潛在威脅的人是否從此失去了生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