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2021-01-11 活力養生

前一陣子在臺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

這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在案發當時,這位媽媽從電影院跑出去接了一通工作的電話,而自己的兒子則在戲院被槍殺。

因為埋怨自己沒有及時發現殺手的出現,她靠著酒精、工作等藉口躲在自己所建築的堡壘裡舔舐傷口。兩年之後,女兒和老公因為主角帶刺、一點就著火的狀態無法與她正常溝通。一個在兩年前原本看似幸福的家庭,因為失去兒子的事件,在兩年後幾乎面臨崩潰。

而加害者淳樸善良的父母和妹妹,因為長子自製手槍在戲院裡無差別殺害毫無防備的一般民眾之後,被全臺灣所唾棄。加害者的爸爸因為自責,每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酗酒直到睡著,著實地爛醉了兩年。

媽媽成天戴著口罩躲在老家港口附近賣粽子來維持全家的開銷。她臉上的皮膚因為長期戴口罩而導致過敏紅腫潰爛,但因為太過害怕別人會認出她來,而始終無法將口罩摘掉。加害者的妹妹因此次事故的輿論壓力無法從大學畢業,與爸媽逃回南部的奶奶家。

因為自責沒有發現案發前一天哥哥說要去幹一件大事原來是殺人,妹妹無法振作地把自己關在了奶奶家兩年。她的媽媽因為無法繼續看著唯一的女兒變成米蟲,於是便強迫妹妹改名,重新找工作,更要求她不再承認原來的自己,要她謊稱爸爸媽媽在車禍中去世,媽媽也發狠不再和女兒聯繫。

妹妹這才開始重新出發,經由之前大學很器重她的老師介紹進入電視臺工作,卻發現她的上司就是那位因哥哥開槍的緣故而喪失孩子的媽媽……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成功地將幾位重要角色在此次無差別殺人案之後的內心層面表達了出來——每一個人對活著的無奈和無所適從。每個角色對於內心所定義的正義與惡的距離,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隔,一個沒注意,自己就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

劇中當加害者的妹妹被人發現自己是殺人犯的妹妹之後有個很扎心的臺詞:「你們每個人都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時,我的內心是糾結的,因為太過寫實,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按暫停鍵,停下來哭一會,去院子走走,再回來接著看下去。的確,我過去帶著法利賽人的正義也「殺了人」,而且殺的人也不少。

回想過去我其實對待非基督徒都算有愛心的,也不會輕易批評他們,但對於過去和我在教會的肢體同工,我卻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很多時候我會用犀利的眼光看待教會事宜,一旦發現和我同工的某人有點自己的小心思,個性較衝的我通常會忍不住直接在公開場合下大力批評此人,有好幾次搞得人家都不想再和我說話。

因為過去的我認為在教會所有一切都應該一絲不苟,同工們應該努力為主擺上,若是任何人有自己的私心,應該都要當下公開的戳破。我過去所認定的正義,其實是自認為的用聖經的標準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我自以為拆穿人家的小心思的行為是愛上帝,但當我在指出對方的不恰當之處時,其實是沒有出於任何愛心的。

因著此劇,我對於自己過去所堅持的正義有著很大的改觀。這使我想到馬太福音 22章34-40 節,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我過去如法利賽人一般的正義,真的沒有做到像耶穌那樣的愛與同情。而我亦有好幾次,利用了「私心」判別人「死」罪,這使我感到後悔與羞愧,也求上帝和他人的赦免。

老實說雖然我這輩子不太可能像耶穌一樣因為愛而為他人犧牲生命,但是起碼我對於正義的看法開始慢慢改變,現在的我不再是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人,而是更具有包容性。我更加能意識到,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壓在心頭的重擔。

而上帝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雖然有些時候來教會服侍的人的確會帶著私心,但祂卻容許我們這些罪人一起來為神的國度效命。來自屬天的奧秘的是我自己沒有辦法用我平凡的腦袋完全理解的。

我真的需要求上帝給我來自屬天的智慧,用他的眼光和愛來判斷每個發生在我周遭的事件,而不是以我的私心來評斷對錯。希望每個基督徒都可以學習用耶穌那愛人如己的心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畢竟,審判的權利不在我們手中,而在上帝那裡。

最後用一句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英文來勉勵大家: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你所不知道的戰役。請善待他們。)阿們!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對此,劇中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原型——臺灣人權律師黃致豪反問道:「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嗎?」嘗試去了解加害者,是為了從中尋找「惡」的形成機制與發展脈絡,從而最大程度地預防「惡」的發生,教化潛在的「危險之人」,從而在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共同生活。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現在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我們可以及時地了解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可以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但問題也正在於此。如何判斷你了解的東西就是真實的?這不是正義,是暴力。也許一個令人恐懼和厭惡的「鍵盤俠」可能是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可能是平日唯唯諾諾的底層員工,還有可能只是一個未成年人。網絡使人和人的認知交流隔著屏幕,看不見真實的長相,甚至不知道基本的信息。這是我們保護自己隱私的有力屏障,而不能當成發洩情緒的絕佳擋箭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不知道各位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這部電視劇很用心,將人的「惡意」顯露無疑。劇中,因為哥哥無差別殺人,作為他的親人,他父母以及妹妹儼然成了與「殺人犯」一般的存在。他們隱姓埋名,努力想為家裡兒子犯的錯「贖罪」。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看中……
    ——三三被同事安利了一部臺灣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就聽說很好看,但是一直沒有開看。因為我對臺灣的電視劇有非常重的刻板印象,印象來源於小時候我媽總是在看《再見阿郎》《又見阿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文/林小麗
    但看了她編劇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我由衷地承認她是個好編劇,她的作品裡有信仰、有愛、有正義感。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本土化的劇集,一共10集,單集55分鐘。雖然劇集太少,但集集都震撼人心。 有許多人看一、兩集,不等看完就迫不及待地寫觀後感,有許多人看一集寫一集觀後感。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一部短短10集的劇,跟觀眾表達了不少於10種社會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你會為一個殺人犯辯護嗎?你會為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贖罪嗎?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如果沒有經歷過惡,我寧願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當厄運降臨,誰又能輕易的考驗人性呢?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賈靜雯首奪視後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播出,講述人性
    在騰訊播出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在臺灣早已播出,而大陸近期才開播。此劇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周採詩、陳妤、曾沛慈等人主演。豆瓣評分高達9.5分,而賈靜雯也憑藉此劇首奪視後。劇中還講到律師王赦一心為那些犯罪人爭取人權而引發的矛盾,他的正義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傷害。小編熬夜看完了這部劇,在看劇的過程中覺得自己非常沒有立場。一邊覺得犯罪人的家屬並沒有做錯什麼,一邊又覺得受害人沒有義務原諒他們;一邊覺得律師不應該為犯罪人辯護,一邊又覺得律師什麼也沒有做錯。我記得律師說過:他們是犯罪人,但不是壞人。其中令小編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不要挑戰人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也是她時隔15年後,再度回歸小熒幕,過硬的劇本是她接下這部劇的最大原因。主演陣容還有金鐘影帝吳慷仁、溫升豪等人,絕對的大製作和豪華卡司。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人性是善惡並存的,而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隨著人性的掙扎與搏鬥,該劇不斷在觸碰著人們的情感底線,挑戰著常規思維。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電視劇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每個人距離「惡」都不遠,也就是大家其實都在傷害著別人,只是出於不同的原因而已。那麼能否做到去惡存善呢?我以為這壓根做不到,沒有了惡,那麼善也就因為缺少對照而消失,那個時候再去行善的時候就會意識不到這是在行善,也就不存在了善。不說這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了,這部劇能夠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以為的正義,加之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成為一種惡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