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2021-01-18 最終改變了我

這部劇十分真實,真實到在片頭會有這樣一個畫面來提醒觀看的人們。這部十集的電視劇信息量很大,簡單來說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語言文字與概括能力有限,就不試圖介紹劇情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

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每個人看劇大概會有不同的角度,我關注的大概是那位為犯罪嫌疑人做辯護的律師、報導熱點新聞的媒體工作者、每集片頭都會出現的內容豐富的網絡評論。法律、新聞、輿論,這三個關鍵詞湊在一起,內容過於豐富。

法律與新聞,這兩個詞對我來說有格外豐富的含義。想起了之前憲法課老師講他們上學的時候,法學系和新聞系的同學住在一起,新聞系的人嘲諷到,「中國有法律嗎你們學法律?」於是學法的人就會回答到,「中國有新聞嗎你們學新聞?」這兩句話到現在還是很有嘲諷意味。

關於新聞,我對部分媒體是有不滿的,不能接受部分新聞斷章取義,什麼事情能撥動網民的情緒就報導什麼,想要宣傳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就做怎樣的新聞報導,底線何在?更不能接受部分「營銷號」追著熱點新聞、臆造著事實真相,不僅自己吃著人血饅頭甚至還努力地把它餵給圍觀者,良心何在?

當然不是所有新聞所有媒體都是這樣,並沒有想指責新聞媒體些什麼,更何況我不是學新聞專業的,對於什麼叫做新聞事實我並不清楚,產生的不滿很可能是因為無知所造成的偏見。大概每一個從事某一行業的人都不太能接受外界的隨意批判,畢竟批評的人只需要動動手指動動嘴,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就像劇中所演,做新聞的人也有情懷與信念,卻也不得不考慮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利益,說是刻意吸引眼球愚弄大眾也好,說是缺乏行業自律也罷,可是改變一件事卻沒有那麼簡單吧。

關於輿論,我甚至懼怕這個詞。輿論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民意的表達可以推動很多事情的進步。可是輿論太可怕了,輿論的力量往往會使事情的發展超出我們的控制,使結果背離我們每個人真正想追求的價值。

這種例子很多,比如某一事件發生後,大家舉起正義的大旗衝鋒,此時發生「反轉」,大家繼續舉著正義的大旗衝鋒,只不過變換個方向,本質上沒什麼變化,順便還能再多舉一面抨擊無良媒體的大旗。

不能否認,人們被捲入輿論的洪流之時本想表達內心堅持的善,可是事實真相卻遠比那單純的善意複雜得多,此時,我們與惡的距離=?更何況,在輿論中我們也許過於抬高自己的道德水準了。

我極其不喜歡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很火的一句話:「當一座雪山崩塌時,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說著這句話的人站在上帝視角看著雪山崩塌,還要用惋惜的口吻指責那些並不「無辜」的雪花們,不殘忍麼?更何況,我們就真的能永遠站在上帝視角嗎?想要用這句話喚醒別人的人,真的足夠清醒嗎?

關於刑辯,關於人權,也許大部分法學專業的人與劇中刑辯律師的觀點都會一致吧。儘管他會遭受無休止的謾罵,他的家人也要生活在被威脅被攻擊的恐懼中,但是這種堅持真的是很必要很重要的,劇中這幾句臺詞真的很有道理。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再想一想聶樹斌案、佘祥林案、呼格吉勒圖案,這血淋淋的教訓應當足以使我們認識到為犯罪嫌疑人辯護的重要性吧。

很多人應該都是因為想要追求公平正義才會學法的,總不能是為了學法以後規避犯罪吧?於我而言,對「公平正義」這個詞的理解在學法之後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所謂正義實在過於抽象,哲學家思想家們對這個詞作了豐富而又深刻的闡釋,才疏學淺的我還沒有深入理解。

不過基本能夠說出的是,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沒有程序正義是無法達到實體正義的。也許曾經我所理解的正義是一個結果,現在可能更加能夠接受那一個不盡如人意卻是通過正當程序得出的結果。

在我目前的理解裡,正義與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判斷,而是複雜的價值判斷,背後牽涉著各種利益價值的此消彼長與平衡,完全滿足所有的價值追求,似乎過於困難以至於無法實現了。我們想做的,我們能做的,不過是通過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正當程序,儘可能的接近事實真相併得出合理結論。

程序正義是人權的基本保障,依靠我們個人的價值判斷而忽視正當程序,誰也無法預見結果的走向。正如我們誰都說不清楚,沒準到了某一天我們就莫名其妙的成為了「犯罪嫌疑人」,不,是成為了「罪犯」,畢竟是否只是「嫌疑」,只能通過正當程序得出結論。

法律只是一個最不壞的選擇,追求正義也是一個道理,排除那個最壞的可能。《正義的訴求》這本書的前言有一句話:「人類追求社會正義乃至司法正義的全部過程表明,不是要不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是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人們能夠或者說人們願意承受什麼樣的代價。」

說了這麼多辯護的合理性、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我們在看待惡性犯罪的時候還是有一種觀點:「你跟我講罪犯的人權,被他傷害的人的人權誰保護了呢?」其實想回答這種憤怒很容易,如果因為一個人殺了別人我們就可以不再保護他的人權會說明什麼呢?

這不是說明我們在和殺人犯做一樣的事情嗎?就算這是一種詭辯,那我們再說說秉持著這種觀點除了滿足我們自己內心的正義感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意義嗎?能制止下一次犯罪還是能彰顯法治的力量呢?刑法中469條罪名就是為了判人有罪來彰顯國家機器的權力?法律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懲罰誰吧,不應該只是一個暴力機器吧?

我知道那些犯下殘忍罪行的人應當接受懲罰,也當然知道如果以犯罪者的悲慘經歷或是精神狀態作為理由來奢求社會同情與原諒是絕不能被接受的。

挑戰社會道德底線,這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但是我也知道一個人犯了罪他也是人,犯了罪犯了錯的人也有他的人權。一個人犯了罪尊嚴就要被完全踐踏,甚至家屬也要連帶承擔這種侮辱,這同樣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

劇中告訴我們,並不只是殺人犯是殺人、判處死刑是殺人,一個普通人的偏見、惡意、謾罵,也是在殺人。電影《十二公民》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手這麼一舉,這個孩子在你心裡,已經死了。」當我們作出道德評判時,只不過需要想想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善意地對待世界也許可以拉遠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永遠不要挑戰人性。」還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都是好人,可是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又是一件複雜又說不清楚的事情。就像是那個殺人罪犯的父母,承受了他人的非議、歧視與謾罵,他們會感謝房東善良地照顧他們的女兒,可是當聽說房東的弟弟有精神疾病時,還是會反過來對此產生些許擔憂與歧視。

當那些紛紛擾擾的事情與自己的生活勾連起來,所有的善惡判斷都會發生變化吧。霍布斯有一句名言:「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理性、邏輯確實可以幫我們判斷很多事情,可是更多的事情是根據經驗、根據價值判斷才會得出結論的。「人棄常,則妖興。」很多時候只不過需要根據常理、常識、常情,就可以表達應有的善意。

劇中那位刑辯律師叫做王赦,他想要赦免誰犯下的罪與心中的惡?那位媒體工作者叫作劉昭國,他想要向人們昭明什麼樣的事實與真相?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堅持些什麼,不是麼?

相關焦點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過去的2019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選材和思想都直面人心,直擊心靈,今天來談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與惡》中蔣靜雯飾演的女主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總監,同時也是李曉明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屬之一。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劇中的開頭,李曉明是個殺人犯。因為殺害九個人,大眾一致認為必須執行死刑。可他的刑事辯護律師王赦不這麼認為。那在犯人被逮捕的當時,我們每個人,每個為受害者憤怒的人,每個人拿著刀在他身上捅一刀不就好嗎?又何必要開庭?緩期徒刑?"我想要了解事實背後的真相,從而減少同類事件的發生。"這是一個律師的良知,也是他為此堅持的信念。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開篇展示網絡輿情不知情的鍵盤俠一味地指責錯誤的一方或許這才是劇中唯一的惡人那為什麼標題叫做「我們與善的距離「我們知道了交通事故的很多原因在於酒駕,所以我們立法嚴懲。我們知道了貧窮對社會會造成傷害,所以我們努力扶貧、奔小康。我們知道了網貸對社會有惡果,所以開始取締。
  • 9.5《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
    今天來聊聊今年上半年口碑爆棚的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人物塑造、節奏、戲劇張力和臺詞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試探人性
    這一幕,來自她的新作,小編心目中的今年華語最佳(不怕打臉)——《我們與惡的距離》將她介紹去新聞臺工作的恩師,跟她說——不要挑戰人性不要嘗試說出來,不要覺得有人會諒解,會覺得人不是你殺的,與你友好相處。可,懷揣這樣的秘密生活,又如何談重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真正的惡,你永遠想像不到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下面簡稱「與惡」)大火,最終在豆瓣以9.5的高分落下了帷幕:《與惡》是一個我們比較陌生的題材:隨機殺人。「隨機殺人」,也叫「無差別殺人」,是指沒有特定的下手目標,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但在現實生活中,它離我們並不遙遠。這些故事的原型就是熱搜上常常會看到的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的電視劇揭露人性
    社會害怕精神病群體,王赦律師的妻子也曾說過無數人心裡所想的那句話,「神經病就是要關起來,他們四處亂跑,我們的日子還要不要過了?」即使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即使實際上罪犯中只有百分之五是精神病人,而這百分之五中,也極少數是會攻擊其他人的。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太多的壞人讓我們的社會充斥著汙濁與邪惡,誰也不能置身事外而獨善其身。柴靜,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她的《看見》讓人藉由她的眼睛看到了這世上的醜陋與不公,看見了人性的自私與偏見,看見了社會的險惡與不堪。這樣一位記者,她曾經說過:「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 賈靜雯首奪視後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播出,講述人性
    在騰訊播出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在臺灣早已播出,而大陸近期才開播。此劇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周採詩、陳妤、曾沛慈等人主演。豆瓣評分高達9.5分,而賈靜雯也憑藉此劇首奪視後。其中令小編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不要挑戰人性」。的確,人性禁不起挑戰,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沒有絕對的界限,也許就只在一念之間,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惡的行為。電視劇播到最後好似也沒有找出李曉明殺人的原因。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愛,我們都是好人,這還不夠嗎?為什麼非要去理解李曉明?該劇是值得一看的好劇,共十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千萬別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一部劇集,總共HBO想必大家很熟悉,《權利的遊戲》就是出自他手。2019年3月24日,由HBO亞洲製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悄然開播,雖然這部劇沒有在大陸地區播出,但憑藉著網絡的力量,很多網絡用戶也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劇,並且迅速成為「自來水」,如今,這部劇已經被越來也多的人安利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而在豆瓣網的評分上,這部劇也被23687人給出了9.4的高分。這部劇為什麼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人性是善惡並存的,而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隨著人性的掙扎與搏鬥,該劇不斷在觸碰著人們的情感底線,挑戰著常規思維。那麼,惡性的犯罪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究竟該不該聽兇手背後的故事呢?我知道現在網絡上的風氣是不要聽,可是幾集看下來,卻讓人無比想知道一個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這部劇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社會體制、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並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從Netflix與韓國合作的《王國》到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美國影視平臺打造的亞洲本土劇集一部比一部成功,在內地的熱度和口碑都不容小覷。
  • 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2019年豆瓣高分(9.5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十集的劇,看完壓抑沉思,像是小刀慢慢剝開皮膚,深入肌理,痛入骨血……各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在一起,終於體會到沉浸在劇集久久無法抽離的哀慟。近年臺圈大勢演員主演,又有老牌演員賈靜雯、溫升豪加持。沒有絕對的主角,沒有絕對的配角,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又都是配角。
  • 獨家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質問刺痛神經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這樣一部手持利刃來勢洶洶的作品,在故事裡層層剖開人性,卻也通過觀看傳遞痛感,刀刀切割觀眾的神經。《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數個案件串聯,卻沒有將重心放在明確的犯罪者身上。故事鏡頭對準的第一類所謂「惡人」,是罪犯親屬。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開始探討社會、法律、道德、人性、善惡等深度和敏感話題,慢慢深入生活、敲打人性。臺灣出了不少高分電視劇,比如《麻醉風暴》、《一把青》、《誰是被害者》、《做工的人》、《俗女養成記》等等。18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
  • 豆瓣7.9人性小說: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先把醫生當神仙,神仙救不了,就反轉殺神,這是怎樣的人性之惡呀!尼採說,人是一根繩索,架於超人和禽獸之間。深以為然。人性,是個開區間,是沒有底線的,最經不起檢驗。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同樣,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02人性之惡,遠超你的想像。還記得三年前那個轟動全國的江歌案嗎?劉鑫是案件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