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的電視劇揭露人性

2021-01-16 秋季養生全攻略

一部不過短短十集的電視劇,以一場「電影院槍殺案」為導火索,卻沒有追求案件的緊張刺激,偵破定案的前因後果,反而從無數角度,包括其中涉及的九個家庭,辯護人、司法者,媒體大眾,進行剖析聯繫和切割,勾連開再真實不過的社會與人性。

其中有孩子天彥被槍殺的受害者家屬宋喬安,一直自我折磨地活在失去孩子後的失眠和夢魘折磨之中,甚至有時要靠酗酒來麻痺自己,個性也越來越敏感和偏激,導致與她的丈夫無法溝通,互生嫌隙。

因為夫妻吵架和她作為新聞臺副主編的忙碌工作,缺乏陪伴的女兒天晴只願意住在姑姑家中。

逃離不開失去兒子的陰霾,又無法處理好家庭間的問題,因為一場兇殺案而遭打擊和改變的受害者母親,心已瀕臨破碎。

而另一邊的加害者的家屬,一邊是在媒體前下跪道歉被質疑真誠和罵作「作秀」。

一邊變賣家產賠償,戴上口罩隱姓埋名依舊遭到全社會的攻擊。

加害者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被潑糞,懷孕的妻子被威脅,而從始至終他只是認為法律應當維護每一個人的人權,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探究出殺人背後的原因也許就能避免下一次類似事件的發生,不惜為此東奔西走,不為人所理解。

被貼上李曉明妹妹標籤的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想要走出陰影開始一段新生活卻舉步維艱,甚至被學長欺騙。

她住的房子的主人應思悅,有一個因女友自殺事業受挫而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弟弟思聰,日常幻想、幻聽,認為自己受人監視,被人跟蹤,也曾抱著頭無助過「為什麼是我」。

社會害怕精神病群體,王赦律師的妻子也曾說過無數人心裡所想的那句話,「神經病就是要關起來,他們四處亂跑,我們的日子還要不要過了?」

即使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即使實際上罪犯中只有百分之五是精神病人,而這百分之五中,也極少數是會攻擊其他人的。

受害者家屬活在難以走出的陰霾和黑暗之中,所有的發洩和怒火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然而加害者家屬「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的痛心之言也不斷撕扯著觀眾的耳膜。

面對喬安的質問,李大芝丟下「你們媒體殺的人,不比我哥少」,淚流滿面。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幫助嫌犯辯護的律師被千夫所指,李曉明在輿論壓力下的提早槍決使得王赦情緒崩潰,「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殺人犯該死,但民主法治不應該為此陪葬!」

「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掉標籤。我們沒有定義誰是惡,誰是善,想認同誰,由觀眾自己決定。」

這個社會之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被無數的善與惡束縛,或與之擦肩而過。我們與惡之間究竟是一條鴻溝,還是一條窄縫,無人可以判定。

複雜的社會和人們之間,不是事事都有標準,選擇都有答案。李大芝的老師曾經語重心長地對她說的「不要挑戰人性」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又無奈的認知。

現在的社會中,一旦有事件成為人們視線的焦點,經常就是立分兩派,二元站隊,找一個靶子,吵得不可開交。

可一旦我們跳出這個怪異的圈子去看,你是否還能清醒地找到自己的出發點,認清自己的目標和態度,知道自己說出的話究竟代表什麼,又是什麼立場?

《我們與惡的距離》英文名叫做「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構成了整個世界,也正是我們的複雜構成了這個世界的複雜,我們之間的相互牽扯模糊了這個世界的對錯和善惡標準。

宋喬安問,「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

現實的世界裡,理想和家庭如何兩全,工作和教育互相影響,原生家庭與孩子成長的關係,媒體搶頭條與真實確認,噱頭與內容的對立,輿論和法治之間的關係,精神病人汙名化等劇中反映出的問題比比皆是,我們又何嘗有哪一刻逃離開了這個世界。

只要是「我們」,只要有「我們」,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無論善惡對錯,都會永遠存在。

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座巴別塔,這座巴別塔就是我們與世界的距離,也是我們與我們的距離,這個距離,可以變化,但永遠存在。

全劇的結尾與其說是一種撫平先前的壓抑、痛苦的安慰和給人希望的甜餅,不如說是現實中存在的一種可能。

與世界之間,與惡之間隔著怎樣的距離,與善之間,與愛之間也隔著相反的距離。

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電視劇,結局,留給或許願意去看一看的你。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但是卻令人深思
    豆瓣評分9.5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短短十集,但是卻令人深思。在被順哥安利這部電視劇後,一口氣看完了,等到他問我觀後感,我興致勃勃地要跟他討論時,他卻說不讓我劇透,所以,如果你看過這部電視劇,就馬馬虎虎看看這篇文章,如果沒有看過不想被劇透的話,還是先去看電視劇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死刑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卻申請二審,不同意死刑,制度與人性開始搏鬥。很久沒有演電視劇的賈靜雯,飾演被害者家屬宋喬安。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人性是善惡並存的,而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隨著人性的掙扎與搏鬥,該劇不斷在觸碰著人們的情感底線,挑戰著常規思維。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
  • 賈靜雯首奪視後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播出,講述人性
    在騰訊播出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在臺灣早已播出,而大陸近期才開播。此劇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周採詩、陳妤、曾沛慈等人主演。豆瓣評分高達9.5分,而賈靜雯也憑藉此劇首奪視後。其中令小編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不要挑戰人性」。的確,人性禁不起挑戰,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沒有絕對的界限,也許就只在一念之間,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惡的行為。電視劇播到最後好似也沒有找出李曉明殺人的原因。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愛,我們都是好人,這還不夠嗎?為什麼非要去理解李曉明?該劇是值得一看的好劇,共十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那在犯人被逮捕的當時,我們每個人,每個為受害者憤怒的人,每個人拿著刀在他身上捅一刀不就好嗎?又何必要開庭?緩期徒刑?"我想要了解事實背後的真相,從而減少同類事件的發生。"這是一個律師的良知,也是他為此堅持的信念。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豆瓣9.5高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什麼,揭露人性的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2019非常新人」包括《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一角廣為人知的金鐘新人得主陳妤。2019年10月5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電視金鐘獎中奪得戲劇節目獎、導演獎、女主角獎(賈靜雯)、男配角(溫升豪)、女配角獎(曾沛慈)、編劇獎六大獎。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指社會問題,視角和層次非常豐富。
  • 獨家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質問刺痛神經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這樣一部手持利刃來勢洶洶的作品,在故事裡層層剖開人性,卻也通過觀看傳遞痛感,刀刀切割觀眾的神經。《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數個案件串聯,卻沒有將重心放在明確的犯罪者身上。故事鏡頭對準的第一類所謂「惡人」,是罪犯親屬。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開始探討社會、法律、道德、人性、善惡等深度和敏感話題,慢慢深入生活、敲打人性。臺灣出了不少高分電視劇,比如《麻醉風暴》、《一把青》、《誰是被害者》、《做工的人》、《俗女養成記》等等。18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
  • 2019良心電視劇 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電視劇,相比電影有著更有優勢的敘事方式小編也非常享受「煲劇」的過程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優秀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但是不著眼於記者本身我們所見的工作。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多角度切入,直面人性光與暗犯罪家屬說「:我的人生是恐怖片。」受害人母親說「:我的兒子呢,他有活下去的權利嗎?」辯護律師說「:他死了,然後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公眾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邊界在哪兒?言論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言而不需負責嗎?怎麼看待鍵盤俠以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為什麼網絡輿論總是充滿戾氣?網絡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嗎?以上每一個問題,都在短短十集的劇情裡有充分的展現和討論,可見這部劇的能量密度有多大。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劇講述了加害者家屬的生活困境,受害者家屬的心靈困境,精神病患和精神病患家屬的治療困境,想讓社會變更好的律師和律師家屬的理解困境,精力有限的精神科醫生們的同理困境,新聞媒體工作者們的初心困境……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我想給10分
    一年已經過半,六月的這幾天,一個高評分的電視劇忽然上線騰訊視頻,出現在網絡年輕人們的生活中,豆瓣評分高達9.5分,這是難得的高評分電視劇,僅短短十集,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分,有人看懂了,也有人沒看懂,看完我覺得它配得上10分!在電視劇的介紹中寫到: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看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拖拖拉拉十幾天,看完了短短十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因為不好看進展不下去,而是太過真實而略感刺激。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辯護律師的色調最暖黃劇情發展中色調也在隨之變化但可能這部劇看到一半還是覺得劇情根本沒有進展儘管整部劇只有十集或許這才是劇中唯一的惡人那為什麼標題叫做「我們與善的距離」劇中男主是刑事律師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這部十集的電視劇信息量很大,簡單來說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語言文字與概括能力有限,就不試圖介紹劇情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原型故事介紹
    現在的電視劇有的是越來越水,但是有的的確是越來越精良了,並且有的還能揭露一些事情。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嗎:  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