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質問刺痛神經

2021-02-21 有點兒內容

文 | 楊慧


大眾文化研究的兩位大牛約翰·費斯克和約翰·哈特利曾用過一個堪稱浪漫的譬喻來形容電視尤其是電視劇:「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在不同文化間穿針,在各色故事間引線,你對它所呈現可以付諸一笑或浮一大白,嗤之以鼻或報之喝彩,卻難以否認,它娓娓道來的絮絮叨叨,在某些碎片瞬間,會加固或挑戰你的信念。

我們也許習慣電視劇是消遣玩意,演的、編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但卻又常常被這份明知的虛構所刺痛。蘇明玉也許讓你掉過眼淚,羅子君或許讓你皺過雙眉,改名成陳可的陳可依,可能換來你的搖頭與嘆息。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這樣一部手持利刃來勢洶洶的作品,在故事裡層層剖開人性,卻也通過觀看傳遞痛感,刀刀切割觀眾的神經。

而這也許就是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價值,通過最日常的內容與形式,讓人停頓幾秒,對這浮世疑惑沉思。正如布萊希特所說,任何所謂慣常事物都應使你感到不安。

 

誰是惡人?

法律以外的社會審判

現代法律確認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的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獨立,一人事一人畢,除非繼承遺產導致的債務傳遞,否則血親行為與你並無關係。

道理清晰,但終究知易行難。犯罪在人類文明的實際操作中,從來都不只是被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事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數個案件串聯,卻沒有將重心放在明確的犯罪者身上。故事鏡頭對準的第一類所謂「惡人」,是罪犯親屬。


沒有人理會他們其實也極端痛苦,「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裡我把小孩教壞了」,「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殺人犯李曉明母親的哽咽除了辯護律師無人聽見,而社會直接宣判他們被統統連坐,李家父母倉皇關掉經營多年的麵店搬家,妹妹李大芝被改換名字、隱去家世才能祈求一個重新開始。

死刑判決書,下給了李曉明,也下給了他的直系血親。甚至連殺人犯的辯護律師也一同被圍剿聲討,沒人理會法律的應有程序和律師的存在意義。與「惡」為親,與「惡」為伍,就是他們被放逐的不爭罪名。

故事並未就此停步,還為我們展開了更多場景,證明被標定為「惡人」何其容易。懷才不遇精神分裂闖進幼兒園被認為綁架孩童的青年導演,因網絡女主播自殺身亡就被冠上出軌罪名的男友,一件不明真相的事、一個未經證實的由頭,引起關注後便足以成為定罪的社會儀式,從此他們成為人群中的「惡人」,被圍攻、被人肉、被如何殘酷對待,都只會贏來大片喝彩。

當這些對「惡人」的徵討都成為了不假思索,這些「善行義舉」看起來,反而更像「惡」本身。

 

誰在作惡?

社會相關職能的保障與失靈

具有社會秩序管理和監督功能的職業,應該是社會良性運轉的維持者,但似乎在一些時候,他們並沒有站在善的那一邊。

美國新聞先賢普利茲曾有過一個著名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麼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這部劇裡也有一群站在船頭忙碌的人,但他們鮮有時間瞭望,他們在真假新聞中押注,在收視率面前動搖頭顱,在追根溯源和死纏爛打之間,一邊習以為常一邊自我厭惡。

他們為每一次突發新聞枕戈待旦,為真情實感的大事件和花裡胡哨的小消息都人仰馬翻,被廣告商和收視率勒得喉嚨發疼,然後告訴自己這就是新聞人。

新聞現實和新聞理想之間搖搖欲墜的平衡,在資深新聞人宋喬安得知下屬李大芝真實身份的時候徹底崩毀。

作為被害者家屬的宋喬安,痛苦之餘的第一個舉動是跟蹤李大芝做成獨家新聞,並且在李大芝質問她時,再次把攝像機對準了一個家庭和理想同樣破碎的女孩的臉。而這一套令人發冷的媒體連環拳,最終出現了悲劇的延長線。

新聞持續報導下出現了李曉明模仿犯,一個輕度智障的少年,媒體再一次猛烈的圍追堵截,卻換來了他的母親與他跳海自盡的屍體。

有句臺詞被不止一位死者家屬咆哮出口:媒體這樣隨意殺人,你們跟李曉明有什麼差別?


而與新聞業平行的另一邊,則是法律業。比起媒體的群像,法律界主要出場了一位專為死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王赦。王赦是法律的擁護者也是反思者,他並不相信單純地依靠判決就能「以殺止殺」。了解罪犯,了解真相,才能真正防患未然。

但王赦在他的行業裡並不是多數派,甚至他所信任的法律體系的運轉也與他最終背道而馳,為了安撫民心急匆匆被處決的李曉明,讓更多真相石沉大海,也令王赦的堅持淪為空談。

故事最後還是對這些職業人給予了信任表態。新聞行業在最後一集依靠對李曉明父母的深度訪談,勉強尋回了社會責任和社會溫度的擔當。而律法這條線,雖然更為無解,但王赦代表的對執法本身的質問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仍然通過劇中角色的肯定言語,得到了故事的嘉許。

 

人性本惡?

彌散在故事裡的普遍病態

如果說當事人家屬,或是關鍵行業從業者,對他們的善惡是非討論顯得濃墨重彩,那麼在這部電視劇裡,還瀰漫著更廣泛的對人性的質問,就如同第八集的標題,「眾生皆有病」。

大眾的病態初露其實從第一場戲就已經開始,王赦因為替李曉明擔任辯護律師,被當街直接潑糞。而隨著他接受越來越多殺人犯的辯護委託,網上線下的暴力也越來越多,甚至殃及他的妻子和孩子。這種無成本、匿名性的惡如同棟梁白蟻,看似微小,卻可累積出摧枯拉朽的毀滅個體的力量。

電視劇在每一集開頭都以社交媒體或者視頻網站評論作為開場,更是直接點明了公共話語空間中無處不在的、瀰漫著的惡的力量。

還有更多淺淡的惡不動聲色,甚至並非全然不能理解。居民抗議在小區內建康復之家,約會對象在得知對方是殺人犯妹妹後選擇躲避,這些都是利己的人性,雖然對另一些人而言確實構成了堂皇的冷漠和歧視;而這一類型最極端的,莫過於故事裡的另一重要支線,李大芝的房東家庭故事。

這一家人和命案沒有直接關係,卻因為一個疑似犯罪的精神分裂病人弟弟,也遭遇各種流言和背棄。尤其是房東未婚夫是一個標杆人物,他既可以對未婚妻說出你弟弟就是我弟弟的溫柔言語,也可以露出你家這種情形你配不上我的猙獰面目,同時存在的愛意與惡意,人性在這條支線裡格外淋漓。

故事最後一集切換成「我們與善的距離」,用和好、諒解、新生,用人性的善良與溫存,來為前九集釀下的傷口打了一針止疼,雖然宣洩了觀看中的抑鬱,但卻消解不了問題。人非聖賢,有光就有影,與其呼籲世間人人心懷大愛僅存善意,如何和人性的光與暗相處才是更真實的議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最後答案是,近在咫尺。「為惡」和「成為惡人」都如此輕易,這份認知如果能換來觀者未來某些言行舉止前的半秒思索和遲疑,也許就是這部故事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這部劇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社會體制、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並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從Netflix與韓國合作的《王國》到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美國影視平臺打造的亞洲本土劇集一部比一部成功,在內地的熱度和口碑都不容小覷。
  • 《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的電視劇揭露人性
    一部不過短短十集的電視劇,以一場「電影院槍殺案」為導火索,卻沒有追求案件的緊張刺激,偵破定案的前因後果,反而從無數角度,包括其中涉及的九個家庭,辯護人、司法者,媒體大眾,進行剖析聯繫和切割,勾連開再真實不過的社會與人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文/羅小可女神賈靜雯主演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HBO出品的,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秒殺今年上半年的國產劇。雖然臺劇大部分都是走言情路線,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大家熟悉的臺灣女神賈靜雯,她的演技又一次讓人感到驚豔,讓無數觀眾去思考人性的善惡,去思考職場和家庭的困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劇中的開頭,李曉明是個殺人犯。因為殺害九個人,大眾一致認為必須執行死刑。可他的刑事辯護律師王赦不這麼認為。而且李曉文前來質問時,說的是,"你們新聞殺的人不比我哥哥少!"當然,這句話沒錯,輿論也可以殺人。而且殺人於無形。白冰冰女兒被綁架事件後,綁匪已經答應拿錢換人,卻因為媒體的大肆曝光,綁匪直接撕票。這是真實事件。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開始探討社會、法律、道德、人性、善惡等深度和敏感話題,慢慢深入生活、敲打人性。臺灣出了不少高分電視劇,比如《麻醉風暴》、《一把青》、《誰是被害者》、《做工的人》、《俗女養成記》等等。18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正視傷痛,才能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這都是我們處於旁觀者的角度急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我們與惡,究竟隔著多遠的距離?其中所發出的一系列反問發人深思,下面我就從劇情分析的角度著手展開敘述,談談對人性的思考。01 不諒解別人的過錯是人性的自私,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遙遠不幸的人已經離去,而活著的人,也似乎從來都和幸福無關。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試探人性
    這一幕,來自她的新作,小編心目中的今年華語最佳(不怕打臉)——《我們與惡的距離》將她介紹去新聞臺工作的恩師,跟她說——不要挑戰人性編劇其實沒有給我們答案。從小乖巧寡言的李曉明,為何犯下無差別殺人案?《與惡》播過半,當律師王赦終於說服他在死刑前見一眼家人,行兇真相有望找出時。李曉明被判提前死刑。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今年,HBO和臺灣公視聯手放出大招,推出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妙的是,片名的英語卻譯為:The World Between Us大家可以看看片頭的提示詞:開播第一天,《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榜第一,豆瓣評分9.4。要知道,去年大火的《大江大河》只有8.8分。下面我不得不劇透一些內容,但還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這部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位列榜首 今年最好的華語劇?
    那就是臺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3月份已經在臺灣播放了,在國內還只是預告片,沒有投入全集播放。這部劇豆瓣評分9.5,位居華語好劇榜首,相必如此高分的劇是有原因的吧!現在沒有在內地播放,是因為電視劇鏡頭尺度過大、內容過於血腥、過於真實反應人性的惡。不過,好劇就算是有刪減部分,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接下來讓我們來聊聊這部劇吧!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誠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這三方的剖析,都在方方面面反應了我們到底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首先來說李小明的辯護律師,王赦。  可能大家覺得這種變態殺人魔還要什麼辯護律師?直接槍斃不就行了。 但如果這麼想的話,其實我們就跟劇中的網絡暴民差不多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過去的2019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選材和思想都直面人心,直擊心靈,今天來談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與惡》中蔣靜雯飾演的女主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總監,同時也是李曉明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