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2021-02-07 難得讀書

 

作者:AD


為什麼是我?


因為你比較勇敢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


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


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在線上,我們可以看見更廣闊的的世界,我們也實現了言論自由,從自我發表到評論他人,只需要幾分鐘的打字時間。


在線下,我們能夠目睹故事本身,我們也可以有所作為,從喉腔到嘴唇,發聲只需要1秒,說話只需要1分。


李勝利夜店事件、鄭俊英群聊事件、街頭打人事件與新聞中曝光的等等惡性頻發事件。


這些生活中的惡,你以為離我們很遠,但你不知道你哪一次敲擊鍵盤、開口發聲的「有心之言」,讓你站在了惡的身旁,沒有距離。



這是一部成人電視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不同立場之間的不同選擇。


劇情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展開,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使用自製槍械掃射無辜群眾,並釀成9死21傷慘劇。


即使法院對犯罪嫌疑人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仍然難息眾怒,民眾們對李曉明口誅筆伐,甚至當眾對其辯護律師潑屎洩憤。


「無差別殺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是有預謀的,殺人的手段一般也是有預謀的,只是作案的對象是隨機的。



01

受害者一方


宋喬安(賈靜雯飾)與劉昭國(溫升豪飾)夫婦原本是兒女雙全的幸福家庭,兩年前,大兒子劉天彥被犯罪嫌疑人李曉明殺害後,喬安深陷喪子之痛,自此性格大變。


她用工作將自己武裝成職場霸道女上司,對下屬嚴苛,0容忍度,冷血而不近人情。下班回到家後,夜不能寐,只有酒精能讓她逃避現實,麻痺令人窒息的脆弱、痛苦和愧疚。


久而久之,她與女兒漸行漸遠,與丈夫也只剩爭吵和冷漠,原本溫暖的家庭支離破碎。


想挽回家庭的丈夫,多次嘗試與她溝通,換來的總是不歡而散。她將女兒的不理解看在眼裡,卻從未給予應有的關愛,丈夫心力交瘁,女兒不願意回家,甚至口不擇言的問她:「你怎麼不跟劉天彥一起死掉算了。」宋喬安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使她用痛苦懲罰自己,也將痛苦蔓延他人。


02

加害者一方


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後,悲劇更是擴大和延續。


李曉明的家人整日都無法安寧,在門外的打砸與辱罵聲中惶恐不安。


他們也想替兒子贖罪,但面對靈堂痛不欲生的受害者親屬們,老兩口難以啟齒卻也萬般無奈。


即使最後在公眾面前下跪道歉,仍是得不到寬恕,終日帶著口罩躲躲藏藏,過著過街老鼠般的生活。



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在父母的懇求下隱藏「殺人犯妹妹」的標籤,與父母斷絕來往,努力過上新的生活。


卻不巧工作中遇到的上司,正是受害者家屬宋喬安。然而當身份暴露後,面對宋喬安的百般質問,李大芝憤怒反問:「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有沒有嗎?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最終,李大芝無法坦然面對宋喬安而辭職,選擇到房東應思悅(曾沛慈飾)的小店幫忙。


但因身份曝光,媒體如蜂窩般襲來。受害者家屬怒砸雞蛋,早已隨封建社會一起消亡的連坐制度,現今卻變成了一種名為道德綁架的合理懲罰。


李大芝說:「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03

律師


輿論是火,媒體是風,政府是滅火器,而律師的夢想,是當一名消防員。



刑事辯護律師王赦( 吳慷仁飾 ),專業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刑事辯護,也是殺人犯李曉明、陳昌的辯護律師。


這個聽起來就令人難以接受的職業,同樣也無法得到其家人的諒解。被當眾潑糞、網友謾罵、被稱為「魔鬼代言人」。


甚至因此老婆早產,面對如此沉重的壓力,律師依然堅持立場。努力探究案件背後的真相,了解殺人動機。他認為只有從源頭找出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他的正義感、使命感能否為這個「生病」的世界帶來一點點改變?



04

到底誰病了?


應思聰(林哲熹飾),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瘋狂引起社會恐慌,雖未造成實質性傷害,亦是被貼上了一輩子難以撕下的「精神病」標籤。


曾小有成就的短片導演,本應前途無量、大有可為,卻在患病後成為眾矢之的,他撕心裂肺的問道:「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


宋喬平也在問:「為什麼是我兒子?為什麼我沒有陪他一起去死?」


李大芝在問:「為什麼我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


李曉明的父母在問:「為什麼我兒子會變這樣?他也曾是很可愛的小孩。」



什麼是選擇性相信,這個世界本沒有感同身受,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那些說著要挖掘真相的人,其實更想挖的,是大家都想看到的故事。


有人說這部劇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挑戰人性,但我覺得這部劇帶給我們更大的反思是關於理解、溝通和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最後,最讓我感動落淚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善,父母與孩子、丈夫與妻子、朋友與朋友、陌生人與我們,能令人動容的,終究是愛。


我不知道世界會不會變得更好,但我希望這部劇能引起我們更多反思。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真相、什麼是謠言。多一點思考和理解,讓我們離惡遠一點,再遠一點……



思聰問:為什麼是我?


喬平說: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



END—

最近風大、隨時失聯

請移步小號:

難得時光(ID:ndsg2018)

對待底層的態度,藏著文明的出路

76歲日本高官砍死44歲兒子,是年輕父母的警示錄!

世俗精英中,一個格格不入的人!

偉大的人性

川普,大宋趙家給你上課來了!

12歲之前,我一共被強姦了1716個小時

被跨省,父母被抓產業被奪,孤身對抗強權

退伍兵創業身家數億,如何逃脫二代們的掠奪?

揭秘駐京辦主任的真實生活

這三種女人是已婚男人的剋星!

正國級領導退休後的肺腑之言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難得誠品

相關焦點

  • ​看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拖拖拉拉十幾天,看完了短短十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因為不好看進展不下去,而是太過真實而略感刺激。
  • 推薦《​我們離惡的距離》
    以下正文: 2021年看的第一部劇是臺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看完後,有點後悔,有點慶幸。 後悔是因為看得太壓抑,難受。慶幸是,確實是一部好劇。哪怕壓抑、難受,仍然很慶幸自己看到。 很久沒有按正常速度、也不快進看劇。元旦期間,正常速度,看完全部十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美   圻編輯丨沈   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ID:wenyujiazhiguan)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而我們選擇站隊,是為了融進群體,尋求心理上的庇護。勒龐曾這樣解釋道「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便不會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與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與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