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本文儘量不劇透,但也難免會牽涉劇情。如果想有最好的觀感,可以直接去看劇。
以下正文:
2021年看的第一部劇是臺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看完後,有點後悔,有點慶幸。
後悔是因為看得太壓抑,難受。慶幸是,確實是一部好劇。哪怕壓抑、難受,仍然很慶幸自己看到。
很久沒有按正常速度、也不快進看劇。元旦期間,正常速度,看完全部十集。
劇中,幾乎每個人都活得不那麼順利,每個人都面臨一堆麻煩事。
王赦律師,因為給死刑犯辯護,開場便被潑糞;
妻子丁美媚懷孕七個月,因為老公的工作擔驚受怕,還要扮輕鬆默默支持老公;
賈靜雯飾演的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兒子慘死,與老公分居,女兒叛逆,工作壓力巨大,幾乎與身邊所有人為敵;
大學生李大芝,因為哥哥是殺人犯,書讀不下去,連名字都改了,卻仍然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善良的房東姐姐應思悅,從待嫁的幸福女人,變成了「神經病」的姐姐,婚事泡湯;
宋喬平,宋喬安的妹妹,被自己的病人,犯病的應思聰挾持在辦公室,命懸一線;
應思聰,一個曾經在國際上獲獎的新銳電影人,得了「精神分裂症」,成為「危險」的人;
李曉明,一個22歲的年輕人,李大芝回憶中的好哥哥,對著劇院的孩子大開殺戒;
陳昌,另一個「神經病」殺人犯,因為被判無期而不是死刑痛不欲生,最後在監獄中自殺身亡。
擺在劇中人面前的,可能是選擇題,可能是問答題,相同的是都沒有正確答案。
王赦,既要做個好的人權律師,又要做個好老公,能做到嗎?
丁美媚,既想支持所愛的老公,又無法原諒兇殘的殺人犯,怎麼辦;
宋喬安,既要堅守新聞人的精神,又要追求收視率;既要承受喪子之痛,又要與自己和外界和解,怎麼辦;
李大芝,作為「殺人犯」的妹妹,和父母一起,受到社會大眾的譴責,如何活下去?
應思悅,弟弟得病,父親住院,一下子變成家裡的頂梁柱,如何承受?
宋喬平,工作理念的不同、對待孩子態度的不同,讓他和丈夫心生間隙,這段婚姻如何走下去?
應思聰,無法控制自己的幻覺,痛哭流涕,反覆在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
至於李曉明、陳昌,他們已經帶著疑惑,離開了這個世界。縱然我們有無數的問題,也無法獲得答案。
仍然有人,想在罪該萬死的他們死之前,找到那個答案。
——陳赦,就是這樣鍥而不捨,想追尋答案的人。
他是整部劇的精神核心,幾乎是神聖的存在。
也是悲壯的存在。
也幾乎是整部劇中,最難以被理解的人。
這部劇的背景是改編自一個真實案件。嘗試去理解王律師,就慢慢能看懂這部劇。
這裡我搬運豆瓣上王赦最精彩的一段獨白分析,演員吳慷仁表演的也非常好,沒時間看劇的可以看看。(拷貝連結去瀏覽器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672443/
看劇時,我們似乎理解那些失去親人的人,恨不得將李曉明之流千刀萬剮;我們似乎理解李大芝和她的父母,覺得他們也挺可憐;我們似乎理解片中因為被媒體報導而帶著有精神障礙的孩子自殺的母親,覺得媒體都是劊子手……
實際情況是,這些」理解「,不過是一時的情緒,不斷讓我們一會兒」站這個「,一會兒」站那個「。這一集,我們還指責指責李曉明的父母教子無方;下一集,我們又覺得那些朝李大芝扔雞蛋的受害者太過分。
我們不停搖擺,批判完這個批判那個。
我們花越來越少的時間去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世界;卻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去judge別人。
我們有更多的觀點,卻更少地思考。
我們以為自己是「正義」的,最後發現,自己與惡的距離越來越近。
媒體人借李大芝之口說「觀眾是七歲小孩」,飲料店的年輕人說「媒體都是弱智」。
——到底是媒體在愚弄和誤導大眾,還是大眾根本就是一群暴民?
答案自在個人心中吧!
最後說說劇中四個完美女性的化身,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至善。也讓我感慨,與現實世界相比,善的力量實在太虛幻了。
應思悅,這部劇裡我最喜歡的人物。三觀簡直正到非人類。意志堅定、有情有愛,絕對是新時代女性的典範——不是那種現在流行的」不要男人「的大女主哦。只是看到有一段她對著電視練習拳擊,邊揮舞拳頭邊自言自語:應思悅!保持冷靜!保持清醒!瞬間淚目……
丁美媚,王赦律師的太太,只能說到哪裡去找這樣善良、隱忍、充滿愛的伴侶?每一個能堅持下來的王赦一樣的勇士,背後都要有這樣的家人吧?
李大芝,年輕人的典範。任何時候,不放棄希望,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宋喬平,面對發病的拿著玻璃碎塊的精神病患者,冷靜而專業地進行疏導,將自己解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不是電視裡才有?
影片的結尾很美好。可是在經歷了幾乎9集半的痛苦折磨後,我實在無法坦然接受這樣陽光的結尾。
我更願意相信,這不過是導演給的一種可能性的建議。在現實世界,「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不會更遠,但「我們」可以選擇堅持,可以選擇抱團,可以選擇放棄——總之,好好地活著,活出點人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