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我們離惡的距離》

2021-02-09 大燕飛不動

註:

本文儘量不劇透,但也難免會牽涉劇情。如果想有最好的觀感,可以直接去看劇。

以下正文:

 

2021年看的第一部劇是臺灣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看完後,有點後悔,有點慶幸。

 

後悔是因為看得太壓抑,難受。慶幸是,確實是一部好劇。哪怕壓抑、難受,仍然很慶幸自己看到。

 

很久沒有按正常速度、也不快進看劇。元旦期間,正常速度,看完全部十集。

 

劇中,幾乎每個人都活得不那麼順利,每個人都面臨一堆麻煩事。

 

王赦律師,因為給死刑犯辯護,開場便被潑糞;

 

妻子丁美媚懷孕七個月,因為老公的工作擔驚受怕,還要扮輕鬆默默支持老公;

 

賈靜雯飾演的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兒子慘死,與老公分居,女兒叛逆,工作壓力巨大,幾乎與身邊所有人為敵;

 

大學生李大芝,因為哥哥是殺人犯,書讀不下去,連名字都改了,卻仍然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善良的房東姐姐應思悅,從待嫁的幸福女人,變成了「神經病」的姐姐,婚事泡湯;

 

宋喬平,宋喬安的妹妹,被自己的病人,犯病的應思聰挾持在辦公室,命懸一線;

 

應思聰,一個曾經在國際上獲獎的新銳電影人,得了「精神分裂症」,成為「危險」的人;

 

李曉明,一個22歲的年輕人,李大芝回憶中的好哥哥,對著劇院的孩子大開殺戒;

 

陳昌,另一個「神經病」殺人犯,因為被判無期而不是死刑痛不欲生,最後在監獄中自殺身亡。

 

擺在劇中人面前的,可能是選擇題,可能是問答題,相同的是都沒有正確答案。

 

王赦,既要做個好的人權律師,又要做個好老公,能做到嗎?

 

丁美媚,既想支持所愛的老公,又無法原諒兇殘的殺人犯,怎麼辦;

 

宋喬安,既要堅守新聞人的精神,又要追求收視率;既要承受喪子之痛,又要與自己和外界和解,怎麼辦;

 

李大芝,作為「殺人犯」的妹妹,和父母一起,受到社會大眾的譴責,如何活下去?

 

應思悅,弟弟得病,父親住院,一下子變成家裡的頂梁柱,如何承受?

 

宋喬平,工作理念的不同、對待孩子態度的不同,讓他和丈夫心生間隙,這段婚姻如何走下去?

 

應思聰,無法控制自己的幻覺,痛哭流涕,反覆在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

 

至於李曉明、陳昌,他們已經帶著疑惑,離開了這個世界。縱然我們有無數的問題,也無法獲得答案。

 

仍然有人,想在罪該萬死的他們死之前,找到那個答案。

 

——陳赦,就是這樣鍥而不捨,想追尋答案的人。

 

他是整部劇的精神核心,幾乎是神聖的存在。

 

也是悲壯的存在。

 

也幾乎是整部劇中,最難以被理解的人。

 

這部劇的背景是改編自一個真實案件。嘗試去理解王律師,就慢慢能看懂這部劇。

 

這裡我搬運豆瓣上王赦最精彩的一段獨白分析,演員吳慷仁表演的也非常好,沒時間看劇的可以看看。(拷貝連結去瀏覽器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5672443/

 

看劇時,我們似乎理解那些失去親人的人,恨不得將李曉明之流千刀萬剮;我們似乎理解李大芝和她的父母,覺得他們也挺可憐;我們似乎理解片中因為被媒體報導而帶著有精神障礙的孩子自殺的母親,覺得媒體都是劊子手……

 

實際情況是,這些」理解「,不過是一時的情緒,不斷讓我們一會兒」站這個「,一會兒」站那個「。這一集,我們還指責指責李曉明的父母教子無方;下一集,我們又覺得那些朝李大芝扔雞蛋的受害者太過分。

 

我們不停搖擺,批判完這個批判那個。

 

我們花越來越少的時間去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世界;卻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地去judge別人。

 

我們有更多的觀點,卻更少地思考。

 

我們以為自己是「正義」的,最後發現,自己與惡的距離越來越近。

 

媒體人借李大芝之口說「觀眾是七歲小孩」,飲料店的年輕人說「媒體都是弱智」。

 

——到底是媒體在愚弄和誤導大眾,還是大眾根本就是一群暴民?

 

答案自在個人心中吧!

 

最後說說劇中四個完美女性的化身,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至善。也讓我感慨,與現實世界相比,善的力量實在太虛幻了。

 

應思悅,這部劇裡我最喜歡的人物。三觀簡直正到非人類。意志堅定、有情有愛,絕對是新時代女性的典範——不是那種現在流行的」不要男人「的大女主哦。只是看到有一段她對著電視練習拳擊,邊揮舞拳頭邊自言自語:應思悅!保持冷靜!保持清醒!瞬間淚目……

 

丁美媚,王赦律師的太太,只能說到哪裡去找這樣善良、隱忍、充滿愛的伴侶?每一個能堅持下來的王赦一樣的勇士,背後都要有這樣的家人吧?

 

李大芝,年輕人的典範。任何時候,不放棄希望,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宋喬平,面對發病的拿著玻璃碎塊的精神病患者,冷靜而專業地進行疏導,將自己解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不是電視裡才有?

 

影片的結尾很美好。可是在經歷了幾乎9集半的痛苦折磨後,我實在無法坦然接受這樣陽光的結尾。

 

我更願意相信,這不過是導演給的一種可能性的建議。在現實世界,「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不會更遠,但「我們」可以選擇堅持,可以選擇抱團,可以選擇放棄——總之,好好地活著,活出點人樣。

-end-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在線上,我們可以看見更廣闊的的世界,我們也實現了言論自由,從自我發表到評論他人,只需要幾分鐘的打字時間。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前幾年的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直指醫患關係,層層揭露醫療體系黑暗內幕;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展現了高壓應試教育下扭曲變形的家庭親子關係;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根據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改編成紮實劇本,並運用犀利的影視語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實時熱點的生命周期延長,探討具體的社會事件對個體,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持續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2019良心電視劇 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電視劇,相比電影有著更有優勢的敘事方式小編也非常享受「煲劇」的過程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優秀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個無差別殺人犯兇手(在影院用自製武器行兇)落網後,圍繞著他身邊的被害者,被害者家屬,自己的父母親人,政府檢察官,堅守人權的律師,以及各有立場的社會輿論引導著,記者和新聞節目展開,把人性的善,惡,醜,美,無奈,自卑,矛盾統統赤裸裸的展示在大家眼前。
  • ​看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拖拖拉拉十幾天,看完了短短十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因為不好看進展不下去,而是太過真實而略感刺激。
  • 電視劇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裡,每個人距離「惡」都不遠,也就是大家其實都在傷害著別人,只是出於不同的原因而已。那麼能否做到去惡存善呢?我以為這壓根做不到,沒有了惡,那麼善也就因為缺少對照而消失,那個時候再去行善的時候就會意識不到這是在行善,也就不存在了善。不說這個不太切實際的想法了,這部劇能夠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自己以為的正義,加之在別人身上會不會成為一種惡呢?
  • 好劇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想要推薦的這部臺灣短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支持後者的觀念,通過講述一宗精神病患惡性殺人事件發生後,當事人家庭、殺人犯家庭、律師家庭和普通精神病患家庭遭受的「餘波」,探討作者眼中「善」與「平等」可能的方式。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原來罪惡離我們這麼近.
    今天小編想推薦一部懸疑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最吸引人的設定就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從那些誇張的懸疑氛圍、高超的殺人技巧中抽離出來,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讓觀眾有一種共鳴感在其中。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什麼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走心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名字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難道又有明確的分界線嗎?這世上有誰又能做到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呢?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行為,不過是在善與惡之間來回擺動罷了。而一個人能做的,最多不過是儘量讓自己的行為遠離惡,一心向善罷了。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由於看事情的角度太過片面等種種原因,對某一部分人造成了傷害而不自知。另外,劇的英文名叫The World Between Us,直譯過來就是我們之間的世界。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他人的憤怒和對事情的憤恨、偏見、誤解,都源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反常規,就在於,它真實地呈現了,在大惡大非面前,人是多面的,好人與壞人,罪人與壞人,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溫暖,在於它赤裸裸地告訴你,悲傷的洞是無法填滿的。沒關係,不要勉強自己。人生複雜的好處是,前方總會有路子讓你釋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觸碰人心的臺劇
    今天的確是想推薦一部最近追的一部觸碰人心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說起臺劇,我們對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一些情情愛愛的青春偶像劇,但這次要說的這部劇,絕對是非常之現實,非常之引人深思。今天不說它強大的演員陣容,只來聊聊它的內容。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