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希望又在哪裡?

2021-02-09 HauteLife火星研究基地

火星大嬸原創  |  轉載請聯繫授權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裡的第一句話,幾乎每個中國人從小就會背。

我們在談論這句話的時候,想到的往往是人生來善良,所有的罪惡都是後天形成的。


但是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些後天的罪惡產生之後,罪惡的源頭是否可追溯、預防,受到罪惡影響的人該如何去繼續度過餘生,大眾在對這些罪惡之人加以斥責的時候會否滋生新的罪惡。


以及,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有多近?

許久不看臺劇,沒想到臺劇竟已不是記憶中不痛不癢的戀愛腦、小清新。《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社會現實和人性撕碎了呈現出來,深刻反思人性議題。豆瓣評分9.4,這是目前為止今年華語劇集的最高分。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起真實世界發生過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圍繞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家庭展開,將原生家庭教育、新聞媒體職業道德、社會管理體制等一系列問題拋上檯面,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宋喬安,品味新聞副總監,兒子天彥罹難後性情大變,酗酒、暴戾,對同事異常苛刻,與女兒、丈夫的關係急轉直下。女兒在憤怒的時候甚至喊出:「你為什麼不和劉天彥一起去死?」

喬安是受害者,可是某種程度上她也是加害者。

當得知李大芝是兇手妹妹後,她不顧職業操守,未經當事人同意就安排攝影組跟拍,導致李大芝父母的新住址曝光,讓這家人再度面臨「逃亡」。

「如果殺人犯跟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我們天彥算什麼?」

喬安痛恨兇手,但她更痛恨當時沒有跟兒子待在一起的自己:事件發生時,她陪兒子去電影院看動畫片,因為接到工作電話中途離場,電話結束後出去喝了杯咖啡,恰巧錯過了殺人現場。

作為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喬安卻深受「倖存者內疚」的折磨,再也無法安心地活著。她懲罰別人,也懲罰自己。

「如果那個時候講完那通電話就立刻回去,說不定就來得及阻止。就算來不及阻止,我也可以跟天彥一起死。」

加害者的家庭同樣分崩離析。

大多數有關兇殺案的影視劇中,加害者的家屬在案件發生後的生存現狀常常是被忽略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卻做了詳細的刻畫。

兒子李曉明被抓後,家裡的小麵館開不下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每天戴著黑色的口罩,生怕被人認出來。即便住在偏遠的地方,家裡玻璃上也糊滿了報紙,「見不得光」,活得像過街老鼠。

父親終日酗酒,妹妹放棄學業,整日癱在床上。母親實在看不下去了,給妹妹改了名字,「李大芝」,然後將她趕出家門。

「家裡死三個人就夠了。」

——這是母親最後對她說的話。

李大芝在大學教授的推薦下,來到電視臺工作,鼓起勇氣面對未來,卻發現上司宋喬安是受害者家屬,備受良心譴責。

她努力掩藏身份,想要遠離公眾視線,卻一次又一次被拉回到漩渦中心。

公眾將加害者的家庭視為罪惡的溫床,將加害者的家人視為潛在的「幫兇」,恨不得連坐、公開處刑。

可是,就像李曉明母親說的: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劇中多次出現加害者父母道歉下跪的場景,他們並非窮兇極惡之人。他們甚至曾經想在受害者追悼會上道歉並提出賠償,雖然最後只剩無顏面對的愧疚痛哭,「要怎麼道歉,要怎麼賠償?」

他們沒有犯罪,卻同樣承受著百般打擊。

社會上會發生一些少見但很極端的案件,例如無差別殺人、幼兒園傷人等,這些犯罪者可能會被判處死刑。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律師王赦就專門為這些死刑犯辯護。

他一直致力於研究兇手的成長環境與性格,以及案發時的精神狀況,希望搞清楚那些無差別犯罪者的行兇目的,從而找到減少此類悲劇再次發生的方向,從源頭上減少加害者和受害者數量。

就像人們無法理解死刑犯的犯罪行為一樣,人們同樣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為這些死刑犯辯護。他們稱王赦是「邪惡律師」,對其採取網暴、潑糞這樣的極端行為。

受害者家屬認為他是喪失良知的混蛋,加害者家屬不理解他的苦苦追問,就連已經認罪伏法的兇手李曉明都不明白王赦為什麼要為自己辯護。

王赦是這樣回答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可以平安快樂的長大。」

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是要靠殺人來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嗎?

王赦的這個問題,沒人說得清楚答案。

就像沒人說得清楚,王赦這樣疲於奔命,是否真的可以改變什麼。

他所追求的是不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烏託邦?又或者,他在追求理想主義的過程中是否也在傷害別人?

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該不該相互體諒與和解?


前者永遠擺脫不了血緣事實,後者永遠無法釋懷原諒。

這裡沒有好人壞人,只有活生生的,脆弱又真實的人;這裡也無關對錯,只是不同立場的人在世間的掙扎。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所見之處皆為矛盾,你沒有辦法斷定哪個人就是好人,哪個人就是壞人,甚至最後都並沒有一個最終的真相存在。


這種狀態讓人痛苦,可卻是最接近現實的狀態。

好與壞,善與惡,沒那麼涇渭分明。當我們學會從更多視角來了解社會現實,我們才更有可能看清楚,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很喜歡每集的開頭,非常HBO,一則又一則小新聞,引出後面的劇情。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人人皆自媒體,誰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對於公共事件的看法。

我們就像被手機馴化了的人,習慣了不去追究事實真相,只熱衷於輸出觀點、發洩情緒,自詡正義的化身,從不相信自己也可能是惡的締造者。膚淺、衝動、自私又不自知。

人能從潔白裡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

猶記得柴靜寫過這樣的話: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充滿愛和善的。但似乎隨便哪一天點開新聞,事實就會告訴我們絕非如此。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存在於你平靜的生活。

這個社會有病,但是劇中的人都在努力嘗試改變,嘗試理解站在對立面的人,努力堅守著內心的善。

李大芝和其父母試著面對受害人家屬,開始自己的生活。

宋喬安接受了心理醫生的建議,努力走出陰影。

思聰的朋友帶他去拍電影,繼母開始改變觀念。

思悅知道大芝身份後,絲毫不計較,安排她到自己的飲料店工作。

王赦的妻子開始漸漸接納丈夫的工作……

我們在開導別人或者自我開導的時候,經常會說「希望還在」這樣的話。

《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提供了一種更加勇敢的思路:


不是因為看得到希望所以才努力,而是為了能看到希望而努力。

「你看,希望就在雲的背後。」

- love u all -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而我們的希望在哪?
    《我們與惡的距離》把觀眾拉進了劇情中,而身處劇中的我們又被強行的拉回了現實,眾生皆有病,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眼中應思聰是瘋子,而在他眼中別人何嘗不是瘋子呢?這個世界的思想層面似乎存在著辯證關係,在高度的精神世界中,誰才是病人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豆瓣評分它的成功首先在於編劇的功力:三個主要劇情面向彼此連結得巧妙渾然,而恰恰這三條線索又都很具有公共性,分別指向臺灣社會內部「不碰的傷疤」、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尺度驚人的臺劇,告訴我們眾生皆有病(含資源)
    今年公視再接再厲,搭檔HBO爸爸推出《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整季播完豆瓣 9.4分 ,提前鎖定年度最佳華語劇。在不假思索的「死刑」背後,與其說是正義感,不如說是一種否認——惡,與我無關,我希望它趕緊從我視野裡消失,別再讓我看見。但否認惡,無法消除惡。劇中從不同角色的角度,帶我們去正視難以迴避的社會之病。
  • 豆瓣9.4,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裡?
    這部3.24開播的10集電視劇,豆瓣評分從9.3爬到9.4,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被貼上偶像劇工廠的灣灣,竟然已經這麼牛B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高明的地方,就在拋給你選擇題的同時,讓你觀看到事情的全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什麼?眾生皆有病
    作者:止與 來源:沉默的大娛樂家(ID:silentdayu)這段時間,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了前陣子大火的《都挺好》。這部劇總共10集,故事情節連貫緊湊。它突破了臺劇固有的偶像劇風格,創下了臺灣公視近5年來的收視紀錄。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每一集都在反思人性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而年初另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更是讓人直呼神劇!開播便拿下豆瓣9.4的高分,並隨著劇情持續播出,評分不降反增,最終拿下豆瓣9.5。
  • 眾生皆有病,「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遠嗎?
    對比同樣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挺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在處理現實主義題材上,主創們在環境限制、受眾考慮、挖掘功力等方面的差異。從社會爭議點大膽切入《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問題近在眼前,但很少被看到,當然,大多人不願意去看。
  • 「眾生皆有病」
    機智的小夥伴肯定已經明白了,這句出自最近灣灣一部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題目80分,不勸退)。
  •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好看在哪裡?
    今天小編兒就來推薦一部豆瓣高評分的社會寫實題材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由臺灣公視和HBO共同推出,集結賈靜雯、溫升豪、吳康人、周採詩等幾位實力演員。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穿插許多巧妙的小故事,所以還是建議大家自行觀劇。
  • 內含福利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沉默的傷口」
    文末「一鍵三連」最贊福利🎁🎁🎁抽取留言送出一套「紙膠帶+便籤本」,選取5位送出哦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任何人都沒有立場要求被害者家屬原諒和放下,但是可以幫助他們,給悲傷一種升華的方式,將希望傳遞下去,讓他們不在惡裡糾纏。 導演一直在強調,他們想講的重點不是「惡」,而是「我們」。 比起痛罵惡的危害,他們更關心,那些與案件有關的人怎麼生活下去?
  • 豆瓣9.5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反而是聚焦案發後的眾生相,努力展現每一方的痛楚,試圖展現人性中最源頭的惡。所謂我們與惡的距離,甚至根本不是一線之隔,而是眾生身處其中,共享著那些惡意卻不以為意。每集開篇都由網絡上的各個評論頁面組成,鍵盤俠、白蓮花、槓精們的言論一一列舉,眾多零散觀點拆解重組成了一句話——《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9.4、IMDb 9.5,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榮耀收官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周日晚播完了。其實早就想寫寫它,但還是耐住了,想播完再縱觀全貌。畢竟高開低走、崩盤爛尾的案例碰到過不少了。但它立住了!3月24日起開播,4月21日劇終,豆瓣評分仍堅挺在9.4分!IMDb上也只是從9.6分略降到9.5分。影視娛樂類的公眾號幾乎都寫過它,也曾經上過微博熱搜。
  • 《我們與惡的距離》:眾生皆有病,唯善良、堅強與勇氣可解之
    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距首播已經超過1年仍然保持9.5高分的影視作品。該劇主要通過講述3個家庭的故事,探討了善與惡、對與錯、媒體責任、網絡暴力、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創傷與治癒等主題。全劇只有10集,前9集都看得人很壓抑。
  • 豆瓣評分9.4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何做到驚豔了眾人
    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播出之後口碑爆棚,被網友稱為「年度最佳華語劇」,這個稱號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畢竟像這樣高質量的華語劇已經越來越少了。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劇愛講道理的風格有點難以帶入。但對多條線的敘事都處理得很細膩。劇中人都很強勢很有立場,和最愛的人發生矛盾時,溝通、理解和退讓讓劇中的每個人有了善的部分。剛開始有點壓抑,欲揚先抑,最終是溫暖的!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者、路人,但是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都在影響或改變周圍的人我們和廣義社會。
  • 附資源 豆瓣高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左上角關注【我們與惡的距離】回復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但又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做「惡」,一心維護正義的律師,也會忽略自己的妻女。在真相裡,才有惡人行惡的原因,也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複雜的人性當中,善與惡是糾纏不清的。當碰到大惡,人們心裡的惡就會被激發出來,就像《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裡說的,惡只能是極端的,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劇中的開頭,李曉明是個殺人犯。因為殺害九個人,大眾一致認為必須執行死刑。宋喬安和李曉文網友評論覃何幸:#我們與惡的距離# 看得見的東西就不用相信,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笑開,好運就會來了。我們的世界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因為你、你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