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福利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沉默的傷口」

2021-01-18 九丘伴讀

文末「一鍵三連」最贊福利

🎁🎁🎁

抽取留言送出一套「紙膠帶+便籤本」,

選取5位送出哦



豆瓣評分9.4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這部迷你寫實劇引起了全民共鳴,甚至其討論的熱潮早已超越了劇作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群體中那些沉默的傷口,丟出一個巨大的詰問: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你有標準答案嗎?


劇集中,一次次真相反轉、善惡難辨的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眾生相裡各有殘缺。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好」與「壞」這對反義詞之間的溝壑並非想當然那般遙遠。隨著劇情的起伏跌宕,我們一次次審視著自己的內心。延伸到現實的生活裡,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再沒有絕對的局外人。在善惡的邊緣,我們都有話可說——


通往地獄之路,常由自命良善的人所鋪成



《我們與惡的距離》要說的不是如何分辨善惡,而是如果不睜開眼睛看清楚這個世界,人將無從善也無從惡。


記得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過:「一味地『排除惡』,恐會引來更大的惡。」畢竟排除惡是方便的,因為最早幫助我們社會化的常是童話,但它也會誤導我們對善惡的標準。



童話通常引導我們生來是一個主角,這幸運的本位讓我們看事情充滿盲點。

 

許多童話中「主角」的明證是他對善惡一無所知,無論是灰姑娘或是小紅帽等,仿佛對「惡」的無知是我們以為「好」的正統性。這類建構出自戀視角的故事,使得我們對惡很容易呈現歇斯底裡的反應,我們經年累月的受害者情結也開始產生,以為那是自我純潔的象徵。


善惡說穿了,在沒有好的教育基礎下,在當代無疑是各種自戀形式的裹腳布。

 


對加害者丟石頭

更能成全自己的自戀

 


當我們論述善惡時,只要意識到有人在觀看,我們就有種亟欲表態的衝動,像猴子當街表演一樣,沒有比「對加害者丟石頭」這件事更能滿足自己的自戀感


這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書裡的眾生相。裡面的多數角色,都有著「跟人群向惡人丟個石頭便感到滿足」的潛意識,生怕這世上沒有好事之徒,隨時等待著下一波熱鬧。


並非因為正義感,我們對善惡的沉迷,更多是我們的自戀有了更多的表述出口。

 

因此,《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固然以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王赦被群眾潑糞為爆點,但人物線眾多,它的主角其實是廣大群眾,當然包括煽風點火的鍵盤俠與記者,一起聯結出一串人形蜈蚣,成為一種集體附魔的狀態。

 

 


對惡的著迷與追打

是疏離社會的附魔群像

 


一開始或許有人是善意地上網留言,但陷入群體狂熱後,常會陷入一種道德亢奮的狀態而不能自已,不斷關注那個犯人、不斷搜尋著那人的傳聞,而成為一種成癮狀態。


如漢娜· 阿倫特(Hannah Arendt)對盲目人群的觀察:「這些群眾的主要特質不是殘酷和落後,而是孤立以及缺乏正常的社會關係。」


 

劇照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疏離社會下的附魔狀態,一如書名本身就是個提問,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

 


在集體失格的時代

家庭可能不失格嗎?



故事的主線為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中間聯結的則為律師、心理醫生與記者,不過真正帶出這故事主情感的是隨機殺人犯的妹妹李曉文,從她必須要改名、在網絡上也被罪名連坐、家人躲逃、選擇工作的小心翼翼等,讓人想到東野圭吾的《信》,在一個有重罪犯的家庭中,他的家人是否有重生的機會?

 


劇照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亞洲一直以家為單位,只要小孩犯罪,直接追討的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接下來挖出的就是嫌犯的在校生活與平常雞毛小事。我們急著要找一個理由來讓自己心安,急於將他人人生簡化為兩句話,大量使用專業用語,如「反社會分子」被情緒化操弄,而忽視這時代「失格」這件事的泛濫。


各專業領域都逐漸失格的狀態,如何奢談「家」仍能像 20 世紀 80 年代經濟起飛時有一定的約束效用。


老實說,20 世紀 80、90 年代被高估的典範家庭,因為曾經是個穩固的經濟單位,在經濟平穩時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一旦階級與經濟風向混亂,「家」這艘船如果太小,就在風雨中失去了定錨的力量,人們只能以浮木來抓住「家」這概念。


人們對於追索「家長失格」這件事有種過時的觀念,「家」這單位之於社會,已非以前的度量。



劇照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整體翻轉的價值觀,讓我們忘記我們都在一個集體失格的年代而不自知。


因此,書中舉出幾個家庭為例子,都以過往僵化的價值面對現在的社會,出現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世代脫節問題,無論是裡面追八卦求實時的記者無法身教於孩子身處富裕階層而嚴重脫節於現實與其他階層的父母忙於營生無暇他顧的父母,都像是在大海中失去坐標的父母,無法掌握新時代的風向而自亂陣腳。書中男女老少都在這大景幕中,出現了集體迷失的狀態。

 

新聞業的老鳥與菜鳥一起迷失,成為一個表演者而非產出者,雖然失去了新聞業的公信力,但仍創造了一個過度嘈雜且語焉不詳的世界。



眾聲喧譁中

你能分辨哪一句是真實的嗎?

 


故事中的角色們每日在這些真假輿論的回聲中無法思考,包括自媒體本身就容易有一種過於自曝的躁鬱情態,以至於故事中新銳導演思聰出現幻聽、李曉明跑到戲院隨機殺人、一個學生模仿著李曉明在街上傷害路人,這三個加害者都呼應了這社會太多的回聲,每個人聽到的話語雖多,但都處於無法入心的封閉迴路。


也就是漢娜·阿倫特說的「孤立」,並非沒有朋友,而是這嘈雜世界裡人人隨時會感受同異的孤立。

 

漢娜·阿倫特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把這個雜音密室呈現給你看,惡從哪裡來?善從哪裡生?環境造就的眼瞎心盲更接近當代真相。

 

劇裡面無論好人與壞人都在這些巨大的回音與噪音中無法思考,包括人權律師王赦的生活是崩壞的,也包括心理醫生的大量病患負荷。整個故事裡的每個成年人在巨大的重複噪音中都無法冷靜思考,只能從蚌殼的回聲中找尋近似自己想法重複說著,或是更清醒者最後能找出一條比較接近良知與平靜的道路。

 


劇照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從眾太容易

它卻是更巨大的惡



有趣的是,劇裡面令人最有印象的臺詞是:「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我們在留言板上最常看到的回應是:「這種爛人不用跟他唆」「亂世就只能用重典」「如果發生在誰家,誰能平靜看待」等,這些你我都聽過上百次的話,也是這部劇力圖呈現的。


當每個人都接力說出一樣的話,當我們聽到的聲音不斷重複到能背誦時,你,身為一個人,有自信在長期喧譁中,不學人做一隻學舌鸚鵡,而是觀察除了受害者與加害者外,其他人的群像又是如何嗎?自己從四方雜音中聽到了幾分真實?智者尋因,愚者問果,從眾太容易,但它卻是更大的惡。



 


這個劇本不是要批判誰善誰惡或廢死與否,而是在這噪音世界中,如何能當一個清明的人。不清明,以為所行之善事,遲早會為惡鋪路,如政治哲學家哈耶克(F. A. Hayek)的名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故事中所有人比起黑白都更接近灰,而你我,又能論誰黑白?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了解詳情


全場滿99-15

🤗下單前記得領券哦🤗

點讚、在看、分享三連擊哦~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直面人性的劇;豆瓣評分9.5
    最近一部臺劇,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9.3分的「暗黑系」《我們與惡的距離》,緣何能夠兩集封神?
    鋒芒智庫丨木木「如果殺人犯和他們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所以你認為怪李曉明的父母我們天彥就會回來是嗎?」喪子、夫妻關係破裂、家庭關係陷入冰點,《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現實的外衣赤裸裸地撕碎在觀眾面前。
  • 豆瓣評分9.4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何做到驚豔了眾人
    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播出之後口碑爆棚,被網友稱為「年度最佳華語劇」,這個稱號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畢竟像這樣高質量的華語劇已經越來越少了。
  • 善與惡的距離 | 豆瓣9.5分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往往這類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發生後,引發的社會關注和激烈討論,通常到宣布判決結果後,便會戛然而止。他們的傷口一次又一次被迫揭開,劇情緊張的同時,卻也時刻在叩問坐在屏幕前面,觀眾的心。到底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人,什麼事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 福利來了 | 豆瓣9.5,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已經拍到這個深度了
    10000多公裡;2019年4月21日斯裡蘭卡先後發生9次爆炸,事發地點距離我們5000多公裡;然而這並不是我們與惡的真實距離。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進行了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從臺灣的真實社會事件以及律師的真人原型出發,整個故事圍繞著一樁 「無差別殺人案」(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 而展開,聚焦案發後的眾生相,深度探尋與這場殺人案相連接的每個人的命運走向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我們常說,好的電影可以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曾經的《素媛》、《熔爐》、《媽媽別哭》...都銘記著當年曾經發生的傷害,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最近小眸看了一部臺劇,一部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情不自禁地想吹爆這部良心劇!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4的高分。
  • 豆瓣9.4,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裡?
    這部3.24開播的10集電視劇,豆瓣評分從9.3爬到9.4,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被貼上偶像劇工廠的灣灣,竟然已經這麼牛B了???說回《我們與惡的距離》,那些讓觀眾情感上不一定能理解的劇情,恰恰就是真實的人生。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會因為喪子之痛遷怒兇手的妹妹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資源百度雲1080P分享豆瓣9.4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打開有關現實的思考維度,內在於「社教派」編劇呂蒔媛的創作脈絡中,真正堅硬的現實是正視人性:以近乎零度的情感立場冷峻地呈現一種複雜而又活生生存在的現實,創作者並未有事先預設宣揚某種價值,只是不斷地提醒你:睜開眼,再睜大一些,去看,去保持懷疑,去質詢真相。答案可以是多樣的,劇中人的做法或許是錯,但將矛盾暴露出來的創作並不是罪、更不能稱之為錯。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如何用現實的「惡」打動人心?
    這部由HBO與臺灣公視等聯合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首播便以9.5的高分,刷新了豆瓣有史以來華語電視劇的開畫最佳評分。截稿之前,豆瓣評分始終維持在9.4分。這部劇有如此的高評價,與它所探討的深刻社會議題存在必然聯繫。
  • 【推劇】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
    凌晨1點我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在想把最真切的感受寫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那麼強烈想推薦一部電視劇。豆瓣9.5分當之無愧。少見的直面人性的好劇在此之前,已經有不止一個人向我推薦這部電視劇。特別是身為一個法學生,更值得一看。
  • 豆瓣9.5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人性的惡!
    如果一個人隨意開槍射擊,造成9人死亡21人受傷,應該立即被處以死刑嗎?還應該享有人權嗎?他的家人是否應該「陪葬」?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如何面對選擇?每一部名劇都離不開優秀的製作團隊和優秀的演員。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者、路人,但是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都在影響或改變周圍的人我們和廣義社會。
  • 豆瓣9.5分的寶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4.新聞尋租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結局中,品味新聞臺被商業組織收購,大家的反響卻是「老闆懂新聞嗎?」新聞部同仁一致認為新老闆會阻止官員受賄新聞的刊播,也暗示了公司未來可能會頻頻出現新聞尋租。這也是宋喬安離開品味新聞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 豆瓣9.4、IMDb 9.5,華語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榮耀收官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周日晚播完了。其實早就想寫寫它,但還是耐住了,想播完再縱觀全貌。畢竟高開低走、崩盤爛尾的案例碰到過不少了。但它立住了!3月24日起開播,4月21日劇終,豆瓣評分仍堅挺在9.4分!IMDb上也只是從9.6分略降到9.5分。影視娛樂類的公眾號幾乎都寫過它,也曾經上過微博熱搜。
  • 豆瓣9.5分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爆朋友圈。 它在豆瓣上拿下了今年華語電視劇最高的9.5分,遠遠超過《都挺好》的7.8分。劇裡展開了一場人性的博弈。人性的善與惡在糾纏,制度與情感在搏鬥。 兇手李曉明家裡被砸,他的妹妹李曉文每天出門被打,下跪道歉和賣房子賠償都被罵,一家人走投無路,「死」似乎是對9條人命最好的交代。 這時,李曉文被安排去新聞臺當助理,巧合的是,新聞臺的總監正是宋喬安。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正面交鋒,善與惡開始糾纏。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兩集封神!豆瓣9.4,這部少兒不宜太敢拍
    也已經很久沒有這樣一部電視劇,能夠讓影哥頭皮發麻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最後一層意圖,則直接點了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惡,不僅僅指的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李曉明。正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一個惡性事件的發生,清一色出現的是「槍斃」「死刑」「人渣該死」。
  • 豆瓣9.4!賈靜雯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尺度驚人,全網吹爆
    打開支付寶,首頁搜索「536695369」在最近,有一部臺劇在國內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那就是由林君陽執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好看在哪裡?
    今天小編兒就來推薦一部豆瓣高評分的社會寫實題材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由臺灣公視和HBO共同推出,集結賈靜雯、溫升豪、吳康人、周採詩等幾位實力演員。這部劇通過劍走偏鋒的故事題材、演員入骨三分的演繹及不斷令人深省的臺詞在豆瓣拿下9.5的高分。建議大家追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好女神賈靜雯的神演技,每一場哭戲都能差別對待,然後隨著劇情發展不斷豐富人物性格,看起來絕對燃爆。
  •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
    由HBO和臺灣公視出品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於3月24日正式開播的該劇一經上線便引起兩岸強烈反應,當前IMDb9.3分,豆瓣9.3分。雖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但《我們與惡的距離》並非是事件的呈現,而是要了解清楚這個人為什麼和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以及拋出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