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的小夥伴肯定已經明白了,這句出自最近灣灣一部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題目80分,不勸退)。
灣灣近年來佳作不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荼蘼》,《血觀音》,《大佛普拉斯》,《一把青》,脫離小清新傻白甜窠臼,觸碰到更為敏感的政治、社會與人性話題。
2016年3月28日,媽媽帶著女兒「小燈泡」逛街。
突然衝出一名男人,對著女孩連砍了23刀,女孩身首異處,當場死亡。
這是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與加害人沒有任何關係。
嫌犯行為惡劣,手段殘忍,引發整個臺灣群情激奮。
小燈泡的媽媽卻做出了異於常人的舉動,她堅決不處死兇手,比起讓一個殺人魔去死,她更加想知道背後的真相。
(真的不是聖母本母?)
3年後,這個真實的事件被改編為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編劇呂蒔媛(表白灣灣編劇大拿)通過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後續風波,多視角聚焦於兇殺案對諸多捲入其中的人物和家庭的影響與動蕩,不僅僅著眼於被害人的家屬如何療傷建立希望,更是展開了加害人的家屬是否應該接受道德和輿論的「連坐」,死刑能不能徹底根除罪惡,是否應該「廢死」,「廢死」對於受害者家屬是否造成「二次傷害」等一系列討論。沒有傾向和立場,甚至沒有主角,為殺人魔辯護的律師、失去兒子的家庭、加害人的家屬幾條主線並列交叉展現出,各種各樣人性的惡。
失去兒子的母親心性大變,處於自責和仇恨中無法自拔,酗酒、神經質、與女兒關係形同陌路,婚姻走到盡頭。
加害者父母同樣遭受煎熬,無論他們如何變賣家產補償受害人家屬,下跪祈求原諒,仍然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終日隱居戴著口罩,過著如履薄冰的生活。
想要探尋真相的法援律師,因為給嫌犯辯護,被人辱罵潑糞,舉步維艱卻堅持人權,堅持平等。
全劇沒有永遠站在對立面的好人和壞人,編劇撕掉標籤,赤裸裸地把人性鋪陳在觀眾面前,誰是善,誰是惡,去認同誰反對誰,觀眾自己決定。
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信息爆炸、輿論大眾化、精神病汙名化、死刑思辨、真相、利益與良知..每一個點都可以單獨擴展為一部新劇,糅雜在一起高潮迭起,真實而撼動人心。
對於人權的爭取,有一群人費盡心力想要廢死,但對於受害人家屬,原諒豈是旁觀者說說就能做到的事?當兩方相遇,被害人變成施暴者,究竟誰對誰錯?
看得越清楚,越難辨對錯。
善與惡的界限並不清晰,當你把目光對準人性,你會發現人性的善惡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離天堂太遠,又不夠下地獄的灰色,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事情激發出來。
我們對善的沉迷,對惡的追打,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所謂的快意恩仇充滿了情緒化的醜惡,當我們站在正義與道德的制高點譴責惡人,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遠。
善與惡是沒有最優解法的命題,人人都在不自覺中作惡,眾生皆有病。
好吧,既然觀眾自己決定,我就不裝逼了,我認為這是一部白左聖母片,個人也反對廢除死刑。
水平有限hold不住恢弘的大片,不接受撕逼,以此圖結尾
瞧,我離惡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