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2021-02-21 北京生活圖鑑

2019.5.14

五月宜追劇看展


這是一篇拖了兩個月的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這半年看的劇中,能引發思考最多的一部,探討了太多的現實問題。


殺人償命壞人就會減少嗎?孩子成了殺人犯,父母也該死嗎?媒體新聞人的底線到底在哪裡?到底應不應該量刑同罰?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第一個故事講了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被抓後,他家人的生活,這個故事也貫穿了整部劇。


李曉明殺人事發後,父母在各種場合不斷道歉,憤怒的公眾要求他們下跪,受害者家屬深夜砸了他們的飯館,妹妹李曉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學業。


面對媒體大眾的輿論壓力,受害者家屬的報復,最後他們不得不放棄原來安寧的生活,搬到郊區隱居。


窗戶上糊了厚厚的報紙,媽媽出門要遮的嚴嚴實實,成為徹底「見不得光」的家庭,爸爸整天酗酒來麻醉自己,妹妹癱在床上兩年,為了能讓小女兒正常生活,母親強制給她改名為李大芝,並不再和她聯繫。


「家裡死三個人就夠了」,這是媽媽最後對大芝的話。


難道孩子殺了人,父母連好好生活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這是李大芝的質問。



在與兒子的辯護律師王赦交談時,李曉明媽媽痛心講道:「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人殺人犯,我不會做人的媽媽。」


當我開始質疑,為什麼大家就不能多一些寬容和包容時,李曉明殺人已經償命了,為什麼還不能放過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又沒有做錯什麼?才開始意識到另一個家庭,正因為李曉明的錯誤,在分崩離析。


宋喬安的的兒子天彥就是在這場災難中罹難的,她無法從失子之痛重走出來,性情大變,用工作和酒精來逃避現實,三次忘記女兒的生日,丈夫精神上出軌,更是她心裡過不去的坎,讓整個家庭越來越疏遠,雖然表面上維持著關係,但內在早已千瘡百孔。



我一直認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行為,不是社會最公平正義的的手段,但看到宋喬安一次次的質問,卻又沒有立場反駁。



我開始嘗試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社會的核心,它要維護的正義不是對等的報復,而是怎麼讓人正常的生活。

所以當一個家庭給另一個家庭造成傷害時,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如何補償,讓兩個人家庭都恢復正常的生活,而不是關注我們怎麼能夠讓另一個家庭同樣的不幸。



前一陣看了梁文道的一篇文章《北大學子涉嫌弒母案 | 梁文道:自媒體時代,別丟了新聞倫理的底線》感觸特別深。

近幾年傳統媒體逐漸式微,自媒體興起,讓媒體這個行業的從業門檻逐漸降低,很多人都是沒有受過專業的新聞操作訓練,自然就不會受專業操作原則的束縛,部分自媒體漸漸偏離「新聞專業倫理」,尤其是面對這些社會新聞,大家更關注的是如何吸引流量,爭取更多的關注,沒有人關係事件背後的真相,出現了各種推測式,臆想式思維寫作手法。



除了北大學子弒母案,還有前不久還有上海盧浦大橋17歲跳橋自殺事件,都證實了,許多自媒體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倫理道德底線。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每一集開頭的部分做成了Youtube視頻的形式。



媒體輿論帶領著大眾輿論,將李曉明一家推向了風口浪尖,也是造成這個家庭不幸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些不加求證而只是由新聞標題想像的評論與不負責的指責;不斷上漲的點讚數;事情發生的時候,或者事情正在調查的時候,不辯事實,而純粹維護某一個集體,站隊的互掐;將娛樂至死的看客的嘴臉暴露地淋漓盡致。


新聞媒體人的職責是帶給社會真相事實,而不是給民眾帶來恐慌憤怒,自媒體作為目前關注度最高的媒體形式,更應該做好這些。



引用梁文道的一句話:自媒體時代,新聞倫理幾乎已經不管用了。


倫理總是需要個體能自己進行是非判斷,自覺擁有一種價值觀,形成一種自律。出於自律來管束自己的行為,在新聞傳播上懂得底線,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自由。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去年有一段時間,朋友圈轉發最多的一句話。


弗洛伊德說:人,是善惡同體的獸。每個人心裡,都住著天使和魔鬼。



我們早已習慣了跟隨大流,群起而攻之,但卻忘了他們和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著善良、可恨、可悲的一面。誰是好人、壞人,都沒有絕對準確的評判標準。


就像劇中律師王赦一直堅持的那樣,努力去尋找這些悲劇背後的真相,帶給這個社會更多的平等,包容和尊重。


所有事情都有邊界,沒有辦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們只能努力讓自己與「惡」的距離遠一些。


或許我們小小的力量,可以讓這個世界溫暖那麼一點點。


「為什麼我們這些正常人,

不願意多用一點心,

多用一點我們擁有的能力,

去幫助那些生病的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

豆瓣@後廠村之光

微博@後廠村之光

喜馬拉雅FM@後廠村之光

公眾號@後廠村之光(ID:houchangcunzg)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
    2019年評分最高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這個事件在全球範圍引發了恐慌,日本媒體將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 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於2019年3月24日正式開播,一經播放,便引起兩岸網友共同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成為華語影視劇的一匹黑馬。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有多好呢? 本劇走的是美劇製作標準,一共10集,每集50分鐘。 目前更新剛剛過半,在豆瓣已經拿下了9.4分的超高分。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今年的華語劇之王—— 《我們與惡的距離》。 選材幾乎都是近幾年臺灣輿論中風口浪尖的事件。比如:無差別殺人事件、廢除死刑、媒體嗜血、網絡暴民、精神分裂殺人犯......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題材單一的類型劇,本劇的野心極大,它所要達成的,是對近年來臺灣熱點事件的一個匯總和反思。 故事要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講起。
  • 公交墜湖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片改編自臺灣近幾年發生的幾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如「小燈泡事件」,2016年3月的一個中午,一位媽媽帶著自己四歲的女兒「小燈泡」,準備去迎接女孩的外祖父,途中遭到一名男子襲擊,他朝著小燈泡頸部連砍二十餘刀。但最終男子因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未被判處死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臺灣公共電視臺於今年三月推出的十集迷你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豆瓣9.5的超高分,提前預定了2019年的最佳華語電視劇。故事由一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嫌犯李曉明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內掃射無辜民眾,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兩年後,塵埃落定,嫌犯等待被執行死刑,但他帶來的陰影卻久久未散。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不要想歪了,其實這部劇是通過無差別殺人案,從中剖析人性的善與惡。無差別殺人:兇手和被害者之間沒有怨恨,隨機選擇目標的殺人行為。你不會在這部劇中看到鮮明的正派與反派的差別。真實,殘酷,鮮血淋漓,矛盾扭曲,才是這部劇的標籤。不再是刻板印象裡的小清新臺劇了。開播第一天,《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榜第一,豆瓣評分9.4。要知道,去年大火的《大江大河》只有8.8分。下面我不得不劇透一些內容,但還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下這部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現實題材精品劇,有多遠?
    ……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王赦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殺人犯的動機,值得關注嗎?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請相信你在無意中已經成為了殺人兇手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僅有10集的高分電視劇究竟講的是什麼?下面我就通過劇中李曉明的無差別殺人案帶大家了解劇情,重審自我。1,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案件李曉明,男大學生,兩年前用自己自製的機槍到電影院掃射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兩年後被執行了槍決,槍決前他給家人留下了一封遺書,內容表達的是他從來不後悔做這件事,因為這個世界因此而記住了他。
  • 豆瓣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今年臺劇更是放大招,和HBO(注意這個標誌)聯合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4分。2016年3月28日上午,一個叫「小燈泡」的小女孩在臺北市,被無差別殺人犯亂刀砍死,身首異處。小女孩的媽媽不像憤怒的群眾那樣,要求立即處死殺人犯,執意弄清楚他這麼做的原因。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1 《與惡》虛構的故事背景,是一起電影院持槍殺人案。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李曉明,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法院最終給與殺人者李曉明死刑的判決。《與惡》所聚焦的,並非去刻畫殺人者犯罪手段的兇殘,抑或去呈現受害者家屬昭彰正義的艱辛。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與惡》其實是透過述說完成了一場「敘事治療」。臺灣近六七年來,發生了若干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平均每兩三年一起,每次都震動全臺灣。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這麼多的電影都在測試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懸浮於現實,而是真正地對這個世界有話說。最近完結不久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展露著這種充沛的作者情緒。無差別殺人事件,僅僅是故事的起點。施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創傷療愈、媒體暴力、對精神病患的偏見,這些才是真正要討論的。但結論很悲觀。身為受害者母親的宋喬安,同時也是「殺人者」。
  • 北大生吳謝宇弒母,臺青年無差別殺人,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鄭捷所犯的案件被稱為 「 無差別殺人 」 案,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這一概念。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其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犯罪動機不易被人理解,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