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墜湖事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2021-02-08 熊貓法律星球

近日,安順市「公交墜湖」事件的「警方通報」在朋友圈熱議,目前搜救出37人,其中20人當場死亡,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15人受傷,1人未受傷。

而根據警方通報,導致該墜湖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司機蓄意報復社會」。

對於該原因,有人大罵司機,有人希望查清原委,司機「大惡而不幸」。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片改編自臺灣近幾年發生的幾起無差別殺人事件。

如「小燈泡事件」,2016年3月的一個中午,一位媽媽帶著自己四歲的女兒「小燈泡」,準備去迎接女孩的外祖父,途中遭到一名男子襲擊,他朝著小燈泡頸部連砍二十餘刀。但最終男子因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未被判處死刑。

劇中,李曉明拿槍在電影院掃射,導致9死21傷,被捕後,李曉明並沒有為自己辯護,也不配合辯護律師的辯護,所有人都並不清楚,他為什麼殺人。

之後,本片又出現了2起違法犯罪事件,一件是被告人殺害2名兒童,一心求死,而因為精神分裂症被判無期徒刑,但被告人殺人就是為了死刑,於是,自殺。

另一起,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幻想自己還是優秀的導演,於是去幼兒園拍自己認為的電影,而引起恐慌,最終,那位懷有身孕的辯護律師的愛人因懼怕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摔倒,最終因早產,嬰兒沒有活下來。

而在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家屬離不開社會輿論和被害人家屬的壓力;被害人家屬,而永遠沉浸在犯罪帶來的悲劇之中無法自拔,甚至,造成惡性循環。

本片中有兩個細節,令人深思。

一是,在罪犯李曉明同意與辯護律師談論殺人原因的時候,恰巧,李曉明被安排並被快速的執行死刑,執行死刑之前,也沒有再依法安排與律師、家屬會面。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刑法的意義在哪裡,懲罰犯罪與預防犯罪的目的是否還有輕重之分。

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於: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並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

快速判刑並執行刑罰的類似案件在現實中也比較常見,的確,能夠滿足民意,大快人心,但是,一次審判所起的作用有多大,犯罪動機是什麼,背景是什麼,矛盾是什麼,尤其在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傷醫事件,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如何才能讓他人不去重蹈覆轍。

法律的作用,還在於恢復正常的社會關係,修復裂痕,而不是在一個或多個家庭遭遇不幸後,將被告人一殺了之,人為的繼續製造一個不幸的家庭,而怨恨,還在繼續。

羅克辛曾說,通過刑罰的威脅和刑罰的執行,公眾應當掌握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並且避免違反這些規定。

那麼,如果公眾已經明知禁止性規定和違反的後果而繼續去違反,那麼原因在哪裡,有多少人犯下罪行或是因不能忍受邪惡,或是在黑暗中前行時缺少了一絲光芒。

就像「小燈泡」的母親對另一起「鄭捷」案的發文:

「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意即就這樣失去了一個研究與了解的對象,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度執行?從過往的訊息來看,鄭捷是想死的人,所以藉由殺人來讓自己死,這樣的結束如他所求,那有什麼意義?鄭捷無精神異常,能清楚表達,也是生活相對比較不被社會邊緣化的,更應該要好好加以了解,到底他們是為什麼?

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社會是不是最少應該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好好剖析犯罪者以及整個事件的原因,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社會才有辦法走的更遠更好。

唯有當我們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否則,我們就真的只是永遠的活在一個未知的恐懼之中。

有時,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也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都可以去選擇。

這也正是第二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好人和壞人,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評價標準。

辯護律師在為人權保障而奮鬥時遭到潑糞、恐嚇,被犯罪傷害的被害人家屬自己進行著扭曲而不顧道德底線的新聞報導,不知名的網友在網絡世界中敲打著隨意、惡意的評論,似乎在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而我們每一個人,與惡之間,沒有距離,可能是一次僥倖的心理,可能是一次衝動的行為,可能是一次跟風的玩笑,就像那句,很多自殺的人,其實都是他殺。

正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要講的不是惡,而是大寫的「我們」。

而本片的結局,是人性善的光芒擊敗了惡的一面,辯護律師繼續為自己人生的意義而奮鬥;被害人家屬與加害人家屬和解,社會關係逐漸緩和、修復;精神病人安心接受治療。

這告訴我們,每一次沉默,都可能要付出代價。

希望我們裝著正義與良善之心,分別真偽,以愛的名義,愛自己,愛他人,愛所在的社會,愛自己的祖國。

愛她,就讓她變得更好。

最後,願遇難者安息,生者警醒。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有多好呢? 本劇走的是美劇製作標準,一共10集,每集50分鐘。 目前更新剛剛過半,在豆瓣已經拿下了9.4分的超高分。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今年的華語劇之王—— 《我們與惡的距離》。誠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這三方的剖析,都在方方面面反應了我們到底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首先來說李小明的辯護律師,王赦。  可能大家覺得這種變態殺人魔還要什麼辯護律師?直接槍斃不就行了。 但如果這麼想的話,其實我們就跟劇中的網絡暴民差不多了。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2019.5.14五月宜追劇看展這是一篇拖了兩個月的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 「N號房間」事件熱議,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近,有多遠?
    近日牽動著所有人神經的韓國「N號房間」事件, 終於有了新的進展,2020年3月22日晚,威脅、逼迫未成年人拍攝性剝削視頻,並在網絡大量傳播牟取暴利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博士」趙某被移送檢方。隨著通訊的發達和網絡的便利,這些非法色情內容已經延伸至我們的生活之中,在中國亦有大量組織或個人使用非法手段,製作侮辱、詆毀、傷害女明星、未成年的色情內容,惡意消費女性,從中賺取暴利。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現實題材精品劇,有多遠?
    ……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王赦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殺人犯的動機,值得關注嗎?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 貴州公交墜湖事件起因令人震驚,「反社會人格」有多可怕!
    據報導,反社會人格佔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當事人看起來是一位兢兢業業開了20年公交車的司機,實際上經過了解我們很容易看到他的另一面。第一點,缺乏親密關係。當事人是離異,並且兒子跟著前妻生活,據調查走訪,當事人常常感嘆家庭不幸福,生活不如意。第二點,抗壓能力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
  • 靈性覺醒篇13:善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曾經我也以為善惡很容易區分,無非對人好就是善,對人不好就是惡。可是怎樣才算對人好,怎樣才算對人不好。在生活中,真正的極善與極惡非常好辨別,而不好辨別的在於小善小惡。因為除去極善與極惡,人所作出的行為都是善惡一體的。正如每個人都是由光明面與黑暗面共同組成的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善惡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近。我在昨天那篇文章中寫了人應該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前幾年的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直指醫患關係,層層揭露醫療體系黑暗內幕;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展現了高壓應試教育下扭曲變形的家庭親子關係;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根據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改編成紮實劇本,並運用犀利的影視語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實時熱點的生命周期延長,探討具體的社會事件對個體,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持續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到底要不要繼續保留死刑?極端暴力事件能夠得到有效預防嗎?如何理解為殺人犯辯護律師所做的工作?殺人犯也有人權嗎?假如有,應該到哪兒?殺人犯的心理需不需要被大眾理解?殺人犯的家庭,要對他的罪行負責嗎?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一定就要被管制?如何做到既避免危害社會,又不損害病人自身權利?精神病院能不能開在鬧市區?如何幫助精神病人回歸社會?
  • 【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在某視頻網站上架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太深刻了吧,好看到本來看劇可以被哄睡的人,都可以兩眼放光,精神抖擻起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獲得了9.5分,果然被捧到了年度熱劇的行列。有人說第一集情節有點散漫,入戲有點難度,我們一起梳理一下:臺灣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無差別」殺人案,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在電影院持搶殺害了多名觀眾。
  • 這麼多的電影都在測試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是無病呻吟,不是懸浮於現實,而是真正地對這個世界有話說。最近完結不久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展露著這種充沛的作者情緒。無差別殺人事件,僅僅是故事的起點。施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創傷療愈、媒體暴力、對精神病患的偏見,這些才是真正要討論的。但結論很悲觀。身為受害者母親的宋喬安,同時也是「殺人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文/羅小可女神賈靜雯主演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HBO出品的,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秒殺今年上半年的國產劇。雖然臺劇大部分都是走言情路線,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大家熟悉的臺灣女神賈靜雯,她的演技又一次讓人感到驚豔,讓無數觀眾去思考人性的善惡,去思考職場和家庭的困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圍觀者見死不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害怕自己受到傷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別人不管我也不管……這些耳朵都能理解。但是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麼多人,兇器就一塊石頭。
  • 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現象看本質,原來這麼近那麼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主演的電視劇,一共十集,每一集都有個主題。賈靜雯飾演的是個媒體人,透過媒體看這個世界。 最近看了幾部電影,有感而發,我們與惡的距離,該怎麼說呢,這麼近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