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20-12-19 媒體人王耳朵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

01

真正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

而是好人的沉默

當街殺害妻子,而且是用石頭一遍又一遍地用力砸向腦袋。

10月31日,發生在山西朔城鬧市街頭的這一幕震驚了整個網絡。

事件的起因是一起簡單的交通事故。

丈夫開車撞到了其他人,卻斥責起了妻子。

夫妻兩人爭執的時候,丈夫突然拿起一塊石頭朝著妻子的頭猛砸過去。

這可是你此生最親近的愛人啊,耳朵不知道身為丈夫為何如此狠心?

更不知道作為一個男人,憑什麼敢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殘害一個女人?

剛開始,妻子還在試圖反抗,但是一個受傷的女人,在一個滿身戾氣的男人面前只是一隻待宰的羔羊。

隨著頭部遭受持續重擊,她漸漸沒有了氣息。

「活活打死了。」

嘈雜的街頭,路人的這一句驚呼,此時此刻竟是那般蒼白無力。

但是更讓耳朵驚愕的是:

在較長的行兇過程中,圍觀的路人眾多,竟然沒有一個人上前制止。

多少路人站在不遠處,從頭到尾親眼目睹了悲劇的發生。

圍觀者見死不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害怕自己受到傷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別人不管我也不管……

這些耳朵都能理解。

但是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那麼多人,兇器就一塊石頭。

這是殺人啊,不是「扶不扶」的問題,那是一個即將在你眼前消失的生命啊。

天有不測風雲,誰能保證這一輩子不遇到爛人爛事?

面對這種極端惡性事件,身為一個成年人,何以自處?

更何況,人群裡還有個孩子呢。

也許這個普普通通的日子,將成為他一生的夢魘:

他見識到了壞人的肆無忌憚,也看到了好人的無動於衷。

然後終有一天,他是否也會長成我們最討厭的模樣?

耳朵不忍相信,這樣的未來會出現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馬丁路德金說:

「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

不是每一個人犯罪時都窮兇極惡,不過是旁觀者的沉默讓他有了依仗。

倘若這個世界冷漠到無可救藥,誰還能逃脫這張塵世的網?

02

你所有的苦難

滿足了我畸形的快感

9月30日,遭遇前夫縱火重度燒傷,經歷了整整16天傷痛煎熬,藏族姑娘拉姆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

因為是抖音平臺一位頗有名氣的博主,拉姆從遇害開始就備受網友關注。

對於她的不幸,大家關心著、憐惜著。

直到他們的出現,點燃了所有人的怒氣值。

在拉姆生命垂危之際,一波又一波的網紅開始聚集到救治拉姆的醫院。

他們嘴裡喊著拉姆加油,表現出對拉姆的殷切關心。

起初大家也著實被這些人感動了。

但是很快,一張張醜惡的嘴臉被揭穿。

網友陳先生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介紹,一些主播頻繁到四川省人民醫院樓底下拍視頻,「說是去探望她,其實是去蹭熱點,蹭流量。」

他們不僅沒有給拉姆帶去任何的慰藉,反而影響了正常的救治工作,有的還不斷地打電話去醫院騷擾,就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知道拉姆死沒死。

據說,有的人一個視頻拍下來,成千上萬人觀看,打賞收入頗為可觀。

明明是一場人間悲劇,卻硬生生的變成了一些人的狂歡。

10月6日上午,距離拉姆離世剛剛過去一周。

「東莞玉蘭大劇院」為宣傳新劇,推出了一篇題為《拉姆為前夫所燒,而我只為你燃燒》的文章。

原來,所謂「吃人不吐骨頭」只會有源源不斷的追隨者。

想想今年年初疫情下那些黑心的「口罩販子」,想想科比去世時大撈特撈的「炒鞋團」們……

無數的例子,無不在重複著說明一個道理:

人和人是有區別的,但是,在人性面前,卻幾乎沒有多大的區別——

皮囊肉體之下,總有一些人是一副冰冷冷的白骨。

生而為人,最可怕的時刻在於:

你所有的苦難,滿足了我畸形的快感。

03

我為你雪中送炭

你讓我雪上加霜

10月15日,一則「退休老師幫女學生貸款18萬被拉黑」的新聞,再次向我們證實了「農夫與蛇」的悲涼結局。

時間回到3年前,從三尺講臺退休的李中隨在家裡,迎來了自己40年前的女學生禹傳珍。

師生二人一番寒暄之後,禹傳珍突然面露難色道:

「我兒子在國外學習駕駛飛機,需要很多錢,現在暫時周轉不過來想請老師幫忙做個擔保人,貸14萬。」

作為一個清貧的退休教師,14萬對於李中隨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他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風險。

但是出於老師對學生的信任,李中隨最後還是答應下來。

之後李中隨還不止一次給禹傳珍作保,還向朋友借了錢,前後被騙走18萬元。

開始還錢的時候禹傳珍還能聯繫上,做做樣子還了一點,接著就變逾期未繳,最後更是直接將李老師拉黑,消失了。

最後朋友一紙訴狀將李老師告到了法院,李老師才發現,自己信賴的學生竟然滿嘴謊言。

你請我幫你擔保貸款,後來因為你不還錢,我被告上了法庭,工資卡被扣了。我相信啊,你一如既往的是個誠實的孩子,現在可能遇到坎了,也可能(迫於無奈)說了謊,現在我聯繫不上你。但聽說你孩子已經回國,你能把孩子培養的這麼好,我為你高興,現在你已經完全有能力償還我的錢了……」

說這番話的時候,李老師滿含熱淚。

即使知道自己被騙,善良老實的他還是保持著對學生的寬容,但是他的這位學生卻自始至終沒有露面。

如今已經63歲的李中隨,原本教書育人幾十年後,早就能安享晚年了。

但是現在卻住在一間破爛的平房裡,用拿了一輩子筆桿子的手,給人家壘牆、撿土豆、在菜市場裡裝大白菜,替學生償還那不屬於他的18萬債務。

看到兩鬢斑白、辛苦勞作的李老師,耳朵除了心疼還是心疼。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之後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有的人的自私,是流淌在血液裡的,只能接受別人的幫助與善意,卻從未想過回報。

掏心掏肺對待的人,把我們當成取款機;你為他們鞍前馬後,結果人家轉過頭罵我們傻X。

04

沒能力改變自己的現狀

就試圖毀掉別人的人生

投毒。

而且是向單位飲用水中投毒。

全局幾十號人,不分男女老幼,通通喝了兩年多「毒水」。

山東乳山市統計局,這個毫不起眼的機關單位,在一周前火遍了整個網絡。

有知情人爆料該單位一名在職公務員因對工作任用不滿意,遂產生了報復的心理。

於是,他網購刺激母豬發情用的激素,自2017年8月開始,通過針管注射進統計局的飲用水中。

最終導致局裡多人發病,有的得了肥胖症,有的出現早產……還有的得了難以啟齒的疾病,身體受到嚴重損害。

後來官方通報,確有「投毒」。

雖然沒有傳言那麼誇張,但是確實是激素類物質,疑犯也已經被逮捕。

不要說什麼有果必有因,有情緒,有不滿,都可以理解。

但是,這種「無差別報復」明明就是內心極度陰暗:

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大家一起玩完。

就像9月27日,在「3.27 幼兒園投毒」案一審中被判死刑的王某。

因為跟同事在學生管理問題上產生齟齬,本來也就是爭辯幾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事情。

但是王某卻用了最極端的方式進行報復。

她觀察到這位同事經常會嘗一下幼兒飯盆中的食物,隨即心生一條惡計。

明知幼兒園的學生會食用加餐八寶粥,但為報復同事,仍不計後果向粥內投毒。

最後致使多名無辜幼童食用後中毒,且在作案後隱瞞被害人中毒原因,眼睜睜地看著一條年幼的生命痛苦離世。

稚子何辜?

只因為自己內心的不忿,便要拿無辜的生命作為報復的代價。

這已經不是人性的醜惡,而是擊穿了生而為人的底線。

「得不到就毀滅」,這個社會有一種人:

他們沒能力改變自己的現狀,就試圖毀掉別人的人生。

05

不敬畏規則的人

是遊蕩在人間的死神

7月2日拂曉。

廣東湛江市友誼新村,一幢五層住宅樓突發火災。

火勢集中在一二層,被困人員迅速轉移到樓上。

消防隊也在第一時間出動。

致命的危機眼看著可以很快解除。

但是,當救援隊趕到現場後卻發現,消防通道被私家車阻擋,消防車根本無法進入。

消防隊長後來痛心地說道:

「到達現場後兩邊都是私家車,消防車一時進不去。消防人員用移車儀將車轉移的過程,使救援延誤了七八分鐘。」

就是這七八分鐘的延誤,導致一家5口不幸身亡。

其中還有兩個孩子,一名年僅5歲的女童,被發現的時候,還被外婆緊緊地摟在懷中。

而在此之前,當地的消防部門早就明令禁止,不得佔用消防通道。

可現實卻是,在很多小區我們都能看到消防通道變成了停車場。

是他們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嗎?

他們是不屑一顧。

去年年末,瀋陽一位佔用消防通道的車主在小區著火後,拒不挪車,肆意叫囂:

「樓上著火跟我有關係嗎?」

別人的命算什麼?哪有我的車子重要。

擋了通道算什麼?你們叫我挪車還耽誤了我的時間呢。

這世界上,總有這樣的人吧?

沒發生什麼事時,他們人模人樣。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一點利益,便凶相畢露。

他們不敬畏規則,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重如泰山,把別人的生命看得輕於鴻毛。

想起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的兩句臺詞:

「你們沒殺過人吧,你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多惡毒。」

「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

06

《看見》裡說:

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充滿愛和善的。但似乎隨便哪一天點開新聞,事實就會告訴我們絕非如此。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存在於你平靜的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每一個看似平靜的日常,背後可能都隱藏了人性的驚濤駭浪。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某些事情已經驚人到可怕的地步。

然而下一秒就會發現,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恐怖的事情正在發生。

普羅提諾說:

「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能輸出個體的溫暖,由中庸向神聖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或許我們就能拉開與惡的距離。

共勉。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他在首映結束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不是邪惡的惡,也不是指邪惡跟善良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跟「自己」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在所謂「權威人士」「隨大流」的不斷暗示下,僅僅72小時,這四個履歷良好的普通人就有三個選擇「殺死」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得多。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電視劇目前豆瓣評分9.4分,雖還未正式引進,但因其內容之深刻,已經在網上形成了巨大的討論熱度。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
  •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震驚全國的殺人逃犯曾春亮落網了,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看到在網上有採訪他的家人,他弟弟說,他們也想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這種情況讓我立馬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愛的距離有多遠?
    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一個無差別傷害案件中以受害者家屬、犯罪者家屬、新聞媒體等多個角度探討社會中的善惡,主要角色更是在該案件的基礎上對正義、法律和道德展開了新的詮釋。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著以惡為起點的傷痛、過錯和善良,探尋人們離「惡」究竟有多近,林夕填詞的新作《我們與愛的距離》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以愛為名的感情和自我中,詢問人們離「愛」其實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不僅心裡永遠有一個天彥的位置,又可以抱有希望樂觀地一直生活下去。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圖片來源 | iStock《我們與惡的距離》是 HBO 與臺灣公視合拍的一部電視劇,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 【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在某視頻網站上架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太深刻了吧,好看到本來看劇可以被哄睡的人,都可以兩眼放光,精神抖擻起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獲得了9.5分,果然被捧到了年度熱劇的行列。有人說第一集情節有點散漫,入戲有點難度,我們一起梳理一下:臺灣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無差別」殺人案,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在電影院持搶殺害了多名觀眾。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 深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不由得讓我們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不是變近了。事情發生之後,網上議論紛紛,隨著警方曝光的信息越多,人們越是氣憤,甚至要求速判速死。大家宣洩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找到事情背後的動機才更重要。一個成年男子,無差別的去行兇的背後,一定不是簡簡單單的「惡」能定義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1]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與以往的清楚偶像套路不同,《與惡》更加真實,更加懸疑。它是根據16年轟動臺灣的」小燈泡案件」改編而成。劇中,我們能看到類似的事件,男子在電影院無差別的殺人。然後被捕。政府要的是判處死刑;王律師卻希望把事情調查清楚,通過尋找這件事背後的真相,從根本上杜絕這樣的事件。事情就是通過,律師、輿論、受害人家屬以及罪犯家屬展開。
  • 賈靜雯新作封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推薦一部豆瓣評分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賈靜雯時隔十五年再接臺灣戲劇,在接受採訪時她曾稱很喜歡劇本。事實證明,這部劇她挑對了。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一直執著地想要挖掘加害者犯罪的真相的王赦也被人說冷血,無恥,但他有自己的理由: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犯人犯過的罪。
  • 《惡的科學》: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在他的著作《惡的科學》中對「惡的行為」進行了系統的思考。他藉助很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向我們闡述了我們都很關心的三個問題:1. 惡是什麼?2. 為什麼會有「惡人」?我們以及我們的社會該如何對待「惡人」,嚴厲的懲罰真的有用嗎?01惡是什麼?
  • 「N號房」事件:26萬共犯的罪惡狂歡,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3月23日,微博多條熱搜出現了「N號房」,不僅有明星邊伯賢樸燦烈,更有韓國總統文在寅全面調查的指示。最小受害者僅有11歲,26萬人在線參與性犯罪,170萬人請願……截至23日18時,微博關於「N號房」討論高達36萬條,該事件一度引發網友直呼憤怒,什麼是「N號房」,他們是如何踐踏女性喪失人性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近,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昨晚一口氣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