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21-02-22 追劇小時光

最近在某視頻網站上架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太深刻了吧,好看到本來看劇可以被哄睡的人,都可以兩眼放光,精神抖擻起來。

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也獲得了9.5分,果然被捧到了年度熱劇的行列。

有人說第一集情節有點散漫,入戲有點難度,我們一起梳理一下:

臺灣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無差別」殺人案,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在電影院持搶殺害了多名觀眾。在這起案件中,品味新聞臺的新聞主管痛宋喬安(賈靜雯飾)痛失愛子。

為了忘記失子之痛,她在日常工作中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女魔頭,對一切事務漠不關心,和丈夫的關係岌岌可危,唯一的女兒也覺得媽媽不愛她。

很長時間以來沒有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的賈靜雯,在這部劇中的演技爆棚。

她飾演的宋喬安在工作中氣場兩米八。同是電視新聞節目負責人,她的氣場不輸《迷霧》裡的金南珠。

在同事們看來,她對工作的要求近乎瘋狂,連身懷六甲的導播臨產前都堅持在直播線上。

儘管難以被人理解,但她不是惡人,她是徹頭徹尾的受害者。

這一切都源於那起槍殺案。

兒子的突然離世,讓她的生活亂了陣腳,她變得冷漠和自我,靠著酒精度日,她的空虛和自責,填滿內心,瀰漫著悲傷和壓抑的氛圍。她的創傷令人心疼,兒子的離世似乎帶走了她一切快樂的權利。

罪犯李曉明的親妹妹,李大芝也曾在輿論的譴責裡生不如死。為了掩人耳目,她們一家人出門都只有戴著口罩,家裡的麵店被迫關門,夜裡甚至還接到恐嚇電話。

她也是受害者。

為了讓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希望獲得新生,她的媽媽逼她更名,斷絕與她的一切來往。於是,學習新聞專業的她,不敢拋頭露面地成為記者,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喬安團隊的編輯之一。

劇情的設置,如此巧妙和激烈。

一起案件的犯人家屬和死者家屬相遇了,而她們,都不快樂,都在壓力中苦苦尋找人生的意義。

律師王赫是全劇裡最無私的存在。

為了尋求李曉明犯罪的真相,避免今後再發生如此慘劇,他成為了李曉明的辯護律師,所以他被很多人視為惡人,從法院一出來就被潑糞……

為了弄清真相,他必須不斷地向被害人家屬了解情況。

受盡各種白眼,從來不被世人理解。

他的妻子也越來越不理解他,他的小孩也在另一次事件中險些遇害。

然而正是因為有了不為私利,不斷探尋真相的這一群人,我們的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和完善。

《我們與惡的距離》取材於一起真實事件。2016年,臺灣一名叫「小燈泡」的四歲兒童,當街被殘忍殺害。後來查出行兇者患有精神疾病,迫於輿論壓力,被處以死刑。

這部劇探討的問題焦點就在於:精神病人應該被強治收治嗎?強制收治的標準如何?怎樣既保護精神病人的正當權益,又能維護公民安全呢?

目前,我國在2018年新修訂的《精神衛生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精神障礙的住院治療實行自願原則。診斷結論、病情評估表明,就診者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對其實施住院治療: (一)已經發生傷害自身的行為,或者有傷害自身的危險的; (二)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

但是在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制度進行立法,設定的治療程序也更加科學嚴謹,讓精神病人及其家人有更多的救濟渠道。

因此有專家呼籲,儘管我國精神病人人口數量巨大,但也應儘快制定出更加細化,更加人性的精神病人強制醫療制度。

看完全劇,我們不得不感嘆,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很近,也許很遠。

人性的複雜和多元,讓我們對很多人和事無法用是非好壞加以判斷。世界,有時候並非只有黑白兩色。

多一些寬容,我們看到的將會更簡單美好;多一點理解,我們就不會有難以宣洩的情緒。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其實看完這部劇,幸好最後是happy ending,不然真的會難受死。看完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會反過來反思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某個角色,我又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然後終有一天,他是否也會長成我們最討厭的模樣?耳朵不忍相信,這樣的未來會出現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馬丁路德金說:「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你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就知道了。這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赤裸裸地撕開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值得如此高分,在於它真實呈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世界,讓你直面人性,殘酷至極。
  •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震驚全國的殺人逃犯曾春亮落網了,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看到在網上有採訪他的家人,他弟弟說,他們也想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這種情況讓我立馬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在所謂「權威人士」「隨大流」的不斷暗示下,僅僅72小時,這四個履歷良好的普通人就有三個選擇「殺死」受害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要近得多。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電視劇目前豆瓣評分9.4分,雖還未正式引進,但因其內容之深刻,已經在網上形成了巨大的討論熱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推薦)去年大火的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只有10集的臺劇,雖然集數少!但真的沒有廢話全程精彩,讓我想要好好地寫一下觀後感。這部劇涉及的方面太多,從大學的專業方面來看,涉及到法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等方面的內容,推薦上述專業的同學可以來看看這部劇,劇裡涉及到的內容和傳達的理念很值得我們思考。,標準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披露社會現實,2019最值得追的劇!
    最近被微博安利一部臺灣現實題材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總共就10集,小編花了一個一天就追完了,牆裂推薦!!!這部劇是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等幾位臺灣演員主演,每一位演員演技都拿捏地很到位。
  • 我們與愛的距離有多遠?
    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一個無差別傷害案件中以受害者家屬、犯罪者家屬、新聞媒體等多個角度探討社會中的善惡,主要角色更是在該案件的基礎上對正義、法律和道德展開了新的詮釋。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著以惡為起點的傷痛、過錯和善良,探尋人們離「惡」究竟有多近,林夕填詞的新作《我們與愛的距離》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以愛為名的感情和自我中,詢問人們離「愛」其實有多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我們與現實題材精品劇,有多遠?
    ……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於這個真實事件。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王赦一直在追尋這個答案。  殺人犯的動機,值得關注嗎?
  • 豆瓣9.5,年度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
    2019年1月28日李勝利夜店被爆出亞洲最大「吸毒」、「迷奸」、「行賄」事件,事發地點距離我們1000多公裡……2019年3月15日紐西蘭發生嚴重槍擊事件,事發地點距離我們10000多公裡;2019年4月21日斯裡蘭卡先後發生9次爆炸,事發地點距離我們5000多公裡;然而這並不是我們與惡的真實距離。
  • 走心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但今天的確是想推薦一部最近追的一部觸碰人心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名字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難道又有明確的分界線嗎?這世上有誰又能做到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呢?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行為,不過是在善與惡之間來回擺動罷了。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這半年看的劇中,能引發思考最多的一部,探討了太多的現實問題。媒體新聞人的底線到底在哪裡?到底應不應該量刑同罰?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每一集開頭的部分做成了Youtube視頻的形式。
  • 南昌紅谷灘事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evil我們與惡的距離案件過去第五天,這一則讓人感到揪心和絕望的新聞仍不斷引來許多討論。小編想到最近的一部院線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一個母親的復仇 》告訴我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人。我們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出門在外,女孩子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但在白天、衣著樸素、有同伴的情況下,傷害還是發生了。這種無法預知的傷害事件,讓人恐懼得瑟瑟發抖。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圖片來源 | iStock《我們與惡的距離》是 HBO 與臺灣公視合拍的一部電視劇,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 賈靜雯新作封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最近,有很多人都在推薦一部豆瓣評分9.4分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賈靜雯時隔十五年再接臺灣戲劇,在接受採訪時她曾稱很喜歡劇本。事實證明,這部劇她挑對了。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一直執著地想要挖掘加害者犯罪的真相的王赦也被人說冷血,無恥,但他有自己的理由: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犯人犯過的罪。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媒體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監督管制?被誰管?怎麼管?新聞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公眾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邊界在哪兒?言論自由就意味著可以隨意發言而不需負責嗎?怎麼看待鍵盤俠以正義之名行暴力之實?為什麼網絡輿論總是充滿戾氣?網絡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嗎?以上每一個問題,都在短短十集的劇情裡有充分的展現和討論,可見這部劇的能量密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