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殺人」:無法預料、莫名其妙的禍事

2021-01-13 騰訊網

「無差別殺人」

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張小虎認為,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

這類犯罪的特點有:

一是行為人與被害人無直接利害衝突;

二是犯罪行為的對象並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針對不特定的他人或某種類型的人;

三是犯罪地點往往選擇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

四是行為人無組織依託,均為個體作案。

有人認為,這類犯罪最可怕之處在於,行為人的犯罪動機不易被人理解,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臺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於臉書貼文表示:「我曾經說過,頻率會愈來愈高,周期會愈來愈短。但是說實在話,這個也太高、太短了。日本為了這類的事件,做了研究,也立了法,雖然成效不彰,而且也有人權疑慮,但是至少做了。反觀臺灣地區至今除了死刑以外,好像都沒有什麼動作。不過,或許沒有動作會比較好,因為以臺灣當局能量與臺灣民眾智識程度而言,應該會有令人瞠目結舌的策略被提出來。不要問我怎麼做才好,我真的不知道要從何處著手。我只知道必須減輕社會壓力,但這牽涉到太多細微的部分,絕非個人腦力所能負荷。而應該負起責任的政府卻又顢頇無能。」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什麼導致了「無差別犯罪」的發生?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從

法律、媒體、醫生

若干角度出發

討論面對此類惡性事件

是不是

不應當一味譴責、痛恨罪犯

也應該去探求背後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

尋找預防的方法

關於「無差別犯罪」的原因,有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犯罪人的人格特徵:偏執、衝動、報復心強、內心封閉,但大多數人無犯罪前科且平時看起來很正常,具有較強的「隱藏性」;

2.基層社會的心理危機幹預體系不夠完備,心理脆弱群體的宣洩撫慰渠道匱乏;

3.社會矛盾的解決途徑仍需完善。

日本關於無差別殺人的規定

1.大阪池田市殘殺學童案推動制定精神病患法律

案件簡介:2001年6月8日,一名持刀歹徒闖入大阪府池田市某小學襲擊了正在上課的師生,造成8名學童死亡、13名學童及2名老師負傷。針對犯罪動機,宅間稱之前有諸多不愉快的回憶,使他產生厭世情緒,可又不願意自殺,想殺幾個人後獲得死刑。他想讓更多的家庭體會一下絕望的滋味,並以精英家庭的孩子為目標,以擴大犯案的影響。此次校園行兇案發生後,宅間認為自己處於精神疾病發作期間,案發前曾服用了大量鎮靜劑。幾天後,宅間又推翻了之前的供詞,承認自己偽裝發病。檢方為確保萬無一失,起訴前歷時70餘天,又對宅間進行了正式精神鑑定,認定其具有刑事能力。

相應措施:此案後日本校園加大了保安措施,如設置攝像頭,無關人員原則禁止入內,鼓勵學生集體放學等。2003年,發生慘案的池田小學,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設置的「國際安全學校」(ISS)制度認證,成為日本第一家國際認可的「努力構建安全校園的學校」。

此案還引發了日本社會對精神病患者行兇如何管理的大討論。2003年,日本制定了《關於對在心神喪失情況下製造重大傷害人員的醫療與觀察的法律》。在保護觀察所設置了「回歸社會調整官」,負責對製造傷害精神病患者進行觀察、監督。

2.秋葉原「馬路惡魔」殺人事件引發《槍刀劍管制法》修改

案情簡介:前文已述

相應措施:2009年,日本修改了《槍刀劍管制法》,將加藤行兇所持的一種刀具列入管制範圍,原則上禁止持有刃長5.5釐米以上的雙刃匕首。事件發生後,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提議加強銃刀法,要求購買特殊刀劍的買家出示身份證,並正式禁止生產或進口匕首。這也是日本首次決定禁止生產刀刃,並禁止18歲以下人士購買匕首。

我國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無差別殺人案」?

1.法院在司法實踐中有時會考慮到惡性事件發生的地點,將其定性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院認為,上訴人劉志軍因對自身狀況和社會現實不滿,為發洩情緒,在公共場所持刀隨意砍殺他人,其行為危及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侵害的客體是公共安全,而非社會管理秩序,其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案號:(2015)吉中刑一終字第00019號

2.法院在司法實踐中有時也會因惡性事件致人死亡的後果,將其定性為故意殺人罪

本院認為,上訴人肖明貴持刀故意殺害他人,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應依法懲處。肖明貴在公共場合隨意持刀砍殺無辜被害人,社會危害性大,且手段殘忍,論罪應處死刑,但鑑於其案發時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及有自首情節,故對肖明貴判處死刑,可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

案號:(2016)粵刑終1536號

如何預防「無差別殺人」案件?

有學者將我國可查詢的1980-2019年的無差別殺人案例匯總,篩選出76起案例,研究得出:針對無差別殺人案件的特殊性,應通過設立短期預警系統和長期預警系統實現對此類犯罪的預防。

短期預警系統=「特殊」人員監控+重點場所監控

1.「特殊」人員監控

對於犯罪人罪前釋放的異常信號(如書寫遺書稱「不想活了,想報復社會」),家人、朋友、警察等需要及時交換信息,並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人身監控。

對於部分無差別犯罪人在罪前曾與他人有過激烈糾紛,並在糾紛中伴隨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或針對處理結果嚴重不滿的,負責解決糾紛的相關人員及組織應當及時跟進案件,疏導其不滿情緒。

對於存在抑鬱傾向或精神障礙的群體,政府相關部門與社區應建立人員檔案,及時掌握此類群體的精神狀況及心理動向。

2.重點場所監控

加大對重點區域的見警率、增加治安警亭,建立合理的巡防巡邏制度,以有效地震懾犯罪分子,從而保障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

長期預警系統=完善心理疏導機制(家庭+法治+媒體+... ...)

1.公益性心理疏導機構

配備專業心理諮詢師,開展心理諮詢專線服務、心理諮詢平臺等,使得公眾意識到心理問題有疏解渠道及疏解方法。

2.針對嚴重心理問題的群體建立人員檔案

對此類群體跟蹤調查,關注其心理狀態,疏導其可能的犯罪情緒。

3.建立心理諮詢志願者團隊

結 語

無差別殺人案件打破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冤有頭,債有主」的犯罪觀念。也就是說,一個壓抑已久的人突然在人群中露出爪牙,將武器伸向學校、地鐵站等公共場所,誰又能預判這樣的人會不會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呢?

這表明,我們個體沒辦法從源頭上去通過儘量避免讓自己處於太過極端的爭鬥氛圍中而減少被傷害的概率;而通過改善教育、醫療及縮小貧富差距等方式逐漸平衡諸多層面的社會矛盾,以減少犯罪發生率,又是非常複雜和緩慢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所提醒的那樣,媒體的發聲牽扯到群眾情緒的宣洩,面對惡性事件給社會帶來的傷害與衝擊,媒體該做的絕不是博取眼球式的推波助瀾,盲目慫恿群體泛濫情緒。因為,情緒宣洩會使情緒趨於原始、簡單和粗暴,也會誘發潛在的危險人群模仿的可能。

面對太難解決的問題,人們往往只能沉默啞然。也許,勇敢面對無差別殺人事件這一艱難問題,就是解決此類社會困境的重要一步。

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來源 |《無差別殺人者的心理動機》(作者:朱香)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7-13)、《無差別殺人案件的犯罪心理探究——基於76期案例的分析》(作者:郭風嬌)《犯罪研究》2020年第1期、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新聞網、觀察者網、法制日報(作者:張超)、中國法院網、新華網、央廣網,封面圖片來自pixabay

【版權聲明】

本文圖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智飛微信通-專注律師微網站建設與營銷】

相關焦點

  • 無差別殺人,一個人的恐怖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小虎對此類犯罪有一個更準確的定義——「無差別殺人」。通俗地講,即無特定對象的隨意殺人。  「無差別殺人」概念源於日本,但如今在中國,這個詞愈來愈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人們關注的是,「無差別殺人」為什麼在我們社會出現,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動機又是什麼?是殺人者的良知泯滅,或是社會輕型期的犧牲品。
  • 「無差別殺人」犯罪
    就個人觀點,我認為南昌紅谷灘殺人案是一起「無差別殺人」犯罪。(「無差別殺人」是指犯罪嫌疑人事先沒有計劃、和被害人沒有仇怨,作案完全是臨時起意、隨機選擇作案目標、想殺誰就殺誰的殺人案件。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日本。)行兇者和被害人沒有仇怨,作案目標非常隨機,僅僅「因為這個更漂亮」便砍向了其中一位。或許有人說,為什麼是無差別,他的目標很明確是女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
    」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這個事件在全球範圍引發了恐慌,日本媒體將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 媒體:無差別殺人 死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這種突如其來、無從防備的殺人案,就是無差別殺人事件。  無差別殺人,我們在害怕什麼?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案件經過)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打破了日本「完美社會」的形象,給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的震動。什麼是無差別殺人?就是行兇者沒有明確的殺人目標,而是隨意挑選目標,宣洩憤恨。最近幾天中國江西的入室殺人案可能有此特徵。社會壓力增大,貧富差距加深,這樣的宣洩和衝突會越來越多,中國要警惕。
  • 回顧日本秋葉原事件,無差別犯罪真的無法預防嗎?
    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社會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實際上,秋葉原案並非無差別殺人的首例,無差別殺人一直都是伴隨著人的存在而存在。即使在我國,也出現過許多聳人聽聞的無差別殺人事件。比如80年代發生的姚錦雲衝撞金水橋案件。
  • 日本上世紀的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
    你聽說過無差別殺人這個詞麼?所謂無差別殺人,就是兇手和被害人之間無怨無仇,甚至不曾相識,是一種隨機性殺人行為,也是對社會危害最大,最難防範的一種犯罪方式。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就曾發生了一起利用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俗稱日本「毒可樂」連環殺人案,也是日本歷史上始終未破的三大懸案之一。
  • 無差別殺人:我殺你沒有理由
    汽車廠的同事表示加藤人老實,不大說話但工作態度良好 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即是受害者,也是兇手 犯罪心理學家認為「無差別犯罪 在我國還有很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諸如:2005年福州公交車爆炸案2012年山東榮成鎮政府爆炸案2013年廈門BRT公交車縱火案……
  • 無差別殺人者,半數有自殺或自傷行為
    延吉25歲男子商廈砍人、龍口56歲老人公交縱火、廣州男子當街追砍街坊……上周,多地爆出「無差別殺人」案件。據統計,今年已發生至少10起類似案件。    「無差別殺人」,通俗而言,即在公共場合無特定對象隨意殺傷無辜,作案者多出於報復某個人、某個群體或社會的動機而實施犯罪。
  • 10年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成都27人遇難,但事情還沒有結束
    「無差別殺人」一詞源於日本,指無特定對象的隨意殺人。
  • 1977年日本可樂投毒案,無差別隨機殺人?因貪小便宜引來殺身之禍
    不過在以前人們沒有這麼高的警惕性,面對路邊出現的一些東西不會去思考太多,更何況是一個看起來並沒有被打開的可樂呢,這件事就是影響整個日本的毒可樂事件,因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整個日本在那段時間對於可樂都心生恐懼,誰都不敢再喝可樂,那這個無差別的毒可樂殺人事件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事實上,自2006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起,人們就開始給這類罪犯貼上了一定的標籤,如「御宅族」(或「宅男」)、「loser」、「失業者」、「癮君子」等等,試圖在階級、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將這些人與我們區隔開來,並從中建構一種安全感。
  • 42年前日本無差別殺人案,1瓶可樂引發4起命案,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提到「無差別殺人」這個詞,相信不少讀者一定相當陌生。字面意思看起來是不分對象,沒有任何差別的亂殺人。其實際意思確實是如此,系統地說,無差別殺人就是指罪犯有預謀,但作案的對象卻是隨機的殺人事件。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一頭霧水,誰會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殺人呢?
  • 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善良和罪惡,正義與妥協,一起殺人案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相串聯,拼湊起完整的社會形態,又將這些人割裂開來,毫無保留地向觀眾展示現實存在的問題:死刑的意義、輿論的威力,痛恨和原諒、死亡與救贖。
  • 真實事件改編高分電影《孟買酒店》:他們為什麼無差別殺人?
    他們血洗了咖啡館、酒店、中央火車站、醫院、市政府等16個地點,進行無差別殺人! 這次事件被拍成了電影《孟買酒店》 開始無差別殺人。 一對來旅行的情侶剛進咖啡館,就遭到他們的襲擊,這對情侶從咖啡館逃出,跟隨驚慌失措的人群逃到泰姬陵酒店避難,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
  • 實行無差別殺人制度,不交夠錢就滅幫!
    在各類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隱藏於黑暗之中的殺手組織,為了賞金不擇手段,殺人放火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逆水寒的江湖由於種種恩怨,玩家開紅殺人的行為並不少見,但像血染江湖這樣有組織有紀律行動的殺手組織可能就真的獨此一家了,在風雲再起大區飽受其害的跑商玩家更是不計其數!
  • 真實事件改編高分電影《孟買酒店》:他們為什麼無差別殺人?!
    他們血洗了咖啡館、酒店、中央火車站、醫院、市政府等16個地點,進行無差別殺人!這次事件被拍成了電影《孟買酒店》有印度911之稱的這次事件,恐怖分子幾乎襲擊了孟買所有著名地標型建築。死傷人數一千多人。開始無差別殺人。一對來旅行的情侶剛進咖啡館,就遭到他們的襲擊,這對情侶從咖啡館逃出,跟隨驚慌失措的人群逃到泰姬陵酒店避難,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兩個恐怖分子混入人群進入酒店,其它地點的夥伴也隨之而來,拿著槍開始逐層掃樓,清洗每一個活著的人,不管男女老幼。
  • 2016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解UNDO》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警示寓言
    2008年6月日本東京秋葉原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2012年7月《解》出版加害人加藤智大自剖事件全貌。劇本《解UNDO》, 從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出發,以紀實材料交織虛構場景, 勾勒出在個體趨近透明化過程中以及資本主義精神與話語底下,個人如何「被殺」、「自殺」乃至於「殺人」。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這一天,加藤智大在公司發現自己的制服不見了,認為這是被公司開除的意思,因而憤慨咆哮,之後再也沒有去上班,並決定殺人洩憤。 說做就做,6月6日中午,前往福井縣福井市購買兇器,共6把4種不同的匕首刀械和一條特殊警棍,其後返回靜岡。
  • 此時此刻,日本東京車站正在進行一場無差別殺人遊戲
    文章來源:整點電影此時此刻,日本東京車站可能正在進行一場無差別殺人遊戲。「13、14號,兩天內殺10人後就自殺」12號晚上9點12,這個東京站殺人遊戲變態主謀在推特帳號:ryuta 人口削減計劃上,在推特上發布殺人預告。宣稱:反正我的人生已經完了,為了不讓我的人生留下遺憾我決定大開殺戒。殺掉10個人後就自殺,向社會和女性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