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樂相聲社:讓小劇場相聲紮根包頭

2020-12-23 包頭新聞網

過去,人們想看一場相聲演出得跑到北京、天津,不少發燒友為了聽相聲還得專程去德雲社。2015年起,包頭本土出現了一個小劇場相聲演出團體——圖樂相聲社。從此,包頭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聽到正宗的相聲,除了傳統段子,還有不少原創作品,原汁原味、可品可樂。

從最初的6個年輕人,到如今班底成員擴大到14人,圖樂相聲社裡老中青少幾代相聲演員的堅守,讓相聲這門藝術在包頭漸漸紮根、成長。

五年半的堅守 打開本土相聲市場

一張八仙桌圍6把椅子,8張八仙桌48個座位、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每個周五、周六的晚上,在位於昆區青年路青年創業園旁的圖樂相聲社小劇場內,班主周宇都會帶領著一眾演員為前來捧場的人們說上五六個相聲段子。除此之外,還會有周六下午場專門用來說評書,給包頭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評書演出。

五年半的時間,從最初的東河區龍潤茶樓,到後來的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劇場、青山區文化館劇場,再到現在的青年創業園旁,圖樂相聲社一路走來幾易場地。但不變的是,這個以80後、90後為主的相聲演出班底從沒放棄過。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職業,除個別專門學過相聲外,大部分演員說相聲也就是個業餘愛好。但大家卻堅持到了現在,不僅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同時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鐵桿相聲迷。

「我經常帶老婆孩子來這兒聽相聲,而且讓我的兒子也跟著圖樂學了相聲,因為可以鍛鍊他的口才,將來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可以應用到。」五年半來,經常來圖樂聽相聲的80後觀眾王飛已經成了這裡的常客。他說:「在圖樂讓我們感受到了非常多的相聲文化。相聲當中有很多知識,是在學習當中學不到的,從舞臺藝術到演員個人的文化底蘊,都能讓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目前,圖樂相聲社每場演出裡有三段是傳統相聲,兩段是自己創作的新相聲。一段新相聲需要兩個月左右進行初期創作,然後再通過反覆不斷的上臺打磨,大概需要歷經半年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品。圖樂相聲社比較有名的作品像《包頭地名對》和結合北梁搬遷而創作的《搬遷記》,都是非常具有包頭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廣受好評。

「我們會根據時下不同的社會熱點進行創作,比如說結合『掃黑除惡』和今年的新冠疫情創作的快板書,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周宇說。

草根相聲團隊 為市民帶來歡樂

12月18日晚,又逢周五。夜幕降臨,圖樂相聲社裡80多平米的演出場地像往常一樣座無虛席。臺下觀眾群裡老中青幼,什麼年齡層都有。大家圍坐在一張張八仙桌前,嗑著瓜子品著茶,說學逗唱好一番樂呵。《恭喜發財》《舞臺軼事》《反七口》……一個個精彩的相聲節目接連上演,「包袱」不斷、笑料百出。20多分鐘的一段相聲裡,每隔不到30秒就會聽到一次笑聲,觀眾還不時地發出拉長了調的「噫」的叫好聲。臺上演員說得起勁兒,臺下觀眾聽得帶勁兒,現場氣氛相當熱烈。


觀眾李先生說:「覺得跟在電視上聽相聲感覺完全不一樣,我覺得相聲還得是在現場聽,這樣才熱鬧。尤其還加了很多包頭的東西,像地名呀,包頭話呀,感覺特別親切,這才是我們包頭的相聲社。」李先生從三年前就經常來圖樂聽相聲,見證了這支草根相聲隊伍的成長。每當現場有好的「包袱」一抖出來,他跟著大傢伙一起開懷大笑,被這種歡樂情緒感染其中,十分暢快。

精彩的段子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圖樂相聲社成立於2015年5月,創辦人周宇和張少甫都是「85」後,他們因相聲結緣,是包頭極為少見的能把傳統相聲說得有聲有色的年輕人。

「我7歲開始學相聲,2010年和同樣酷愛曲藝藝術的張少甫認識,開始合作說相聲。」周宇說,當時包頭沒有專門的曲藝團體,雖然喜歡相聲,但沒有舞臺。在包頭組建一個本土曲藝班底,讓相聲在包頭紮根,是當時周宇和張少甫的心願。

2015年,一個偶然的契機,圖樂相聲社成立了。包頭本土的一批相聲愛好者相繼加入團隊。目前,團隊裡年紀最大的,是82歲的老爺子張乃林,餘下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大家共同創作了《搬遷記 》等眾多優秀的原創作品,先後登上內蒙古春晚、包頭春晚等舞臺,還經常和外地的曲藝社進行交流。

相聲社成立至今,積累了不少鐵桿粉絲,有粉絲從創辦之初在東河茶樓的場子,一路追隨到如今在昆區的場子。「今天也是從青山趕過來聽相聲的,我本身喜歡相聲,能在包頭現場聽相聲,真是不容易,他們搬哪兒我就跟哪兒聽。」市民張先生說。

情系相聲藝術 期待未來走得更遠

「當初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它就不是一個出於商業角度的考慮。」周宇介紹,當初成立相聲社,並沒有想著通過相聲掙錢。「『圖樂』這個名字就是因為起心發願的時候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個樂。我們的演員在臺上也圖個說相聲的樂。」

在大家看來,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感覺到快樂,他才會把快樂帶給別人。圖樂相聲社的相聲演員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用笑聲豐富自己的人生,也用笑聲點輟別人的生活。圖樂相聲社的大部分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張少甫是名電企職工,單威霆幹企劃出身,一米九幾的大個子曉光是公安……他們說相聲不為別的,只因喜歡。就像單威霆所說:「真正喜歡的事情,是沒法拿任何東西去衡量的。」

曾經一度缺場地、缺資金、缺演員,即便如此,圖樂相聲社還是堅持到了現在。「2018年以前都在賠錢,都是我自己在墊付。」說起圖樂相聲社的經營狀況,班主周宇輕描淡寫地說。在被問到如何在持續賠錢的情況下堅持下來時,周宇笑笑說:「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想把它堅持做下去。」

可喜的是,如今圖樂相聲社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收支平衡。通過五年半的發展,圖樂相聲社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周宇說:「我們現在面臨著再往上邁一個臺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目前還遇到一些瓶頸,無論是場地的限制,還是說演員數量什麼的,都有待進一步去擴張。」但好在,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對於未來,周宇內心也有自己的打算,「我們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希望未來能有更大的表演場地,有更多的愛好者加入我們,更多人能喜歡相聲藝術。希望通過我們的相聲,讓大家更熱愛包頭、了解包頭,讓更多的人通過相聲這種形式感受到家鄉之美,能保持一份身為包頭人的驕傲。」他說。

「曲隨時代,藝為人民」,傳統藝術的傳承不僅要繼承藝術精神和表演技巧,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仔細研究、創新發展,主動契合時代脈搏,貼近人民需求,才能在觀眾間形成共鳴,讓相聲藝術發揚光大。周宇說:「相聲是曲藝的輕騎兵,它最容易跟當地的東西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的表演中,除了傳統相聲,也會結合咱們包頭的風土人情、人文趣事、方言等等,讓這種誕生在北京天津的藝術能夠在包頭土壤裡,結出不一樣的果實。」

包頭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艾霞 攝影 常靜

相關焦點

  • 包頭嫡親們周末來咱本地園子聽相聲吧
    在包頭,就有這麼一群相聲藝術愛好者,有這麼一個相聲園子,叫圖樂相聲社,每周末給包頭觀眾們說相聲。多年來,他們出於熱愛,堅持相聲演出,為市民帶來多元的文化體驗。圖樂相聲社成立於2015年5月,創辦人周宇和張少甫都是「85」後,他們因相聲結緣,是包頭極為少見的能把傳統相聲說得有聲有色的年輕人。
  • 楊光相聲社旨意:讓老百姓都聽得起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始於明清勝於當代。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想必,您已經注意到筆者加粗的這幾個詞。相聲來自於民間,紮根於民間。但現在民間的人民群眾都快聽不起相聲了。
  • 小劇場|海派相聲創始人來了!經典作品專場歡動蘇州
    風靡江南的上海品歡相聲會館在藍·SPORT文化創意產業園開演啦!這個在申城紮根多年,十五年以來,演出總數超過7000場,深受白領的追捧的團隊,將帶來怎樣精彩的演出呢?趕緊跟上,隨我探一探吧!由金巖領銜主演,他是海派相聲創始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全國曲藝小劇場藝術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曲協理事。其作品《歪批三字經》獲得2012年年度全國曲藝優秀作品表彰金獎,作品 《三把斧子》入選首屆全國相聲小品大賽,作品《金剛腿》獲得2018年北京喜劇幽默大賽金獎。抖音連載微喜劇系列 《藝能人金廣發》播放量超1億次。
  • 動圖宇宙 |《德雲鬥笑社》:好鬥好笑好相聲
    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相聲之外,德雲社這次讓社員組團真人秀綜藝了!目前德雲社策劃的團綜節目《德雲鬥笑社》已經在騰訊平臺上線了,幾期播出之後觀眾反響很是不俗,豆瓣拿下了8.0的高分。
  • 《德雲鬥笑社》爆笑綜藝,造星平臺。相聲+綜藝+真人秀
    上周四,騰訊視頻平臺火爆上映了一個頭部喜劇廠牌真人秀節目《德雲鬥笑社》,期播出一周時間,騰訊視頻前臺播放量達1.0億次,評論量達到2.1萬。《德雲鬥笑社》的橫空出世,讓號稱「亞洲相聲男團」的德雲社成員紛紛提高和擴大了知名度。這也是郭德綱打造旗下藝人的一條見效最快捷徑。
  • 嶽雲鵬首次回歸小劇場,用相聲諷刺蘋果手機,這也太敢說了吧
    德雲社復工復演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每個小劇場又重回了之前一票難求的狀態,但即使這樣,依舊有絡繹不絕的網友在搶票的路上,大家都知道,在小劇場很難看見德雲社比較知名的相聲演員,各位角兒們也有其他的工作在忙。
  • 相聲都和《德雲鬥笑社》一樣,誰還願意買票聽?
    郭德綱,那個頭頂有個桃心的男人,帶著謙大爺和他的一眾徒弟,在騰訊弄了一檔新節目,名字叫做《德雲鬥笑社》。這檔節目剛上線的時候,大批相聲迷摩拳擦掌,準備好欣賞相聲大餐。,德雲社的出現才把觀眾又拉回了小劇場聽相聲,從這點來說,郭德綱功德無量。
  • 說說《德雲鬥笑社》第五期相聲
    順便說一下閻鶴祥在《德雲鬥笑社》的開場,怎麼那麼喜歡拍醒木?在書館裡的壯壯可不是這麼說書的。我估計是開場時間太短,引子就兩句,顯著後邊那章回體的主題不那麼給力,所以閻鶴祥拿醒木壯大聲勢。想起廣播裡的一位主持人,用評書的形式說新聞,毫不誇張地說,20秒之內必拍一回醒木,我都替他心疼那醒木,都是好木頭製做,怪貴的。
  • 德雲社是大IP,小劇場就是相聲演員,打造私域流量池的第一步
    郭德綱曾經在節目中表示,學員需要掌握五十段相聲,才有上臺表演的資格。于謙接著補充道,這五十段相聲,每次表演都必須要有新東西在裡邊,不能每次表演都一模一樣,這樣也不行。一開始很多觀眾質疑,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到底是不是都能達到這個標準,其實想想如今知名的演員,高峰統計說過了兩百多段,燒餅,張雲雷等經過粉絲的統計也說了一百多段。
  • 在開不了張的相聲園,德雲社辦了場「相聲101」
    在導演嚴敏的把控下,《德雲鬥笑社》在豆瓣上取得了8分的成績。和以往《歡樂喜劇人》等節目不同的是,《德雲鬥笑社》更像是德雲社的團綜。它沒有綜藝節目的固定流程,以記錄成員們的生活狀態為主,穿插小遊戲和體驗型任務,展示成員不為人知的幕後魅力。從《德雲鬥笑社》的節目流程來看,它將相聲表演和真人秀進行融合。
  • 第二相聲社之男神程銳篇
    「在一次晚會上遇到你,我在下面聽你說相聲,你那幽默的一切讓我心動」恩?我的粉絲?「我願意在你一個人孤單時陪著你,讓你不再孤單。」「第二相聲社的程銳,我喜歡你,你能看到嗎?」我看到了,銳哥心跳又加快了。 「銳哥你臉紅什麼啊」「銳哥你怎麼不說話啊」「假的吧,今天愚人節啊!」
  • 姜昆戴志誠攜手多家相聲社鬧大動靜,用廣東話「說學逗唱」送歡樂
    文/娛樂圈說相聲這段時間,相聲社團德雲社的團綜《德雲鬥笑社》開展的是如火如荼,再加上全國數十家小劇場同時開箱,一時之間德雲社的熱度是如日中天,這還沒有算上德雲社相聲演員在熱門綜藝的活躍度。另外,默劇演員葉逢春、張霜劍,紅壺相聲社的相聲演員
  • 郭德綱的相聲是「三俗」?那一票難求的觀眾是三俗「受害人」嗎?
    相聲演員郭德綱出道很早,三出三進北京後最終出名在2004年底,草根相聲演員在小劇場突然爆紅了, 一時之間郭德綱和德雲社是如日中天,德雲社變得一票難求。在一些看來,一個民間相聲藝人突然紅了,相聲界就有人不淡定了,「三俗」的帽子突然就「戴上」看郭德綱的腦袋上,伴隨著郭德綱混跡相聲江湖多年,他至今還是「三俗」的標誌性人物。
  • 【專訪】聽苗阜「滿腹經綸」說相聲
    觀眾讚嘆不用網絡段子,乃「業界良心」 ,更不吝使用,「若把《滿腹經綸》放到央視春晚能夠拯救馮小剛」這樣的溢美之詞。在今晚播出的央視元宵晚會上,苗阜和王聲將為大家表演相聲《學富五車》 。成功不是偶然的,苗阜和王聲在陝西早已小有名氣,兩人組建西安青曲社,長期在劇院搭檔演出。
  • 新相聲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辦 姜昆、李金鬥等出席
    本次研討會由《文藝報》社、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和北京盛世經略國際文化有限公司主辦,旨在探討相聲如何與時俱進,應圍繞當下哪些社會熱點進行創作等議題。10月25日,新相聲創作研討會在北京東城區第一文化館舉行。圖為姜昆接受媒體採訪。
  • 相聲名家李如剛:河北培養了我們,恩師侯寶林囑咐我們紮根燕趙
    少年時喜歡曲藝、戲曲藝術,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工作期間業餘說相聲,後進入邯鄲市文工團,與康達夫合作表演相聲,而後進入河北省曲藝團。1984年他和康達夫拜侯寶林為師。康達夫表演灑脫奔放,李如剛表演穩健大方,表演常產生山崩地裂的效果。代表作品包括,《猜謎》、《新花》、《蓋樓狀元》、《樂逍遙》、《養貓》等。李如剛接受採訪中。
  • 西安相聲演員苗阜,一條微博把他和非遺相聲大會送上熱搜,咋了?
    在第二屆「非遺相聲大會」結束的第三天,西安知名相聲演員、青曲社創始人以及現任西安曲藝團經理的苗阜突然一條微博把自己和「非遺相聲大會」送上熱搜。,相聲新勢力茶館的創始人之一的張玉浩。,最為知名的就是「相聲新勢力茶館」,還有和青曲社同一年成立的「西安珍友社」也是虎視眈眈。
  • 《德雲鬥笑社》被官媒批評,觀眾問到底看得是相聲還是綜藝
    節目播出之後官媒發表了一篇名為《有鬥有笑,就是沒有好相聲》引發爭議,其實郭德綱先生早在他自己的著作《過得剛好》中提到「相聲就應該在劇場演其實傳統意義上的,好的相聲創作就應該落回到原點回到相聲的劇場而電視綜藝他們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吆喝,目的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小劇場。其實官媒的批評本身確實沒錯,小編已經追完第七期說實話確實沒有特別好的作品,但是如何把相聲說好從來不是這檔節目真正的命題。用自己心中這個答案去套另一個題目結果當然是一定是令人失望的。
  • 高曉攀批相聲虛假繁榮,近年少有經典,德雲社該為此負責嗎?
    這些人是怎麼得出「綱絲、社粉都是只聽德雲社」的結論的呢?難道相聲界只剩下德雲社了?沒有出現「經典相聲」就都是德雲社的責任?或者說德雲社就必須有義務產出讓你認可為經典的作品嗎?在那個戴志誠看到姜昆,認為他不是人而是神的相聲明星輝煌年代,各種相聲大賽、笑星評選等活動層出不窮。與央視春晚需要強大的資源供給從而大多被北京官方劇團的演員包攬不同,相聲大賽讓更多活躍的天津籍相聲演員脫穎而出。天津作為相聲窩子,不但有相聲名家、世家,更有相聲氛圍和造星基礎。
  • 郭德綱相聲又被批?85歲相聲大家怒斥:低俗相聲對不起良心
    作為國內最出名的相聲大師,郭德綱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將瀕臨滅亡的相聲行業拉到現在這種高度。而且很多人都知道,在多年以前,相聲這個行業確實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完全沒有人愛聽,不過現在確實成為喜劇界的主流。雖然東北的很多喜劇演員依然實力很強,但是很多郭德綱親自上陣的節目當中,依然還是相聲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