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這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生,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王,溥儀的一生可以說是特別的無奈。手中沒有真正的權利,甚至連自己的個人自由都沒有,整個人都被禁錮在那個世界上最豪華的「監獄」。後來我們在他自己出的書中了解到了他整個人的上半生是怎樣度過的。
他第一次做君王的時候僅僅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看到那個時候的場面,嚇得只知道哭,完全不知道眼前的人都在幹什麼。他就只能坐在龍椅上看著這些人在面前參拜,他根部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他沒有什麼消遣,就與蛐蛐做朋友。後來他的奶媽被迫離開了皇宮,這對他來說是一次非常大的打擊,奶媽是把他從小帶到現在的,隨著那馬奶媽的離開,他沒有了自己的避風港從此就一個人孤零零的待在這個諾大的皇宮內。
後來他的額娘也離開了,他實在是待不下去了,他想到了離開。在末代君王中我們看到了他想逃離的畫面,但是終究還是沒有成功,理想在現實的面前還是被打敗了。他只得再次回到那個他自己一點都不想待的地方,他開始心灰意冷了,他的內心好像沒有了溫暖,他開始接受命運的安排,喪失了掙扎的勇氣,過著被人掌控的命運。
第二次做君王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已經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了。當時的他看到張性大官的到來,便知道了自己要做什麼,他就問他身邊的師傅,希望他能夠給自己提供一些幫助,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做好當時他心目中的「真正君王」,當時的他還以為自己真的能夠坐上這個位置。他按照師傅的指導,並沒有爽快的答應下來,而是裝成半推半就的樣子,看起來很委屈的接受了。其實他內心還是很開心的!
當時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被師傅帶著處理那些大臣的上書,他也不用再念書了,剩餘的時間就是帶著太監們一起玩耍,或者去到後花園,遛一遛自己養的駱駝。但是這種悠閒的情況並沒有維持太久,宮中便受到了轟炸,一時間宮內出現了嚴重的動亂,沒有人知道該怎樣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只有十二歲的溥儀看到宮內大變樣,沒有了之前的歡聲笑語,之前來參拜的大臣們也都不在了。僅僅維持了12天的皇位沒了,知道此事的他痛哭不已,年少的他知道自己再也看不到人們在他面前唯唯諾諾,凡事都會順著他的樣子了。後來他就被趕出了皇宮,他想要出去的夢想實現了,但是他突然又開始迷茫了。
第三次就是被日本人強行推上了君王的位置,但是他只是一個傀儡。但是他當時並沒有感受到這些,他只是看到很多人都在他的身邊擁簇他。當時的吳佩孚就上書想要為溥儀稱臣,張作霖還在溥儀的面前磕頭,段祺瑞也是想要和他見面,日本天皇也是接待了他......
這給了他一種錯覺,他還認為自己還是一個擁有權力的君王,他被眼前的狀況所迷惑了雙眼。他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傀儡。
直到後來日本戰敗,溥儀選擇籤訂了退崗詔書。正式宣布那個偽國的滅亡,之後溥儀也是被轉交給新中國,接受了改造。結束了他這三次荒誕的君王之旅。這個時候的他也認識到了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因為他的一己私慾,為這個國家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後來的他就積極地接受新中國的改造,成為了一位中華人民公民。
他自己也寫了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他從小就上位到後來的流亡再到後來的接受改造的全過程。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末代君王的悲喜。這本書的銷量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並且被拍成了電影。
這也是第一個被允許進入到紫禁城拍攝的電影,很多人會認為導演是一個中國人。其實不然,這是由一個義大利的導演拍攝的。他用外人的眼光非常客觀地描述了這位末代君王的一生,內容還是比較真實,沒有太多的偏見。
他的悲劇不僅僅是因為被限制了自由,他更是沒有什麼的發言權,作為一個君王卻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說的話都是別人教的,不能不說的內容。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皇上說的話無論是誰都是煙遵守的,但是到了他這就完全沒有了發言權,他說的話沒有人去遵守,也就只能命令一下身邊的僕人。真的是赤裸裸的諷刺,他的人生都被把控在別人的手裡。他曾經說過每個人都不會在意我的心裡話,他們就只會教他該說怎麼,該去做什麼。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命運對於很多人都是不公的,溥儀只是當時的一個代表之一。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如果想要活下去,人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你就不能隨便的說話,你不能做很多你想要去做的事情。當時的人們都是戰戰兢兢的活著,生怕自己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引來不必要的責任。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每個朝代最後的最後一位君王的結果都不會很好。前人造下的罪孽還是需要後人來承擔,他是一個比較可憐的人,就算那個時候的他到底有多麼的了不起,他都沒有辦法改變當時的那種局面。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無能,沒有看到他的那種無奈。他雖然在自己的後半生做出了一點貢獻,但是還是不能抵消他之前身不由己犯下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