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金三部曲
霍金在《大設計》開篇寫到:「哲學死了」,「哲學跟不上科學」。
科學正在解決曾經只能用哲學或者宗教回答的問題。
霍金三部曲《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首先這次買的這套,裝幀,紙張,印刷都很好,但竟然有不少錯別字!!
《時間簡史》之前買過一本,雖然像盜版的,粗糙的紙張和模糊的圖片,以及密密麻麻的排版,但當時看得很認真,雖然沒怎麼看懂,不過裡面提到的觀點,當時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所以很是震驚,所以現在再翻閱,更多的想理解它的推理過程,不過還是超綱。
這次從《大設計》開始,到《果殼中的宇宙》再到《時間簡史》,雖然觀點基本是重複的,但組合方式,講述方式和側重點不同,所以每本書還是一樣有很大的信息量,為理解那些科學理論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
1、相比而言,《大設計》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總括,是理念的一次梳理和輸出,簡明清晰,八章的題目就簡要清晰的概括了其內容,關於:存在之謎、定律制約、何為實在、可擇歷史、萬物理論、選擇宇宙、表觀奇蹟、偉大設計。這些詞彙裡,諸如「存在」,「實在」,都像是哲學詞彙,在哲學裡,它們很玄妙,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理論,在霍金的科學理論裡,它們都是可證明的物質實在,都有它的嚴密的運行邏輯。其中令我耳目一新的是,關於可擇歷史和選擇宇宙。
可擇歷史認為,「宇宙並沒有一個單一的過去或者歷史」,「我們用自己的觀測來創造歷史,而非歷史創生我們」。這和我們的常識相悖,但在量子理論不確定性的解釋下,一旦觀測,就是種選擇,「過去沒有確定的形狀,這一事實意味著,你現在對一個系統進行的觀測影響它的過去」。在我的理解中,是因為在量子的世界中,因為它太微小了,我們對它任何的觀測研究都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比如光,光的存在就幹涉了它的運動方式,所以我們無法確定本身它是怎樣,只能判斷它出現此種情況的概率。
選擇宇宙認為,「我們的宇宙本身也是許多宇宙中的一個」,「從頂往下的宇宙學要求,自然表觀定律因不同歷史而不同」。我們現有的存在是一種需要很多奇蹟中的一種,不是因為確定而是因為不確定,不是因為有序,而是因為無序,才得以存在的。科學曾經試圖用統一的定律來解釋宇宙的規律,但實際上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不同的理論,在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規律,在宏觀上,萬有引力是可行的,在微觀裡,量子理論才能解釋。如果存在萬物的一個終極理論,M理論就是其中的候選者。它是整個一族不同的理論,「具有允許許多,也許多達10的500次方的不同內空間的解,這意味著它允許10的500次方個不同宇宙,各自具有自己的定律。
2、《果殼中的宇宙》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可以理解為是對《時間簡史》重要觀點的概括性梳理和補充。分為七章,相對論簡史,時間的形狀,果殼中的宇宙,預言未來,護衛過去,我們的未來?星際航行可行嗎?以及膜的新奇世界。作者認為「量子理論看來允許在微觀尺度上的時間旅行」,但「也許會落入其中的一個僅有有限持續時間的重複歷史的陷阱中去」。未來的星際航行,可能需要改良人的複雜性。電子複雜性的增加,可能也能以一種智慧的方式運行,就像人是複雜的化學分子運行的結果,那麼同等複雜的電子線路也能使電腦具有智慧。並預言「大多數商業交易很可能是在網人之間通過全球資訊網來進行」,「人類遺傳工程會取代生物進化,重新設計任重並且提出嶄新的道德問題」。並預言「我們可能生活在膜上」,「也許我們是發生在泡泡內部的東西在膜上的投影」。
3、《時間簡史》正如它被廣為人知的是部科普著作,分為十二章,有對科學歷史的回顧,有對各種科學概念的詳實解釋,也有作者最新的科學理論的闡述。其中包括時間作為第四維的存在,如何得出宇宙是膨脹的結論,量子理論的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的解釋,對黑洞的闡述,以及蟲洞和時間旅行,並預言沒有統一完備的理論。
就像霍金在《果殼中的宇宙》提到的,《時間簡史》是線性結構,你需要按順序一章章的閱讀才能理解,《果殼中的宇宙》是樹形結構,在主幹一二章節後,可以隨意選讀。《時間簡史》對基礎概念進行了很細緻的解釋,《果殼中的宇宙》和《大設計》雖然也有邏輯推演和解釋,但相對籠統,卻更容易閱讀,這和其他類型的書籍倒是相反,一般都是越籠統越難以理解,到科學這邊,具體的東西反而更難,需要專業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帶入。所以閱讀《大設計》給我的衝擊更大,它構建了比較完整的一套認知宇宙、時間、空間和人的理念,比較直觀的給予完全不同文史哲對事物和世界的認知,而且就像作者開篇就寫到的:「哲學死了」,「哲學跟不上科學」。
科學發展到今天,雖然我們覺得人類所知還極其有限,但科學理論,已經在它實證的基礎上預言了許多結論,並擠佔了以往我們認為不可知的,哲學甚至宗教的空間,雖然預言的結果是可能沒有統一的理論,世界是不確定性的,但不確定性的結論,也是種確定,是對宇宙運行規律的認識的確定性,它讓我們越來越接近神秘的、偉大的一些詞彙,比如複雜的人、上帝、精神,在看不見的微觀世界,我們以為的不可知的「手」,可能就是微觀粒子在起作用而已,連時空,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都有「波動」,還有什麼不可能。我們的視力,知覺極其有限,我們不能感知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以前我們無法解釋的東西,都賦予了其神秘的色彩,對其充滿恐懼,我們覺得人的情感獨一無二,精神世界豐富多彩,這些可能都有其物質基礎,只是一系列的化學或者生物反應而已,所以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宏觀世界或者微觀世界,可能都是物質而已。只是我們沉湎於我們的豐富和偉大,我們精神世界的奇妙,在其中自我感化,也可能這種感化,也是種存在延續的需要。
二、《時間機器》
看霍金的三部曲,是因為閱讀了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它被譽為科幻小說的奠基之作,作者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科幻界的莎士比亞」。小說不長,講的是一位倫敦的科學家發明了時間機器,旅行到了八十萬年後經歷的事。並且還去到過人類滅絕後三千萬年的世界。
書中八十萬年後的世界,人類已經分化成兩個物種,一種是地上的漂亮的、弱小的居民,一種是地底下機械世界的居民。地上的人看似生活在美妙的世界,無憂無慮,卻恐懼被地底下的人當做食物;地底下的人已習慣了暗無天日的世界,視力已經退化,但他們比地上居民更強壯,更具主動性,是地上居民恐懼的來源。
作者這麼設置,是基於對階級分化的思考,但是人類文明已走過其巔峰,正在慢慢退化,人類得到了舒適、安逸,卻也失去了智慧,一如牲口一樣快活,也就失去了永恆。作者雖然對地底下的居民很是厭惡,但它認為,他們多了習慣之外擁有的一點思考能力,更具有主動性。
而在三千萬年後,世界一片死寂,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
而作者生活的時代,則是「類的全盛時期,恐懼不會讓人呆若木雞,神秘不再讓人膽戰心驚。我至少能夠保護自己」,作者說。所以在八十萬年後的世界,作為古代人的作者並沒有被碾壓,反而很快的認清環境,順利的脫身。世界並沒有越來越好,人類朝著美好的方向努力,向著完美進軍,卻在完美中敗落。
這正如霍金的「不確定性」世界,無序的世界,才產生了智慧生命一樣,不完美,才讓人類有長足發展的動力,完美就是終結,不完美才是生命的禮物。
三、《黑客帝國》三部曲
昨晚熬夜看了《黑客帝國》。可能是最近看科幻書的緣故,所以在遇上時,選擇了播放。正如電影裡說到的,「你來這的目的是想要了解,你為什麼做這個選擇」。
看完了,不得不讚嘆,它的豐富性。
它的想像、它的臺詞、它的邏輯、它的畫面、它構建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韻味。
然後突然明白了件事,好電影的標準,確實在於「看不懂」,不是不知所云,而是你覺得除了你感知到的,它還有其他很多種可能的解讀。它的好,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吼,你看又回到剛學到的科學理論了。真的是學什麼看見什麼)。就像我覺得第一部好於第二,第三部一樣,正因為第一部的世界剛被勾勒出來,充滿了很多疑問,而第二部第三部在完善補充整個虛構的世界的邏輯,所以第一部擁有更多的想像,第二部三部則是導演的想像,當然它是可能包括觀眾在內所有想像當中的很棒的一個例子。
然後還有一個是關於:救世主。當看到第二部重生後像超人一樣上天下地的尼奧時,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你看他那麼厲害,但他誰也救不了。
這雖然和直觀上他的尊稱、能力還有眾人對他的崇拜相悖,但結合第一部,那些逃離的人,都是自我意願的選擇,雖然有的會後悔,就像第一部背叛他們的那個夥伴一樣,就像尼奧被要求選擇吃紅丸還是藍丸時一樣,好奇,不滿意,可以使他們跨出第一步,但缺少信念和堅持,沒有極其強烈的對自由的渴望,即使好奇讓你走出第一步,你還是會後悔的。而如果沒有先知的預言給予需要希望的人予希望,沒有墨菲斯船長堅定的信念,沒有尼奧的自覺,沒有相信的力量,沒有對自由的渴望,不會有兩個世界的對抗,也不會有這個電影。
而在虛構的電腦世界中,人工智慧的發展,操控著整個看似「智慧」的人,其實是「虛擬」的,隨時可能被剝奪的,就像特工可以隨時複製一樣,隨時把你變成他,讓你為他所用。這是虛擬世界被控制的不自由,但它舒適、精緻;而看似自由的世界,卻是粗糙的,看似有了選擇權,卻被恐懼、無力、艱辛包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就如霍金問的,何為實在?什麼是虛的,什麼是實的,只是角度不同。
當人有一點選擇的可能時,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為擺脫現有的控制,落入了另一種控制,為一種自由,落入另一種不自由。只是在不同層面上而已,在虛擬世界,人以為的自由,是在控制下的自由,但只要沒有意識到,它可以是自由的,但當意識到有這樣的控制的存在,人覺得不自由,選擇了想自我主宰,但恐懼也將主宰他。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
第一部那個背叛者說他想要忘記,而第三部墨菲斯船長在動員大戰時,說的是,為了過去,那些記憶。一個是為了忘記去反叛,一個是為了記憶去反叛。所謂自由,或許只是不同人的不同選擇。但我們習慣性的要分出高低,哪個具有更大的自由,哪個具有更高的價值?我們的文化對於悲劇似乎有更高的評價,認為悲劇是追求真善美過程不可避免的犧牲,我們不喜歡悲劇,但悲劇中的美學,卻是我們一直讚揚的人類的反叛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反叛精神,如果沒有這樣的不滿,人類似乎就如《時間機器》裡完美的人,走向沒落。也如霍金的宇宙世界,完美的有序的宇宙會走向終結。
我們在追求的,舒適完美,與我們的存在,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希望的有序,終極真理,和我們所讚美的,自由反叛精神又相悖,我們對大多數似乎充滿了鄙夷,我們希望是少數,但大多數本應輕鬆的取得勝利,為何會讓少數的反叛持續的存在,或許是少數的數量但加上了人類偏袒的讚美和嚮往,相對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得少數足以對抗大多數,讓它們一直相互平衡,就像電影中,人工智慧還是需要人類一樣。這樣的矛盾,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生生不息。
這也是一種能量守恆。
我們頭腦中的有序增加了,宇宙的無序度卻大大增強了。我們的信念增強了,其他的一切都變得像錯誤的存在了,是真理離得越來越近,還是只是偏執加大了而已?
電影裡說:「我們看不透超過能力的選擇」。科學理論說:「我們用自己的觀測創造歷史,而非歷史創生我們。」
「閱讀本書使你頭腦中的有序信息量增加了。然而,同時由你身體釋放出來的熱對於增加宇宙的其餘部分的無序度將有大得多的效應。我建議你現在停止閱讀。」《時間簡史》霍金P195。
好的書籍和電影,豐富我們的答案,而好的科學理論,在減少我們的想像,這是不是也像M理論,不同情形,需要不同理論。宏觀的萬有引力,微觀的量子理論,各司其職。文史哲和科學,在沒有終極答案前,也各司其職。
好書好電影都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