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

2020-12-23 如道居士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①,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②、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極樂眾生所居住的宮殿,和衣服、飲食、華香,以及用來作莊嚴的器物,都好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地享受一樣,隨心所欲,自然而有。若想食飯時,七寶所成的缽器餐具自然出現在眼前,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摩尼珠、珍珠等等餐具,都會隨念而至。各種各樣美味的飲食,應有盡有。初往生的眾生,雖然還有飲食的習慣,實際上極樂眾生都不需要飲食了,他們只要見其色聞其香,在意念上已算是吃過了。由於以意念為食,故無便溺,身心柔軟,對飲食不會起貪著。以意為食之後,所用的餐具飲食,自然化去,到了想吃的時候,自然又會再現出來。

附記:經文說極樂眾生「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這是就娑婆眾生的知見而說的,因為許多人都知道,講到五欲享受,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可算第一了,其處衣食住及一切莊嚴之具,都是自然化現而有,故曰「自然之物」。然其自然之物,皆粗劣、有漏、有量,乃由修十善而有的,那能跟極樂世界勝妙、無漏、無盡,是由修淨業而有的自然之物相比。修淨業而有的六塵,是稱性而有的,是稱性之享受,是法性法爾如是。欲界六天的六塵,是自他俱害得有漏之福;極樂世界的六塵,是自他兩利的無漏之福。聰明的人,應追求享受無漏之福,切莫貪圖有漏之福。前者永享妙樂,後者福盡墮落。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③泥洹④之道。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具足了大涅槃境界中之清淨、安隱、微妙和快樂,它相當於無為的泥洹(就是大涅槃)之道。

附記1:經文所說的「清淨」,指的就是大涅槃的「淨德」,「安隱」就是「常德」,「微妙」就是「我德」,「快樂」就是「樂德」。大涅槃境界因具足了常、樂、我、淨之四德,所以又被譽為「四德之樂邦」。所謂「常」,證得涅槃的人,常恆永在,沒有生滅;所謂「樂」,證得涅槃的人,永遠寂滅、安樂、受用,毫無煩惱;所謂「我」,證得涅槃的人,得八大自在之我,毫無束縛;所謂「淨」,證得涅槃的人,解脫一切之垢染,無比清淨。讀了這段經文,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凡是成功往生的人,個個都證得「無為泥洹之道」,也就是證得「大涅槃」。

附記2:許多人愚痴顛倒,把無比崇高的涅槃和往生,當作「死」的代名詞,簡直指鹿為馬,大錯而特錯。「死」是一切動物(包括人類)這一期的生命已死亡,但是死亡的只是四大假合之肉體而已,其阿賴耶識(俗稱靈魂)又去投胎,再次形成另一個痛苦的生命。因此,死並不是痛苦的終結,而是另一個痛苦的開始。「涅槃」則是一個有修有道的人,了脫凡夫的生死痛苦,進入聖人的永生境界,所以與死有天壤之別。又「往生」是「往」極樂世界去蓮花中化「生」,在蓮花中化生,即與涅槃相等,永了生死,永享妙樂,所以與死也相去何止十萬八千裡。也因此,拿佛教所說的涅槃和往生來跟死混為一談,相提並論,那是表示自己的無知和可笑!

附記3:以上兩段經文所說的衣食自然和清淨安隱、微妙快樂,那是本願中第24「供具如意願」、第27「無盡莊嚴願」、第38「衣服隨意願」和第39「受樂無染願」等功德所成就的。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⑤,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⑥,故有天人之名。

在極樂世界的一切聲聞、菩薩、天人大眾,人人都有很高明的智慧,能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和充分明了一切事物的性相因果,而且神通自在,不但具有天眼等四通,能洞悉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事,還有神足通,能於一念之間徧至十方世界,及漏盡通,能究竟到達涅槃之彼岸;每個人的形狀也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但是,為了隨順他方世界眾生的稱呼,所以有「天人」這個名稱。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⑦,皆受自然虛無之身⑧,無極之體⑨。

極樂眾生的容貌端正,超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非常稀有。色相莊嚴微妙,也完全不像天上人間的人,而是皆受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附記:以上兩段經文,向我們介紹極樂眾生的正報,無比莊嚴,非天上人間之一切眾生可比。那是本願中第3「悉皆金色願」、第4「無有好醜願」,以及第21「三十二相願」之功德所成就的。

注釋

①缽器 餐具。

②明月 即明月摩尼珠。

③無為 無因緣的造作,即真如的別名。有因緣造作之法,叫做「有為法」,無因緣造作之法,叫做「無為法」。

④泥洹 即涅槃,又名滅度,是滅盡煩惱和度脫生死的意思。

⑤鹹同一類 這裡是說極樂眾生的正報都一樣、同一類。

⑥因順餘方 因為要隨順他方世界的眾生。

⑦非天非人 不是天上的人,也不是人間的人。這裡是指極樂世界的眾生。

⑧虛無之身 指極樂眾生的身,不須父母,在蓮花中化生,那是清虛(不需飲食來資養)之身,近似虛無,故曰「虛無之身」。

⑨無極之體 指極樂眾生之體,壽命長遠,無有極限。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與會三十一尊者」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用白話來說,就是:如來的法身,早就已經成佛,早就已經入於大涅槃境界,沒有了生死。但是,大涅槃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的示現,濟度眾生,正是所謂的八相成道,都是為了方便而示現於世間,其實如來是恆時常住之法,是不變易之法。附記3:佛還在《大涅槃經》裡指出:「若人所言:釋迦佛受父母愛欲所結胎身,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為魔說。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三八至四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1),如佛所贊(2)應法妙服(3),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4)者,不取正覺。若我成佛,國中的眾生,想要什麼樣的衣服,隨其意念立刻就有,像諸佛所讚嘆的與了脫生死相應的妙服,只要一想立刻就披在身上,而且好像量身訂製的一樣,不長不短,不寬不緊。如果還要用人工去剪裁縫紉,和染色洗濯的話,我就不成佛。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爾時世尊,諸根悅豫」
  • 色界五眾:廣果天王 —— 生到此天的眾生,能離開八種災難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50復有無量廣果天王。
  • 【166】《藥師如來本願經》白話譯文
    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飢餓之火燒身,因為求取食物而造作眾多惡業,我於那處所,先以最微妙色香美味飲食,飽腹滿足其身形,然後以法味建立終究畢竟的安樂。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貧困沒有衣服,寒冷酷熱蚊蟲牛虻日夜逼迫煩惱,我會施與他隨用衣服,各種顏色按其所喜好,也以一切珍寶莊嚴的用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各眾生所須求的用具,都令滿足。這十二大願,是那藥師琉璃光佛.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行菩薩時昔日所作之願。
  • 【1142】《大愛道比丘尼經》(下)白話譯文
    味欲:各種飲食.佳餚.膳食等美味,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5.觸欲: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以及衣服等種種美好觸覺,能使眾生樂於執著無厭。即派遣沙彌尼二人前往整理衣服。沙彌尼拿好袈裟,應當禮拜導師,標記時間而去。行走不得遲遺逗留,返回至導師處,時間沒有剩餘缺失,禮拜導師而去。返回到屋室應當三彈指。沙彌尼全部返回導師處所應當經行。這就是比丘尼出室方法。若犯這些者,不是賢者比丘尼。  比丘尼外出房舍後。有十事。一.想要大小便即應當行。不得自我為難,積聚在身體中。
  • 【681】《分別善惡所起經》白話譯文
    佛說:人在世間,不吝嗇貪婪,喜歡樂於布施,愛護重視各家親屬貧窮的人,若遇乞丐,布施飲食常令飽腹,令衣服也完好。從這些獲得五善。哪五種呢?1、財產日益增多。2、為各位天下人所稱讚、讚譽。3、為各州、郡縣、小國等,所尊敬。
  • 易經全文及白話翻譯(完整版)
    【白話】六五,黃色的衣服,最為吉祥。《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白話】《象辭》說:"黃色的衣服,最為吉祥",是因為黃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為準則,當然是吉祥的。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白話】上六,陰氣盛極,與陽氣相戰郊外,天地混雜,乾坤莫辨,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 「文言已死」百年祭 白話,但不可太白話
    胡適的使命,就是舉著白話的火把,帶領近代中國進入現代世界。可能每個人對於白話的評價都各有不同,但白話對於胡適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胡適眼中的白話,是熠熠光輝的,是會為未來希望之光所映照而通體透明的,這就是屬於胡適所獨有的白話想像。 胡適1916年7月《答梅覲莊——白話詩》有這樣的詩句,「文章須革命,你我都有責」、「諸君莫笑白話詩,勝似南社一百集」。
  • 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經典講義|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經典講義|
  • 《推拿三字經》淺釋(下)
    現僅以青島市中醫院1958年的油印本為依據,作以淺釋。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指正。《推拿三字經》所記載的推拿技法,多為治療當時民間流行的某些成人及小兒疾病時所用,尤其對痢疾、腹瀉、脫肛、霍亂、瘟疫、癆瘵、痰喘、瘡腫、驚風,癲狂、牙痛、腹痛等病的症狀、診斷、取穴、預後、療效等方面,敘述較詳。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有些認識和提法,顯然不適合於當代。
  • 為什麼廣東人這麼喜歡跟廣西人說白話呢?
    前言:有很多人會發現,喜歡說白話的廣東人,尤其喜歡跟鄰近的廣西人說白話;而同樣喜歡說白話的廣西人,也尤其喜歡跟鄰近的廣東人說白話。這是為什麼呢?一.廣東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廣西人也說白話:1.白話是廣東省三大語言(方言)之一(白話、潮汕話、客家話):白話,又稱粵語、廣東話,是中國的主流語言之一。
  • 白話造句和解釋_白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曹禺《北京人》:「你別以為我在跟你說白話,我早已看好了尼姑庵,都跟老尼姑說好了。」] 說話;閒聊。 [《花城》1981年第6期:「在您面前,輪不上我白話。」] 漢語書面語的一種。
  • 湛江白話與廣州白話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種話更好聽?
    也就是說,湛江白話相對於閩南語是後來出現的方言,也被稱為「客話」。早期傳入湛江地區的粵語帶有不同的口音,比如高州白話與廣州白話就有相當大的不同。通過相互相往,各地方語言之間相互融合,形成了湛江白話。就這樣大約經過100年的時間,這種外來的語言終於形成湛江市區的白話,俗稱湛江白話,由於與發音與「正統」的廣州白話不同,又被上面的人稱為「湛江土白話」。改革開放後,湛江市區講白話的人約有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