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2020-11-20 如道居士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附記1:釋迦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向韋提希介紹的全都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淨土,為什麼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紹的210億國土中,有淨土也有穢土呢?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

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念念顛倒,故所感一切皆穢,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淨,有諸樂而無諸苦。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

在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及承佛神通之力親見諸佛國土之後,隨即依聞而思,依思而修,如是依聞思修三慧,結果起發了無上的速證佛果和莊嚴淨土的殊勝大願。此時的他,心中已沒有煩惱和妄想,正朝著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邁進,雖然如此,世上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附記1:前一段經文說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210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又親見諸佛淨土,這是「聞慧」;此段經文所說「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其中之「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乃是「思慧」,「清淨之行」乃是「修慧」。這是說法藏比丘依聞而思、依思而修,乃依聞思修三慧來成就其佛身和淨土的。

附記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攝取莊嚴佛國」呢?他將所聞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舍其「劣」,儘量地精挑細選、去蕪存菁,他就是這樣地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

附記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淨之行」呢?經文說他「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沒有煩惱、妄想和執著。《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大乘佛法淨土宗的主要理論根據。法藏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沒有煩惱、妄想、執著,這就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後來他終於成就了第一莊嚴清淨的極樂世界,此即證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是因,則佛土淨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釋

①剎土 國土。

②善惡 善與惡。凡是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佛教說一個人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③國土之粗妙 國土的粗惡或淨妙。這跟眾生的善惡有關,若眾生有善心善行,則所生之土必淨妙;若噁心惡行,則所生之土必粗惡不堪。

④應其心願 滿足他的心願。「應」是滿足的意思。

⑤悉現與之 全部顯現給他親眼目睹。

⑥其心寂靜 「寂」是沒有煩惱,「靜」是沒有妄想,「其心寂靜」是說他的心已經沒有煩惱和妄想了。

⑦志無所著 立志證入無所住著的境界。「無所著」就是心很清淨,沒有絲毫的執著。

⑧具足五劫 這樣的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

⑨清淨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行持。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用白話來說,就是:如來的法身,早就已經成佛,早就已經入於大涅槃境界,沒有了生死。但是,大涅槃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的示現,濟度眾生,正是所謂的八相成道,都是為了方便而示現於世間,其實如來是恆時常住之法,是不變易之法。附記3:佛還在《大涅槃經》裡指出:「若人所言:釋迦佛受父母愛欲所結胎身,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為魔說。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爾時世尊,諸根悅豫」
    尊者阿難,承佛聖旨(5),即從座起,偏袒右肩(6),長跪合掌(7),而白佛言:尊敬的阿難長老,眼見佛現如此瑞相,心領神會佛之意旨,即從座位上站起來,袒露右肩,長跪合掌,向佛敬禮,然後向佛作報告地說:今日世尊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與會三十一尊者」
    即寄居於諸佛淨土。諸佛淨土皆有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其中方便有餘土,即為那些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闢支佛和還未證得法身之菩薩,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眾生而設之土。《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這便是明證。注釋(1)尊者 有德可尊,受人尊敬的人。(2)了本際 即喬陳如。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三八至四二」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已經六根不入六塵,雖然極樂世界樣樣都美好,六根所對之境無一不是樂受,但是由於六根已不入六塵,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故極樂眾生,雖受諸樂,而無樂想,常在寂靜之中,所以說猶如「漏盡比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6),應時如願(7),於寶樹中(8),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②、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極樂眾生所居住的宮殿,和衣服、飲食、華香,以及用來作莊嚴的器物,都好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地享受一樣,隨心所欲,自然而有。
  • ...61-80:如果把煩惱離開,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法慧菩薩的121首偈頌 6116:34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379眾生心樂悉了知,如是隨宜為說法,於諸染淨皆通達,令彼修治入於道。眾生有種種的心樂,菩薩悉了解知道。因為菩薩明白眾生的根性和欲樂,所以為眾生而說善巧方便之法。
  • ...流出種種殊勝微妙的寶華,到十方諸佛所去供養|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菩薩在一隻手中,能流出13:07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293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這是半偈頌。所謂「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神力故。」好像智慧言辭無礙,諸度神通自在,這就是佛的華嚴三昧。
  • 普賢菩薩講述,一切世界海的十種不同形相|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161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在這個時候,普賢菩薩又告訴海會大眾說:各位佛的弟子!世界海的形相,各有差別而不相同。好像人的面孔,各有各的樣子。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
  • 聽菩薩說 |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
    僅僅思維利益眾生也勝過供養佛陀,精勤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更為超勝也就不必說了。「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僅僅在心裡想拔出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想為了救度眾生發誓要成佛,僅僅心裡想了一下,也可以說是發願菩提心,這個功德、福德比供養諸佛還大,即使將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裝滿各種珠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也無法企及!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一)
    抄稿者於抄寫過程中遇有個別字跡難辨等情況,第六品以前部分呈師裁決,其餘則由在京弟子參酌而定。  此書於恩師身後印行,特予申明。在京弟子等敬記於癸酉(一九九三)初春前 言  或有人問,「為什麼在寫了《大經解》之後,又寫白話註解?」那就請看本經《大教緣起品》。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6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56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0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70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
  • 為什麼稱念文殊菩薩名號,勝過稱念百千億諸佛名號的功德?
    佛陀在《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中說:假使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如來。是人所獲功德其數甚多。若復有人。聞此妙吉祥菩薩名字。恭敬受持乃至隨喜稱念者。當知是人福多於彼。又復天子。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皆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是人得福甚多。若復有人。聞此妙吉祥菩薩名字。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 隨時都在淨土,隨時都可以親見佛菩薩的方法
    《普賢行願品》裡講,「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及白話(5)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白話對照(5)  【原文】:  爾時堅意菩薩白佛言。
  • 《佛說阿彌陀經》原經、白話及注釋(原經讀誦視頻)
    《佛說阿彌陀經》原經、白話及注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希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喬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
  • 貪女色的下場丨十位夜叉王得到的解脫門和頌言【華嚴經淺釋】40(宣化上人)
    「漂流生死受眾苦」:沒有見到佛,沒有聞到法,沒有睹到僧,這些眾生,都漂流在生死海中,在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有時為天人,有時為修羅,有時做人乃至墮地獄──要受種種的苦。「為救是等佛興世」:為救這一類眾生離苦得樂,佛才出興於世。「如來救護諸世間」:佛出現於世,是為救護世間一切眾生。在《妙法蓮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因緣?就是生死大事。「悉現一切眾生前」:佛如空中月。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白話淺釋)
    佛陀回答說:「這一堆枯骨可能是我前世的祖先,或是多生以來的父母,哪有為人子者不拜父母之理呢?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恭恭敬敬地向其禮拜。」佛接著說:「阿難!現在你把這堆枯骨按性別分為兩堆。」阿難尊者聽了佛陀的話,內心痛苦如刀割,忍不住落淚,悲傷飲泣地說:「世尊啊!慈母的恩德,應當如何報答才是啊!」  佛陀對阿難說:「你們且靜靜地聽我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