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InStyle優家畫報》封面上陳衝和文淇的「跨年代對話」,吸引了不少目光。
提起文淇也許你不陌生,她是金馬最年輕女配。年少成名,業界看好。
但對於陳衝,年輕一代或許不太熟悉;在國內,我們也很少看到55+的女明星登上時尚雜誌封面。
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陳衝可是當之無愧的當紅封面女郎。
1979年《大眾電影》復刊不久,18歲的她就用一張戴著鬥笠的特寫生活照登上封面。
右:《電影畫報》創刊號封面
1980年《大眾電影》首次讓讀者決定百花獎的歸屬,雜誌收到了全國各地的160萬張選票,陳衝憑藉《小花》摘下國內第一次「民選」的最佳女主角。
作為「當紅小花」,陳衝當時還推出了個人寫真年曆,擺進新華書店數度脫銷。
而近四十年過去了,陳衝還是能夠在影視劇中有「驚鴻一瞥」的亮相——即使她只在《如懿傳》中客串了幾場戲。
如今的輿論都在呼籲:要給好演員機會、要給成熟女演員更多角色演。那眼前這個女人不正是最好的例證嗎?
於是我們也看到,原本大多留給當紅流量的時尚雜誌,也把鏡頭對準了她:
在《LIFESTYLE》九月刊中,她撐著椅背、佇立在空曠的劇院中,眼神裡透露著千言萬語。
在<T Magazine>封面上她全套Celine加身,大背頭配紅唇的強勢模樣,令人望而生畏。
內頁中她又褪去了「鎧甲」,換上一襲絲滑的浴袍,赤足而坐,流露的是不卑不亢的嫵媚。
但作勢君覺得最妙的還是《新視線》這封,煙雨濛濛的上海,她打傘漫步外灘。
大片畫面留白之下,海派打扮的她,笑著凝望故鄉的風景……
這也的確是她人生經歷的縮影,出生在上海的醫學世家,父親是前華山醫院院長,爺爺是著名外科醫生,外公張昌紹更是新中國著名藥理學家。
而家中的女性們幾乎都受過良好教育,陳衝也不例外,她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
左:陳衝姥姥 右:陳衝母親
而她的出名卻更早,15歲陳衝便參演了謝晉的《青春》,並挑戰了啞女的角色,受到了業界的一致好評,也為她後來的演藝之路做了鋪墊。
這也是為何《InStyle》會找她和文琪共同拍攝封面——兩人有著相似的年少成名經歷。
很快她又和最紅的流量小生——唐國強一起主演了大熱故事片《小花》。
導演正是看中陳衝在《青春》中的出色表現,點名要她來扮演女主小花,並找了當時已小有名氣的劉曉慶來作配。
可陳衝當時在上外就讀,學校表示不支持學生外拍,家人也希望陳衝「以學業為重」。但導演張錚不願放棄,親自到上海「三顧茅廬」,說服了陳衝的學校和家人。
事實證明,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這部電影很快紅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全民效應,陳衝飾演的「趙小花」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國民初戀」。
1981年,剛滿20已坐擁「國民小花」頭銜的陳衝,卻做了一個讓很多人不理解的決定——放棄國內的一切,赴美深造電影製作。
其實她當時沒有明說的夢想是:做一位打入好萊塢的女演員。
但就算是「中國影后」,陳衝到了地球另一端還要去餐廳打工賺學費,輾轉試鏡才能跑到龍套。
陳衝也為了生計接了一些不那麼「體面」的角色——《大班》中種族意味明顯的女奴……事後陳衝回憶:這是難得有多句臺詞的亞裔角色,片酬也能支撐她的學業。
更重要的是,這次出演機會是好萊塢泰鬥Dino De Laurentiis親自邀請陳衝,在好萊塢人脈大於天的客觀環境下,她「拒絕不起」。
電影《大班》
不少人都感嘆:陳衝何必捨棄國內事業的契機,來到異國他鄉低聲下氣討一口飯吃?
她不止一次提起過那時候的選擇,是「突然爆紅」帶來的不安全感,她需要去另一個新的地方尋求「重頭開始」的肯定。
而她對自己年少得志的成功,她總結起來只有兩個字:運氣。
況且在陳衝看來自己形象並不出眾,臉圓鼻頭肉,不是標準的「美人胚子」。
但放在今天來看,陳衝的外形充滿了高級感,眉眼之間滿是韻調。
而在好萊塢多番「冷遇」之後,陳衝開始選擇只跟意趣相投的優秀藝術家合作,也幫助她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魅力所在。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88年那部橫掃奧斯卡九項大獎的《末代皇帝》了。
在不久前給導演貝託魯奇的悼詞中,陳衝用美好的筆觸回顧了那段歲月:
這也是來到美國六年的陳衝,接到的第一個主要電影角色。
她飾演的婉容,經歷了17歲時對家國未來的想像與希冀,又一路走向由愛生厭瘋癲的絕境,充滿了戲劇張力。
這部電影也打開了陳衝對表演的新認識,「我對電影的愛,是從拍《末代皇帝》開始的。」
她對著鏡頭慢吞吞地咀嚼著花瓣,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就把一個對現實無奈,精神近乎「病態」的落魄大清皇后給演活了。
陳衝終於在好萊塢有了姓名——亮相奧斯卡典禮,被大型媒體專訪、登上雜誌封面……
當年她和尊龍一起登臺擔任奧斯卡頒獎嘉賓,她一襲黑色禮服落落大方,開口第一句就是:「It's wonderful that the academy nominated a Chinese film as best picture.」(奧斯卡能把一部有關中國的電影提名為最佳影片,這太棒了!)
她在國際最大的影人舞臺毫無緊張,眉眼之間更洋溢著少女的嬌俏感,至今看來仍魅力十足。
而後演戲約多了起來,但陳衝早已過了需要「求生計」的階段,因此選角尤其慎重。
她在兩年後,才選擇了名導大衛·林奇的驚悚劇集《雙峰鎮》,也成為了第一位主演美國ABC電視網黃金時段電視劇的中國女演員。
大衛·林奇把整部劇集的第一個鏡頭就給了陳衝,介紹是:「雙峰鎮最美的女人,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
也憑藉這個角色,她連續兩年被美國《人物》雜誌評選為全球最美50人之一。
從《小花》裡清純的樸實的革命少女,到《雙峰鎮》裡撩人於無形的紅唇女郎,她的魅力隨著時間愈加豐潤。
不過陳衝並沒有「乘勝追擊」,大肆接下更多角色,而是摸清了好萊塢並沒有亞裔女花旦的生存空間,給她的角色不是在大製作中打醬油,就是帶有刻板標籤。
於是她開始把目光放眼90年代興盛的香港電影圈,接連出演了李碧華小說《誘僧》和張愛玲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編的電影。
尤其是《紅玫瑰與白玫瑰》裡慵懶嬌縱的王嬌蕊,被她演繹出了歷經人生的愛欲與痛楚,詮釋高傲又內斂,每句臺詞都帶著絲絲入扣的戲。
這部戲在1994年也成就了陳衝的第一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而金馬獎也的確是陳衝的福地,她在1997年首次轉型導演的處女作《天浴》就一舉拿下了第3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七項大獎。
初出茅廬的李小璐拿著影后獎盃,恍惚之間,我們依稀看到了當年那個懵懂天真的「小花」——陳衝自己的影子。
而在此之後,陳衝的作品產量並不高,但哪怕是客串,你都很難忽視這個充滿魅力的女人。
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她滿身透著成熟女性那種「溼漉漉的性感」……
而《色戒》裡那個看似低眉順眼,實則洞若觀火的易太太,是在麻將牌桌上的嬉笑閒聊裡,精明地掌控著整場遊戲。
她也開始與不同國度的電影人合作,在07年她參與了澳大利亞和新加坡聯合攝製的《意》,扮演一位舊上海灘移民到澳洲的頭牌女歌手「玫瑰」。
導演Tony Ayres光看到陳衝的試裝扮相,就驚呼:「她不用演,玫瑰就是她,她就是玫瑰。」
果不其然,陳衝憑藉這部顛沛流離的傳記片在07年再奪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她多次在採訪中承認曾經「為了掙錢接過戲」,但如今卻絕不再浪費時間在一個不喜歡的作品上,哪怕是大製作大導演。
不少人詬病陳衝在異國的婚姻,這也為她在1989年獲得了美國國籍,稱其"崇洋媚外」。
但在08年北京奧運前夕,舊金山議員提議抵制奧運聖火傳遞,美國主流輿論一邊倒支持,各種華人組織不置可否時,陳衝是為數不多站出來發聲的華裔名人。
她主動要求為《華盛頓郵報》撰寫英文評論文章《讓奧運繼續》,字字珠璣,不卑不亢,反對抵制北京奧運。
她向美國民眾介紹她眼中的新時代中國,並在文末呼籲:「奧運是友誼的橋梁,不是政治的競技場。」
從少女到母親,從演員到導演,從「不安」到「安定」……陳衝的人生故事本來就像一部電影,充滿了跌宕起伏與大開大合,她卻一直虛懷若谷,眼神裡甚至還留著幾分少女的羞怯。
正如嚴歌苓在親自執筆的《陳衝傳》裡寫過:「陳衝從不具有名女人、漂亮女人具有的對於讚美的坦然。」
用白話來說,就是她的可貴,在於美而不自知。
她是第一位擔任奧斯卡頒獎嘉賓的中國女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