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號:tjyybs2,備註:加群。
即可加入「免費心理問答群」
曾以《旅行的意義》《還是會寂寞》等金曲聞名的文藝歌手陳綺貞在前些日子於某社交網絡更新了一條動態,她表示自己已經與相戀18年的男友鍾成虎和平分手,雙方退回到好友和工作夥伴的關係。
陳綺貞還大方地為對方送上祝福「18年,沒有讓我們懷疑愛,反而讓我們更願意愛人與被愛」。
不得不說,陳綺貞宣布分手來得太突然。
據了解,陳綺貞與鍾成虎二人是於2001年確定戀愛關係,男方曾為女方專輯擔任製作人,也是她的專屬吉他手。而他們倆或許就是對方遇到的人中更為契合的靈魂。
而鍾成虎呢?他和陳綺貞相惜相伴多年。但有傳言,陳綺貞是不婚主義,認為愛情很重要,但不會是人生的全部。而鍾成虎曾對她說:「你不必遵循誰的期待相夫教子,你最應該發揮藝術家的才華和使命。」貌似不婚也沒關係。
珠聯璧合的創作,小清新的格調風情,讓陳綺貞的音樂俘虜了很多文藝性聽眾的耳朵。兩人分手後照樣在演唱會上配合演出,相互致謝。
婚姻是愛情最好的,唯一的結局嗎?為什麼很多人分手變成了仇人?愛情長跑多年,如何才能和平分手?
從陳綺貞身上,我們看到了愛情最好的結局也許不是婚姻,而是更長久的友情,更默契的合作,尊重彼此獨立的生命,懂得愛與被愛的能力。不在乎婚姻這個形式。
▼▼▼
婚前婚後大不同:
男人倦怠,女人出軌
---
和愛人從相識到結婚相守至今已經10年的秋爽,看了這則新聞後深有感觸。回想這10年,她覺得,最不重要的是結婚這種形式,而最重要的則是相親相愛,相互扶持的這樣一種經歷。
想起最初,為了一份在北京的安全感,秋爽和戀人阿實剛戀愛了半年,就提到了結婚,於是就領了證。她那時總認為,愛情最好的結局就是婚姻,既然這麼相愛,就要用結婚這種形式來有一個法律約束,快速獲得安全感,有一個家。
結婚後,卻發現少了些什麼,其實就是彼此的充分磨合,對相似價值觀、興趣愛好的培養,感情的保鮮。
當初急於走進的婚姻這個形式,一開始讓她和伴侶有了「合法」的感覺,大家不但可以做愛人,還可以做親人。但也許就是做親人,讓他們彼此顯得有一些隨便和理所當然。殊不知,婚姻這張紙,從走進去那一天,就意味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反的力量從未減弱,它真的是圍城,是雙刃劍。
結婚前,阿實不時買花、約會看電影,買小禮物製造浪漫,還約女友參與一些活動和會議,情趣比較多,也浪漫。兩個人走了不少地方,拍了不少文藝照片。
而婚後,那種「擁有對方」的感覺,讓阿實變得懈怠,慢慢退化成一個居家發福男人。回到家,不愛溝通,最喜歡坐在沙發看手機。節假日最好的度過方式就是睡覺。因為家庭責任感與日俱增,又有了孩子,阿實開始很少或者幾乎不拍照片,也不愛掛老婆的照片在微信上秀恩愛。
買花從每月一次,過渡到一年一次;旅遊從過去的一年兩三次,國外國內都去,變成了現在的每年就去旅遊一次,為了省些錢。
但是,阿實在婚外卻開始受歡迎起來。一個中年大叔,慢慢溫暖可親,配上了小秘書,每天加班到九點才下班。一堆小姑娘圍繞著工作。
也不是和老婆缺乏感情,但是已婚了之後,男人都有一種狩獵成功的感覺,不再那麼辛勤經營愛情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能幫忙照顧孩子,孝順嶽父母已經是千恩萬謝了,還指望他成為一個浪漫的「好情人」?
於是,慢慢地,婚後五六年之後,他們也發生了七年之癢。秋爽出軌了,對象是自己一個藍顏。因為覺得兩個人的默契越來越多,兩人的興趣愛好也更相似,甚至對事物的看法和品味也有相同。彼此都覺得相見恨晚。
但是藍顏也有老婆,兩個人只能「花樣年華」一番。其實那段時間,秋爽是徹底想清楚了婚姻,她認為,其實婚姻並不能通過形式拴住另外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婚姻經營的話,它也是會走向盡頭的。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彼此相處的感情質量和契合度。
但是她回想和丈夫之間相濡以沫多年的恩情,雖然彼此的興趣等方面似乎漸行漸遠,但依然也有一些合拍的東西,還有孩子是雙方需要共同負責任的。
她後來逐漸選擇回歸了婚姻,她開始更重視每一天,我是否跟我的愛人過得有質量,是否快樂,是不是還是能像過去那樣重燃愛火,要用「好像要失去對方一樣去愛對方,珍惜對方,要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地過。」
▼▼▼
心理諮詢的奇蹟:
夯實情感質量
---
經歷了外遇回歸的秋爽,似乎徹底清醒了。她和丈夫一起去美麗的鮮花港約會,一起漫步花海,來療愈曾經對彼此情感的忽略;他們不再為了孩子而維繫婚姻,而是更開始注重彼此愛的感覺,每天至少說兩遍「我愛你」。10年之後,他們保持每周的性生活質量,開始更重視自己和對方的享受程度,他們甚至都尋找了心理諮詢師來療愈自己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不安全感,以及對愛的創傷和抑鬱。
透過心理諮詢師的持續幫助,他們終於發現了雙方婚姻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究竟是什麼。原來,秋爽和阿實,兩個人的原生家庭的婚姻質量都不大高。
秋爽從小父母爭吵,幾度分居,但為了孩子,又幾度複合,給秋爽內心留下了難以彌合的陰影。由於婚姻情感不和,爸爸可能會把對媽媽的生氣發洩到自己身上,隔三岔五呵斥自己。讓她總覺得童年到現在都缺乏父愛。又看不到父母更加良好的互動,這些奠定了她情感抑鬱的底色。從父母那學習到的是對感情的挑剔,求全等錯誤的方式。
再來看阿實,阿實父母原本的感情還不錯,但母親和婆婆常年不和。在阿實十歲那年,父母離異了。夫妻變成陌路,給阿實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因此阿實才那麼渴望早一些擁有一個家。而在有了家之後,他又像自己父母一樣,對妻子開始了疏離、冷漠等。他無意識複製了父母后期的疏離冷淡狀態在小家庭,甚至都很難和秋爽形成更深入的互動。
他更強調彼此之間的差異,覺得夫妻不必總是培養共同的興趣,最好是各有各的自由。於是,他開闢了自己的事業,獨立的愛好興趣,幾乎都帶不上妻子。手機更成了他獨立的舞臺,很少有妻子的身影。這些都傷害了秋爽。
秋爽本來小時候就缺失父愛,結婚後又沒有受到丈夫更彌補性的對待。丈夫的疏離和不關心,讓她和他漸行漸遠,索性,她開始和藍顏談起了精神戀愛。
面對外遇回歸的妻子,阿實也才能注意到自己是多麼地用自己疏離的態度怠慢了她,忽略了她。這失而復得的情感,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和支持下,雙方也才能更深入地投入,去經營它的質量。
而心理諮詢師做得最實質的部分,還有對他們雙方的單獨諮詢。從小就缺失父愛的秋爽慢慢承認自己是一個「心理病人」。因為她婚後有一種吞噬對方,要求對方各方面扮演父親的需求和衝動,這也導致了阿實全方位的退卻和抵抗。畢竟丈夫無法完全擔任那個缺失的父親角色。
心理諮詢師則成為了她的一個重要而理想的客體。她每周一次規律的心理諮詢,讓自身的心理能量得到了一個釋放的平臺和空間。她跟諮詢師傾訴自己童年到現在缺愛的苦悶,被父親責難的痛苦,傾訴父母爭吵給自己帶來的陰影,以及後來戀愛的抑鬱,結婚之後的情感變化。她發現,她一直缺乏一個父性穩定的力量存在。
和諮詢師的關係,讓她能夠慢慢找到和爸爸之間沒有開展起來的那種相互聆聽、共情、支持、理解以及發現資源、療愈問題、激勵成就的重要關係……她慢慢能從諮詢中吸取到更多的能量為我所用,也就可以有穩定父性客體從內在對愛的注入,告別那個缺愛的小女孩……
這樣,她在和先生之間的感情中也更能感覺到愛了。
▼▼▼
婚姻不是愛情的唯一結局,
愛不能摧毀自由
---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Emily Grundy說:「女性在一段感情的維持中,實際上會更辛苦,付出要比男性更多,她們要負責更多的家務,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根據太多對已婚族調查發現,中國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最低。
從陳綺貞自己的角度,她也不信奉愛的結局是婚姻。因為她自己在小學一兩年級時,父母就離異了。從此,她和弟弟以及媽媽三人相依為命。
因為心疼媽媽辛苦、身體又不好,還花大錢讓她學音樂,於是小小陳綺貞想把家裡照顧好。媽媽晚下班,弟弟拿著媽媽照片哭,「我沒力氣哭,只能努力的安慰弟弟,整理家裡、算好時間燒水,一聽到媽媽上樓的腳步聲,就把熱毛巾拿出來,我用各種方式回報她的犧牲。」
「2年多,我從驕縱的小孩被迫快速成熟,有一半用大人的方式在思考。」陳綺貞笑說:「現在我有一部分是想當小孩子的,把沒當完的童年彌補回來。」
在爸媽離婚前,她就已經是獨立的小孩,經歷家庭破碎的風雨,她更堅定走獨立路線,到現在都是一切自己來,因為她追求純粹。
這樣的陳綺貞對於愛情,不再會要求一個婚姻的結局。也許是因為經歷了上一代的離異,看到媽媽的不容易,也許是感覺到重要的是要珍惜當下,而不是相互糾纏,要一個所謂的結局。她更加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要活出純粹的生命。
其實,陳綺貞也是親眼看到了媽媽在父親離去之後的辛苦,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一個人打工很晚才回家,無依無靠。母親把所有的精力都給了孩子,也很難活出自己精彩的生命。她只有拿著自己做了歌手的佳績來回報母親的付出。
陳綺貞稱自己的創作過程,是一個慢慢綻放的過程。她要開成一朵在音樂中華麗冒險的女人花,要好好享受自己這創作的才華和生命。她無需非得被世俗生活羈絆,而非得去結婚。
陳綺貞說:「綻放,不是開始或結束,不是花的綻放,而是人生的綻放。從創作開始到未來,可能從我寫歌的瞬間、一直到我不寫了,就是凋了。」
那麼愛情也是如此,綻放了就在一起,凋謝了就分手,順其自然,不強求。愛才是愛情的唯一,最好結局。這不是一種逃避,反而是對家庭,對孩子更好的負責。
正如印度哲人奧修說的:
「人類所謂的愛,都試著以不同的方式去摧毀自由,而自由被摧毀的那個片刻,愛就死了。
愛與自由從來就是不能分開的,愛如同一條河流,不停地在流動,永遠在追尋、探索,沒有立足點、沒有障礙、沒有休止符,一直在推進、流動、冒險。只有自由,愛才是快樂的。」
文/鄭予禪(燕園心理資深心理諮詢師)
燕園心理說:
分手或結婚,不是愛情的結果,
它只是一種選擇。
但很多時候,我們有做選擇的權力,
卻沒有應對選擇的能力。
在愛情中糾結,在爭吵時互相傷害,
習慣把責任丟給對方,而忽視了自身的問題。
如果你面對戀情迷茫,面對婚姻膽怯,可以來找我們聊聊~
點擊公眾號菜單欄「點我預約」即可。
加入「免費心理問答」微信群
諮詢師在線即時解憂
掃描二維碼,添加管理員
備註:加群
·《柔情史》剝開母女情深背後的真相:我死了,都是因為你詛咒我
·鞏俐再婚:同樣是年過50的女神,張曼玉情路坎坷,她為何能風光再嫁?
·女性婚戀競爭力新解:30歲前別結婚,成熟的自我才能匹配成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