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古裝劇
《清平樂》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是侯鴻亮製片、張開宙執導,同是以宋代準確說是趙宋為背景,而且都是流量明星擔任主演,均在最火熱的衛視獨播。
不用說,這兩部劇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知否》從庶女逆襲升格為皇家故事,由家而國,修身齊家之後進而治國平天下,宅鬥晉階宮鬥,這樣的變化讓該劇內涵加深,更為吸引觀眾,當然不免會引來質疑:熟悉的朝代,熟悉的演員,熟悉的淡雅色調,這一切都讓觀眾夢回《知否》。
與之相反,《清平樂》講的是皇家貴族的故事,視角確實平民化的,完全是從日常生活小事之中慢慢展開劇情。
但是,各位觀眾和網友真的了解這兩部劇所揭示的大宋王朝盛景嗎?
如果細細品味這兩部劇,可以發現,古裝劇已經從文化角度深挖,展現古代文化魅力。
兩宋尤其是南宋,一直以來給人以軍事上虛弱的印象,但就經濟和社會角度來看,是古代商品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特殊時期。很多專家認為,這是一個不該被低估的時代。
隨著研究的視角慢慢打開,今天對宋代社會的認識也更加全面、準確、立體。
最為後世稱道的,當是趙宋官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寬容生態。宋代被譽為真正的士大夫時代,他們的操守氣節受到推崇,這來自於太祖遺訓不殺士人的開明,以及後世子孫遵照古訓的執行力。
有朝廷的地方就有各種爭鬥,宋代當然也在此列,一樣有 皇權之間的爭鬥,也有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還有後宮的爭吵打鬥,太后垂簾也頻頻上演,昏庸之君不乏其人。
朝堂之上,蔡京、秦檜、賈似道等等後人都知道的權臣奸佞;君臣同僚之間當然有相愛相殺,龍顏大怒時,士大夫們自然難逃罪責,但無非罷黜外放,主要針對的是對精神上的打擊,而不是從肉體上消滅。這在君權神授朕即天下的帝制時代,真的是不可多得的見解。
大宋時代,藩鎮割據地方以及大規模兵變民亂很少發生,雖然有兩次「亡國」,但並非內亂造成的,從這個角度講說,也是相對開明的時代。
為後世所讚許的,正是《清平樂》主角宋仁宗。
他是宋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是他的廟號,凡涉及帝王的稱號,往往都是讚美之詞,然史家於此卻認為誠無愧焉。說起來,他在位的42年原非風調雨順,西夏與遼的戰事也讓朝廷頗感為難,不過,後人對此評價還是很高的——「我朝之治,莫盛於仁祖,而災異之多,惟仁皇之世為屢見」。
這也正是《清平樂》《知否》展現的大宋令今人神往的地方。
這主要得益於宋仁宗的寬仁溫和,勤謹律己,知人善用,名臣一大堆,比如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等,就現在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天團」組合。唐宋八大家中,趙宋佔據6家,都脫不開仁宗朝的培養;慶曆新政時間並不長,卻也與嘉祐並稱一個好的時代。對外的戰事雖然也有,但大多都是依靠金錢來應對,開支節省很多。
宋代贏得了半個世紀以上的緩和,這就締造後人評說的「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的太平氣象。
冷絲也覺得,如今的電視劇展現的大宋,還很難有與《清平樂》和《知否》相媲美的,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如今的觀眾確實文化素養提高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