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很快過去,回首這一年,依然是平平淡淡,忙忙碌碌,這一年裡,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比較特殊,我們都宅在家裡,大把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下半年繼續這種模式,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時,依然將陪伴孩子放在首位。
我很欣賞70後女作家咪蒙在一篇名為《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的話糙理不糙的文章觀點,一個成人,如果為人父母,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都做不到,即使他身價多少萬,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很贊同這樣的觀點,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陪伴,然而,怎麼陪,陪多少,這是個難題,是不是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是不是做到了生活上的照顧就是陪伴?是不是如影隨形的陪著就是陪伴?
整個2020年,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當孩子需要我的時候,我不得不放下手裡的事情,去陪著他,當單位需要我出差的時候,我不得不忍痛放棄了,因為我需要陪孩子,在沒有搞清楚高效陪伴的意思和內涵之前,我在形式上完成的很痛苦。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我完全放棄了自我。這是這一年一部分的真實。
好在2020年我讀了很多的家庭教育書籍,他們給我啟發,陪伴不拘泥與形式上的意思,和孩子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這才是高效的陪伴。
從2020年6月份開始,對於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我做了調整,並遵照執行,孩子明顯某些方面有顯著提高。
(一)陪伴重在溝通
以前的陪伴是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就和孩子討論學習,回到家,孩子做作業,我做家務,貌似陪伴,其實僅僅是陪著,後來我意識到這樣不行,從思想上就開始改變,每天都堅持和孩子溝通。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得到的最好的教育來自餐桌。
我也堅持這樣去做,利用吃飯時間和孩子聊聊有趣的話題,而不再是盯著他餐桌上有沒有挑食,有沒有坐姿不好,有沒有亂丟食物,那些有趣的話題改善了我們的親子關係。也讓孩子變得和我愛聊天,當然,我每天也增加了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在聊天之前,簡單地打個腹稿,今天聊什麼樣的話題。就像老師備課一樣。
在孩子學習之餘,和孩子聊聊天,當然,一開始並不順利,孩子的業餘時間,他想做點自己的事情,幾次我都想放棄,後來,我找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最佳時間,就是在孩子玩的時候,我也放下手裡的事情,我們一起畫畫,一起跳繩,一起談感受,甚至一起看一部電影,這樣的時刻,我更像一位朋友而不是一位家長。
(二)陪伴首先要陪著
美國食物教育專家莫裡斯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就。
2020年,我也努力踐行這樣的觀點,為此推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應酬,回家陪孩子吃飯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為此,我也努力提高自己的廚藝,做孩子愛吃的食物,對於孩子來說,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在廚房裡忙碌,這也應該是家庭幸福給他的一個重要印象。
不光在家庭裡陪著,我還帶著孩子一起出去遊玩,回顧一年的手機相冊記錄,2020年3月,我們帶著口罩,去田野裡看小麥的生長,2020年5月,夜晚帶著口罩陪他練習騎車並第一次騎行到附近的公園,2020年10月,陪著他去動物園,陪他去漫山遍野的花開,出去遊玩的時候,我們認識了不同的植物,結交了新的朋友,孩子在成長,我也收穫了許多快樂。
(三)陪伴就是給予愛
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光想著學習,嘴裡總是你的作業有沒有完成,你這道題為什麼還不會,你現在怎麼不去睡覺,快點來吃飯這些簡單粗暴的要求,指責。陪伴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愛。
美國某位學者說,如果你在兒童身上看不到快樂,在少年身上看不到淘氣,在青年身上看不到性格,在中年身上看不到風度,在老年身上看不到慈祥,這個國家就有問題了。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他的童年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想到這些,我們不妨廢除那種單一的價值觀,去關照孩子的內心是否快樂,陪伴孩子,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最多的支持,給孩子充分的愛,也讓孩子體會到愛,這才是陪伴的意義。
我改變了過去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孩子平等的對待,關心他的身體,呵護他的成長,滿足他合理的訴求,解除他心裡的疑慮。這一年,孩子變得更活潑也更開朗了。
總之,2020年是個收穫的一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有了大把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我們的親子關係在改變,陪伴孩子,理解孩子,也讓我看到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