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冶底價摘得華巖小地塊為切入點,來看近期市場變化,政府大幅供地的內在聯繫。
一、地塊成交
1、基本信息:佔地26畝,容積率1.5,計容約2.6萬方,限高30米;起拍總價1.45億,起拍樓面價5520元/㎡;最終由中冶底價摘牌;
2、項目價值:華巖大區位靠近西站及內環,項目本身緊鄰華福大道,且緊鄰地鐵5號線中梁山站,公共運輸系統是比較不錯的,這對於剛需客群應該有比較大的吸引力;
配套方面:周邊幾個社區(包括安置房)應該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加之中冶項目自帶購物中心,總的來說這塊不那麼欠缺;
教育方面:緊鄰人和小學,對口人和中學;小學並非優質重點,但如果劃片就讀確實方便,談不上能夠有學區溢價,但至少還過得去;
3、配建要求:3千平社區服務中心政府回購;社區中心計容的話,政府按照5000元/㎡回購相當於需要房企補貼建安成本以及地價的溢價部分,這樣間接就導致拿地成本增加;
地塊內要求保護地塊內防空洞和2株古樹,這對於項目的設計排布肯定會有一些制約;
4、付款條件:成交10日內全款支付,由於總價相對較低,這塊對企業來說壓力不算太大;總的來說準入門檻並不高;
5、拿地簡析:中冶底價摘牌有一定優勢:
第一、區域深耕,中冶仁和西裡項目前後近兩年,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客戶基礎;
第二、沿用現在的銷售中心,和現成的團隊,理論上成本可以節省;
第三、按照當前靜態售價反推,中冶底價摘牌,房地價比約2.36,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運作空間;
第四、地價相對優勢,橫向對比雅居樂、奧園及金融街等有一定的優勢,對於後期競爭肯定是處於有利位置。
二、市場變化
1、成交分布:我們根據今年前十月統計分析來看(面積),剔除地方國企廣陽島、兩江置業拿地,其餘頭部房企最多的是恆大92萬方;
排在恆大之後的是萬華但成交體量僅45萬方,這兩個房企比較特殊,恆大是布局遠郊,例如西彭、界石、龍興、井口等,而萬華是年初拿大規模單宗地;
第二梯隊的基本處於30-42萬方之間,這個拿地規模跟企業的銷售規模相比,那簡直弱爆了,例如融創今年前十月去化約164萬方,而拿地僅36萬方,佔比僅22%;
以金科和融創為例,拿地相比去年基本被腰斬,萬科去年拿地第一名今年甚至沒進入前十;
這說明幾乎所有的TOP10房企今年的投資拿地完成都不好,競爭更殘酷。
2、競爭加劇:今年競爭加劇可能有幾個原因:
第一、疫情延伸的系列影響;
第二、頭部房企去年高價拿地被教訓,因此今年更保守呈現機會型狀態,因此在拿地概率低的背景下,會加大參拍數量;
第三、區縣企業進城;
第四、結構與周期機會不存在;
3、近期供地:縱觀11月供地量,可建體量約327萬方,創今年新高(5月供應最高達297萬方),在完成年度目標和重慶過往供地規律的背景下,很反常;
而且各地均有供地,尤其是幾乎不供地或少於供地的地方,例如悅來今年首次供地,魚嘴、高職城、界石等均今年第二次供地;
4、今年拿地簡析:今年前十一月共計成交商住類用地103宗,可建體量達1494萬方;
重慶地方國企拿地21宗415萬方(兩江置業、廣陽島、悅來興城、兩江創新城投、水土高新城投等,這些企業大概率不會按時開發);
剔除地方國企拿地,市場企業拿地僅82宗,可建體量約1079萬方,平均單宗約13萬方;
目前重慶聚集的百強房企,本土老牌房企、中小房企以及新進主城的房企肯定大於100家,這樣反算的話,平均每家房企拿地不足1宗,可建體量不足10萬方,很明顯達不到房企對生存和規模的需要;
5、倒逼政府供地:很多企業今年沒有拿地,距離完成拿地目標就差距更遠了;
例如綠城、金地、新城(住開)、華發等;
很多企業今年也只獲取少數宗地,例如本土老牌房企東原、華宇;外來保利、中海、旭輝、榮盛等;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哪怕市政府已經完成供地目標,房企依然有拿地動力,再加上各區都有自己的考慮,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因此區政府也有動力供地,雙方一拍即合;
6、解決問題:我們以11月成交的企業來看,局面並沒有改變,政府的土地並沒有雨露均沾:
第一、在三道紅線下,國家隊頻繁拿地,例如華潤、保利等,而市場化的企業並沒有太多拿地機會;
第二、政府預期不減或者融資需要,平臺公司出來收儲,例如兩江置業、悅來興城等;
第三、部分中小企業或久未露面的出手拿地,例如美好、潤州等;總的來說這批次的大規模的供地並沒有徹底解決需求端存在的問題。
三、寫在最後
1、關係扭轉:過去政府主導供地,到現如今企業倒逼政府供地,同時我們看到政府一方面加強對配建的要求,尤其是裝配式建築,仍然強調限容、限高等策略;
另外一方面政府不斷釋放信號擴大規模,適當滿足中大房企的發展需求,不再一味的控制用地規模;
對企業來說,核心區並沒有太多利潤可言,尤其是小規模地塊更是難以咽下的硬茬;
而部分遠郊地塊,尤其是能夠洞察到城市發展方向的遠郊大規模地塊,反而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有不錯的房地價比,從而帶來一定的利潤;
當然能否賺錢還是取決於該房企自身的成本(財務融資方面)以及品牌、產品力等;
2、窗口機會:結合近兩年土地市場及投資趨同化的背景,我們發現市場有幾點變化;
第一、逆周期拿地的窗口期沒有了,去年四季度底價或和諧拿地, 今年幾乎沒有了;
第二、洞察城市發展,提前布局機會沒有了,例如今年西彭、魚嘴、曾家地都有較高溢價;
第三、條件更加嚴苛了,配建要求更高了;
第四、價值窗口沒有了,以前所謂小規模地塊企業參與少,溢價可控,但我們看到相對核心的小地塊,財信海爾路、永緣雙碑、中交華巖、郎基巴南等均是較高溢價獲取,部分地塊甚至創區域地王或板塊價格新高;
第五、產業勾地,一方面政府更加精明,另外一方面房企都在涉獵,因此產業勾地難度更大、投入的資源和精力將更多,而周期更長;
今年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土地市場更加激烈,對差異化的拿地手段要求更高;
3、跟投和項目總視角:華巖目前呈現出明顯的單價和總價的天花板,我們如今看到雅居樂、奧園、金融街及中交等項目量價都上不去;
小地塊相對容易爆掉成本,因此嚴控成本是關鍵,尤其是最大化利用中冶原項目來做文章;
產品方面深化,確保產品的優勢,能夠與市場相結合在總價上有優勢,因此針對這塊的策略肯定是嚴控成本,產品與市場契合,形成洋房產品的總價優勢。
以上內容來源於渝生之鑑,經獨家授權後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