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一篇《2020年,惠州沒有豪宅了?》發布後,大嘴一兄弟激動萬分,馬上給大嘴打了一通電話分享自己的看法。
對話太長,大嘴就不放了,唯獨一句話,扎到了大嘴的心——
「說實話,現在的房子只要質量搞上去了,賣豪宅價我們也認了!」
這話讓大嘴輾轉難眠好幾夜。
睡不著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現在的購房者,對於豪宅都這麼沒追求了嗎?只要求一個質量好?
二是:只要質量好,就能算得上豪宅嗎?
還真別說,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情況是:
這兩年是史上房屋質量最差的日子。
光是前段時間震驚全國的質量問題事件:
號稱「洋房之父」的某房企,在自己大本營的洋房項目交付時,因質量問題需要全部拆除重建!
截圖於網絡
拆除重建呀!
要知道,在地產行業裡,樓盤質量出現問題需要進行整改的的確不少,但拆除重建的還真不多。
在此之前,需要拆除重建的項目,還是2019年長沙的新城國際花都和新華聯夢想城兩處樓盤,且這兩個項目並非完全推倒重建,還只是針對存在問題的部門樓層。
而在這兩年,大嘴了解到的事實是,惠州市場幾乎每逢交樓必維權,部分維權必房鬧?(詳情可看《新惠州式業主維權!》)
大嘴一朋友今年收樓,因質量問題不願籤字。
在對比了同期交樓的其他項目後,因為「房屋問題」沒有其他家嚴重,獲得了心理安慰,默默認栽收樓。
還發了一條朋友圈: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與我內心同在呀!
當房子因「質量」問題而人設崩塌,別問敢不敢買房,應該是——
2020年,你敢收樓嗎?
01重慶某項目被曝質量問題
10棟洋房拆除重建
關於房屋質量,幾乎沒有一個樓盤是省心的,有些比較嚴重,有些則屬於吹毛求疵。
且不論吹毛求疵的。7月中旬,重慶就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新聞:洋房還沒交房成「危房」。
位於重慶南岸區的某項目,在業主驗房時發現多處牆體明顯開裂。從網上曝出的圖片來看,有些樓體的裂痕甚至貫穿了整棟樓,裂縫的寬度甚至能容下一根手指。
圖片來源於業主爆料
在此之前,相關部門在巡查時,就發現了該項目洋房地基出現沉降現象,並下發了整改通知書。
然而,直到7月18日的調查結果顯示:樓棟基礎處於持續下沉狀態,沉降未達到穩定狀態,房屋出現結構裂縫及部分指標超出規範要求。
不僅有縫,還在下沉。
於是,「本著對市民生命財產負責的態度,住建部門要求整體涉事樓棟全部拆除重建」的處理結果便出來了。
十棟樓重建,在整個房地產史上幾乎是頭一次。房屋質量的關注度也由此事上升到頂峰。
當然故事的結果,是開發商為徹底消除安全隱患,讓業主安心,決定拿出10多個億全部返工重建。
但並非所有房屋質量問題,都可以「推倒重建」。
如地面空鼓、外牆滲水、牆體裂開的一些常見房屋質量問題,就只能進行簡單的修補,但往往在修補後,仍未能完全解決。
在惠州交樓發現的房屋質量問題,也多為這樣的狀況。
02外牆滲水、地面空鼓...
2020年,惠州業主收樓難?
大嘴一朋友,購買了馬安某項目房子。在近期收樓的時候發現房子內部多達20+處空鼓,物業稱將為其處理。
於是選擇不先籤字,等待維修。
但故事還沒完。這幾天的滂沱大雨,他留了個心眼,再度到房子去勘察。
果然!到了現場,他才發現除了
牆、地面空鼓以外,外牆還滲水
一時之間悲傷逆流成河,該兄弟直接責問項目物業。對方表示會在內部重新加一層防水層。
依大嘴經驗,外牆滲水內部加防水層也只是治標不治本,不過二十多樓的高度,要做外牆修復也相對困難,總不能推倒重建吧?
同期還有另外三好友收樓。
一個買的水口某盤,房屋質量的問題,幾乎每逢交樓必維權。
與上述樓盤不遠的水口鹿江某盤,一好友在收樓時,因其房屋質量問題而被驚呆!
什麼房屋漏水、牆體脫落、樣樣俱全。以他的話來說,就是「安全感碎了一地」。
同時維權之心酸,逢人必講,如今已患上收樓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凡論壇或新聞看到其購買的樓盤內容,馬上評論吐槽;甚至是半夜睡夢中,因夢見收樓當日,而氣得從夢中醒來.....
另一個在聽說了上述三位好友的事跡後,對比了自己大湖溪新房的質量問題——「還算過得去,至少比他們的好一些」。
(PS:上述樓盤示例,請勿對號入座)
寫到這裡,大嘴掐指一算,下半年仍是交樓高峰期。
若是這事輪到你的身上,大嘴想問一句——2020年,你敢收樓嗎?
03房屋質量問題頻出,
責任在誰?
房屋質量問題由來已久,且非常普遍,但比較有爭議的是,這到底是誰的責任?
當然,開發商無疑是第一責任人。
每次維權,業主的矛頭都是對準開發商。
在業主眼裡,錢是開發商收的,房子是開發商造的,問題肯定出在開發商身上——
開發商無辜嗎?
或許是,但也不全是。
畢竟最近幾年,樓市政策瞬息萬變,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加上貨幣周期捉摸不定,房企一不小心就從加槓桿的狂熱擴張,變成高負債的困獸,面臨被收購乃至破產的命運。
這種背景下,高周轉就是開發商生存發展的命脈。
為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更多房企的經營策略開始向高周轉調整,大幅增加期房銷售,並儘可能縮短拿地到預售款回籠的時間差。
比如工地澆灌水泥後,至少要停3天才能進行下一步,但如果為了趕工期,沒有幹透就進行上層結構施工,這樣就很可能會留下一些質量隱患。
在這種高周轉的態勢下,開發商便容易陷入怎麼快怎麼幹,怎麼省錢怎麼幹,只要驗收合格、能夠交房,就萬事大吉。
於是,住房質量普遍堪憂,而且工程事故屢見不鮮。
但不可否認的是,讓開發商開始高周轉的背景,有一部分來自於「限價」的政策嚴控因素。
限價的優勢在於,其確確實實可以穩定未來一年,甚至兩年的商品住宅價格;
然而在限價之下,扣除地價、建安成本、營銷成本,開發商利潤受到政策限制。
在失去了產品創新和提高產品品質的動力,也讓開發商轉為儘可能的壓縮成本。
眾所皆知,武漢一直在限價方面都是十分嚴格的。開發商在限價條件下,只能「減配:——
2019年年初,武漢甚至出過79個「涉穩」項目,全都是產品質量差而爆發維權,而且不僅僅是精裝修差,毛坯質量也很差。
截圖來源於網絡
甚至有的項目還會在地基基礎、主體結構、防水、保溫工程等涉及主體結構質量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上敷衍。
而另一點不得不提的是,預售制的存在,讓業主無法監督住房質量。
預售制雖然開發商更快獲得回籠資金,但由於所見不能所得,偷工減料、「貨不對板」現象經常發生,問題樓盤屢見不鮮,至於「爛尾樓」的頻頻出現。
雖然「取消預售制」的聲音不絕於耳,但直到現在,只有海南邁出了第一步: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銷售制度。
寫到這裡,大嘴想提一個城市——廈門。
但大家想的不一樣,廈門不僅讓開發商賠本賺吆喝,還堅持保持了良好的交付品質。
而這關鍵,在於相關部門管控和營商環境。
比如陽光城、建發、禹洲、海投這些閩系開發商,一直以來交付的產品品質都不差。
作為供地量較少的城市,外地開發商好不容易拿了一塊廈門地塊,就會考慮到兩點:
廈門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
市場的平均水平就像一桿秤,你至少得超越平均水平或者是和平均水平齊平。做得不好就會砸自家招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外來開發商不敢在廈門瞎糊弄。
還有一點便是,相關部門對產品質量的管控。
質量差的一律不通過驗收,然後要求開發商整改。對於產品質量不好的開發商,以後限制拿地。
這樣的制約措施,才保持了廈門產品的水平在線。
這些,都是惠州可以參考學習的方向。
如今,惠州正處於乘坐大灣區規劃的東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開發商更應該珍惜惠州的每一塊土地。
莫要因一時利益,而透支了惠州購房者的信任。
祝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