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經典讀後感:誠意正心,日新其德;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2021-01-18 天天語文

人生在世,學的是誠,修的是德。我們學習,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禮記·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誠意正心」則一直被我們所推崇。從古至今,有許多關於「誠意正心」的故事被人們熟知: 商鞅的城門立木、季布的一諾千金……

家齊, 國治,天下平的前提是修身,是正心。唯有心正,方可談治國、平天下。若是一個人的心不正,意不誠,會有人信任他嗎? 那麼又何談遠大的志向呢? 若此,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的灰暗!「誠意正心」方可修身,修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常說,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人的進步其實就是在一點一點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中積累出來的。而「日新其德」體現的則是一種自省的力量。自省的前提是要發現錯誤,所以一個人不能滿身銳氣,要不驕,不躁。要能靜的下心來,客觀而仔細地看待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並能理性的對待它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點,而我們在發現這些缺點後,要能夠儘快找到改正它們的方法。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就是在不斷地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過程中進步的。一天一天地改正自己的缺點,一點一點地進步,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日新其德」體現的是一種進取精神, 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提升,思想上的革故鼎新。「誠意正心」與「日新其德」所表現的是對修養方面的要求,更是對我們青少年修養的要求!「誠意正心」是教我們要學會反省自已,學會在改錯中進步。我們更要學會理智地面對自己的缺點,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水滴可以穿石,跬步可以成千裡,一日復一日地持之以恆,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意誠,心正,方談修養。

申明: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原創不易,請尊重原創,謝謝。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修之於國④,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⑤,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譯文: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
  • 格物真正的要義是什麼?|印光大師教言選講(續載四)
    如此而言.非讀盡世出世間一切書.遊遍各國者.便無誠意正心之希望矣。須知格除私慾.以致良知.而誠意正心.雖一字不識之人.亦做得到。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以求至於其極.雖聖人也做不到。汝不知朱子認錯了物與格.故闢佛.破因果輪迴。又剽竊禪宗參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貫通焉。汝若以彼所說之格物為是.汝一生也格不到窮盡處.說什麼豁然貫通。此一上絡索.關係甚大.故為汝說.亦令汝父看。
  • 「誠意」與「正心」:《大學》解讀之七
    按照《大學》的邏輯,「格物致知」的下兩步是「誠意」、「正心」。在拙作《格物:致良知的手段》一文中我們說了,「格物」的最終目的是「致良知」。那」誠意」是什麼意思呢?《大學》中解釋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大學》四五句詳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誠意正心,由內而外散發出人格魅力
    《大學》解讀之五 誠意正心上一篇文章,我們對《大學》八目中的前兩目「格物致知」進行了解讀。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誠意正心」。《大學》第七章,曾子解釋誠意為「不自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王陽明認為「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心的本質是至善無惡的,但因為意念發動,就容易產生各種欲望,所有要通過格物去為善去惡,從而達到誠意的境界,格物是誠意的功夫。《中庸》講: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天道規律,做到真正的誠意,就是把握了天道運行,自然無往不利。
  • 「格物」是什麼意思?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在對待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上,孔子與他的門徒用一句話說明了問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你如今再怎麼翻譯,也只能是粗略體會,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諸子百家典籍中找。在《禮記》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認知的重要方式,可後來人卻格來格去,總想搞出新的意境來。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2017楊奉道意筆花鳥畫新作展
    陶醉中國」吳冠中藝術館第二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被評為優秀獎;2015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5年作品獲美德山東山東省網絡書畫展繪畫類三等獎;2015年作品入選「紀念潘絜茲誕辰一百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6年5月在泰安舉辦花鳥畫個展,2016年12月美德山東獲三等獎。
  • 「問鼎格物」品牌日·即將開幕!
    (原標題:「問鼎格物」品牌日·即將開幕!) 2020年9月9日,由中國問鼎汝瓷、中國問鼎鈞瓷、中國問鼎哥窯、中國問鼎官窯、鼎峰柴窯、鶴鼎堂銀壺共同舉辦的【問鼎品牌日】盛宴活動將在中國·景德鎮舉行,為便於全國鼎粉共襄盛舉,品牌日活動將以全程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
  • 相對於斤兩,生命的成色更重要 || 《大學》之道:格物
    並且一個人心理越健康,其在生活之中多獲得的快樂越長久,越沒副作用。因為心靈有力量,所以一切都打不敗他,反而讓他更有智慧,更能夠歷事練心,更加能夠對眾生有慈悲心。每時每刻每處都要能夠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能夠感受到那種由內心自然生發出來的、不假外求的快樂。不要以為學習如家或者學禪就一定很古板、嚴肅,很痛苦,事實上它是「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是最大的快樂,是快樂的源泉。很多人看到《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也要以修身為本治理天下。
  •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詩詞楹聯學會繼續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北關小學創建中國楹聯教育基地啟動儀式採風活(總第38期)
    撰聯:陳寶玉(2副)1、精緻新為結碩果;珠心妙算啟靈根。2、種德北小,精緻新為結碩果;開智少年,珠心妙算啟靈根。9、正心軒謀事持誠意;踐行秉正心。撰聯:張冠軍(11副)1、何以園丁比慈母;只因桃李沐春暉。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希望在中國建立3千個祖父孫中山的銅像!
    其母嚴藹娟曾斷斷續續與孫科共同生活四年,但懷上孫穗芳後,兩人分開了。小時候,母親和繼父把她當作搖錢樹,不停向孫科要生活費。第一次見到親生父親,孫穗芳已經三十歲。 1966年,她在中國臺灣第一次見到父親。自那次見面後,孫穗芳每年都回臺灣探望父親,直至父親1973年逝世。
  • 觀心、修心、正心:再看《心文化與儒釋道》
    「心」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範疇之一,心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心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與根本特質。集心學大成的王陽明,用自己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實踐證明了「心學」的應用價值。《易經》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