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五句詳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21-02-08 與化學老師談心

大家好,上一句我們講到要明了事物的本末終始,知道做事的主次先後,那麼就能慢慢接近於掌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了。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後兩句。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要想治理好國,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讓家庭團結和睦;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要想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心思,先要讓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有了一定的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人生進修的八個階段,被稱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就是從用心去探尋萬事萬物中存在的本質規律,從中獲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者方法。


在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陽明格竹」。王陽明(明代聖人,「兩個半完人」之一)一心想讀書做聖賢,年輕時候到處拜訪名師,希望獲得成聖賢的方法。後來,他從朱熹那裡得知,要誠心誠意格物才行。於是,他對著自家的竹子靜坐,夜以繼日的盯著竹子看,想獲得其中的道理。一開始,還有個好朋友陪他一起「格竹」。三天後,他的朋友堅持不下去了,就先撤了,留下王陽明一個人繼續堅持。他格了七天七夜,最終精力衰竭,暈過去了,幾天後才醒過來。可是,他還是沒格到竹子中的道理。


其實,這就是年輕時候的他有點望文生義、不懂變通了。我們獲取知識,絕不是僅僅通過五官去感受,更要用心去體會。不能只局限於事物的表面現象,更應當學會洞察藏在表象後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獲取其中的道理,我想就是格物致知吧!


誠意就是讓自己意念真誠,也就是誠心誠意的去做眼前的事。比如我們要想學好國學,首先就要有誠意,要真正有把國學學好的想法和毅力。如果只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自己不用心去鑽研,那是不可能學得好的。我在此所做的這些事,只能讓大家先了解一下國學的妙處,引起大家對國學的興趣。至於要學好國學的話,必須是你自己誠心誠意去研讀才行,而且要反覆的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思考其中的道理,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切莫默守陳規、人云亦云,要有符合自己的理解。經典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不同領域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中獲取的道理也不盡相同,所以千萬不要完全聽信別人的說法。同樣,我的理解肯定也不是符合每個人,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性,大家選擇性的去吸收就好。


正心,意思就是端正心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要有「正能量」。我們意念真誠了,但還得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能起歪心思。否則,你學一些歪門邪道,掌握一些小伎倆,可能一時能夠佔點小便宜。但日子長了,一定會害人害己,玩火自焚,自食其果。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倡導的是「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社會。我們不管從事哪種行業,必須要想辦法營造「雙贏」的局面,才可能長久不衰。若一味的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死活,那麼終有一日會自取滅亡。


端正心思,誠心誠意的去研究萬事萬物,從中獲取積極向上的認知,才能能夠修養自己的品性。「修身」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修養身心」,既要鍛鍊身體,又要修養德行,也就是「內外兼修」。先讓自己養成一個好習慣,打造出好的脾氣和性格。我從小就是習慣不太好,愛睡懶覺,二十歲後還不吃早餐。一個人連起早都犯愁、連按時飲食都做不到,那還能做成什麼大事。連起早的勇氣都沒有,還有什麼膽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所以,我一直以來膽子很小,還有一顆玻璃心,不是沒有原因的。


修養好身心,自己以身作則,才可能帶動全家積極向上,才能管理好家庭,才能讓家族團結一致、和睦相處,才能實現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應該是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最起碼的追求。我們如果對自己不負責,放任自己不思進取、隨波逐流,甚至自暴自棄、墮落沉淪。那麼,身不得修,談何齊家。只會是整個家庭的負擔,甚至讓家人擔心,讓世人笑話。


一個人能夠先修身,後齊家,整個家族都能夠做到團結和睦。若還有餘力,則可以考慮為社會和國家做點貢獻了。每個人都夠做到這樣,每個家庭都能和諧相處,每個人都在思考怎麼為國家做貢獻了,天下豈有不太平之理。


我們總有些人,經常抱怨世道不公,只看到當今社會黑暗的一面。卻不知道自己除了在抱怨和吐槽,似乎也沒為社會和國家做過多少貢獻。社會不只是一部分人的社會,國家也不只是中央元首的國家,我們每個人都是各種「大家」的主人。若真心愛家愛國,真心想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加和諧一點,就不要再有太多抱怨。與其把心思花在無謂的抱怨上,不如從自己做起,先修身齊家,若有餘力,再思治國平天下!


把自己的正能量激發出來,先感染身邊的人,再一個個傳遞下去,如此便是「至善」,便是「大愛」!十個人圍著一張圓桌而坐,依次向同一個方向對著旁邊的人微笑,微笑最終一定會傳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如此良性循環,世間便四處有微笑,四處有陽光,四處充滿著愛,四處洋溢著歡笑!


這一講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誠意」與「正心」:《大學》解讀之七
    按照《大學》的邏輯,「格物致知」的下兩步是「誠意」、「正心」。在拙作《格物:致良知的手段》一文中我們說了,「格物」的最終目的是「致良知」。那」誠意」是什麼意思呢?《大學》中解釋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猶事也。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注釋:1、抱:抱住、固定、牢固。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3、長:尊崇。
  • 通過「格物致知」看透人性,開啟成功人生的起點
    《大學》解讀之四-格物致知書接上回。 『三綱"我們已經解讀完畢。今天開始,與大家共同探討同為《大學》核心的」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幾篇文章我已經講過,《大學》共十一章節,第一章為「經」,後十章是對「經」進行解讀的「傳」。今天要講的「格物致知」,在《大學》原文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傳「來解釋。曾子在對三綱解釋完後,直接跳到了誠意正心。現文本中第六章從「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一直到「此謂知之至也。」都是朱熹按照自己的理解後期增補的。按照朱熹的解釋,格物致知就是「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的哪個「家」?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的哪個「家」?許多人都理解錯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句常常被人引用的古話,但是,有些引用者並不一定能確解其中的含義,尤其是其中的「家」「國」與「天下」,其內涵就與現代意義上的「家國天下」有所不同。今天,老黃就為會簡單科普一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源於《禮記·大學》。
  • 一個「敬」字涵養修身工夫
    □ 本報記者 於國鵬在省圖書館國學分館舉辦的山東省尼山書院朱子學公開課上,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在解讀朱熹的「格物致知」與涵養工夫時,從《大學》的「三綱」「八目」入手,深入闡釋了朱子思想中格物和修身的關係。樂愛國說,朱子的思想以格物致知論為特色,且對後世影響最大。
  • 誠意正心,由內而外散發出人格魅力
    《大學》解讀之五 誠意正心上一篇文章,我們對《大學》八目中的前兩目「格物致知」進行了解讀。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誠意正心」。《大學》第七章,曾子解釋誠意為「不自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絕不會欺騙自己將臭說成香,這也是誠意的根本要求。要做到誠意,不但在人前要時刻真誠不欺,更重要的是「慎獨」,也就是自己獨處時也要誠意。慎獨有兩層含義,一是獨處時的行為要端正,不做惡事。更深層的是獨處時的內心也不能胡思亂想,不能起色思欲。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是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是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認為,古代君子重視修身齊家,自己修養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強,然後家道振興;與人相處能使他人愉悅、神靈欽慕,然後有眾人前來聚集的景象。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2017楊奉道意筆花鳥畫新作展
    豐而為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文◆李天軍楊奉道是我眾學生中的一位佼佼者,高考前他曾是我的學生,大學考入泰山學院,我有幸四年中又教過他。楊奉道出生於古中都汶上縣,自幼喜愛繪畫,甚至痴迷,父母務農為業,他是幾經挫折考上大學,進入泰山學院美術學院學習後,可謂是如魚得水。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論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中國傳統經典讀後感:誠意正心,日新其德;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誠意正心」則一直被我們所推崇。從古至今,有許多關於「誠意正心」的故事被人們熟知: 商鞅的城門立木、季布的一諾千金……家齊, 國治,天下平的前提是修身,是正心。唯有心正,方可談治國、平天下。若是一個人的心不正,意不誠,會有人信任他嗎? 那麼又何談遠大的志向呢? 若此,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的灰暗!
  • 陳穎志:《大學》串講
    韓愈《原道》引用了《大學》裡重要的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韓愈接著說:「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 向梅:文化復興有路可尋 | 大學正心會輯要(三)
    五天的儒門曾子家學正心營在最後一個師生禮中圓滿結營。於自己的人生修身、齊家生活、立業工作而言,更快更好的可以找出問題,及時調整。更好命的是,下午一下子就接住了曾先生所講的家學心法,喜樂的心情真是無法言表,可能只有在一起的同修才能感受我此刻的心情……第三堂課講了曾子著《大學》經典的總綱,有世界觀,思慮觀,踐行觀,人生觀。
  • 老師說:「我認為的大學是……」
    >淺談大學模樣 關於大學 老師說: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10句哲理老話兒,靜心,修身,養性
    ——義門陳《家範十二則》 譯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從而樹立自己的風格,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學以致用,所以要謹慎學習,不要志在溫飽而沒有長遠的打算,不要崇尚浮華而不務實用,不要恃才傲物,不要枉道事人。
  • 格物致知把自己累暈,我也是醉了,聖人王陽明也有這麼搞笑的糗事
    一、「格物致知」的起源在聽王陽明故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格物致知」,然後再看王陽明是如何理解「格物致知」的。「格物致知」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文中提到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話,好多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成自己的志向,但是《禮記大學》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而沒有作出具體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