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一句我們講到要明了事物的本末終始,知道做事的主次先後,那麼就能慢慢接近於掌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了。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後兩句。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要想治理好國,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讓家庭團結和睦;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要想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心思,先要讓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有了一定的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人生進修的八個階段,被稱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就是從用心去探尋萬事萬物中存在的本質規律,從中獲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者方法。
在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陽明格竹」。王陽明(明代聖人,「兩個半完人」之一)一心想讀書做聖賢,年輕時候到處拜訪名師,希望獲得成聖賢的方法。後來,他從朱熹那裡得知,要誠心誠意格物才行。於是,他對著自家的竹子靜坐,夜以繼日的盯著竹子看,想獲得其中的道理。一開始,還有個好朋友陪他一起「格竹」。三天後,他的朋友堅持不下去了,就先撤了,留下王陽明一個人繼續堅持。他格了七天七夜,最終精力衰竭,暈過去了,幾天後才醒過來。可是,他還是沒格到竹子中的道理。
其實,這就是年輕時候的他有點望文生義、不懂變通了。我們獲取知識,絕不是僅僅通過五官去感受,更要用心去體會。不能只局限於事物的表面現象,更應當學會洞察藏在表象後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獲取其中的道理,我想就是格物致知吧!
誠意就是讓自己意念真誠,也就是誠心誠意的去做眼前的事。比如我們要想學好國學,首先就要有誠意,要真正有把國學學好的想法和毅力。如果只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自己不用心去鑽研,那是不可能學得好的。我在此所做的這些事,只能讓大家先了解一下國學的妙處,引起大家對國學的興趣。至於要學好國學的話,必須是你自己誠心誠意去研讀才行,而且要反覆的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思考其中的道理,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切莫默守陳規、人云亦云,要有符合自己的理解。經典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不同領域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中獲取的道理也不盡相同,所以千萬不要完全聽信別人的說法。同樣,我的理解肯定也不是符合每個人,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性,大家選擇性的去吸收就好。
正心,意思就是端正心思,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要有「正能量」。我們意念真誠了,但還得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不能起歪心思。否則,你學一些歪門邪道,掌握一些小伎倆,可能一時能夠佔點小便宜。但日子長了,一定會害人害己,玩火自焚,自食其果。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倡導的是「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社會。我們不管從事哪種行業,必須要想辦法營造「雙贏」的局面,才可能長久不衰。若一味的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死活,那麼終有一日會自取滅亡。
端正心思,誠心誠意的去研究萬事萬物,從中獲取積極向上的認知,才能能夠修養自己的品性。「修身」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修養身心」,既要鍛鍊身體,又要修養德行,也就是「內外兼修」。先讓自己養成一個好習慣,打造出好的脾氣和性格。我從小就是習慣不太好,愛睡懶覺,二十歲後還不吃早餐。一個人連起早都犯愁、連按時飲食都做不到,那還能做成什麼大事。連起早的勇氣都沒有,還有什麼膽量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所以,我一直以來膽子很小,還有一顆玻璃心,不是沒有原因的。
修養好身心,自己以身作則,才可能帶動全家積極向上,才能管理好家庭,才能讓家族團結一致、和睦相處,才能實現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應該是我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高級動物最起碼的追求。我們如果對自己不負責,放任自己不思進取、隨波逐流,甚至自暴自棄、墮落沉淪。那麼,身不得修,談何齊家。只會是整個家庭的負擔,甚至讓家人擔心,讓世人笑話。
一個人能夠先修身,後齊家,整個家族都能夠做到團結和睦。若還有餘力,則可以考慮為社會和國家做點貢獻了。每個人都夠做到這樣,每個家庭都能和諧相處,每個人都在思考怎麼為國家做貢獻了,天下豈有不太平之理。
我們總有些人,經常抱怨世道不公,只看到當今社會黑暗的一面。卻不知道自己除了在抱怨和吐槽,似乎也沒為社會和國家做過多少貢獻。社會不只是一部分人的社會,國家也不只是中央元首的國家,我們每個人都是各種「大家」的主人。若真心愛家愛國,真心想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加和諧一點,就不要再有太多抱怨。與其把心思花在無謂的抱怨上,不如從自己做起,先修身齊家,若有餘力,再思治國平天下!
把自己的正能量激發出來,先感染身邊的人,再一個個傳遞下去,如此便是「至善」,便是「大愛」!十個人圍著一張圓桌而坐,依次向同一個方向對著旁邊的人微笑,微笑最終一定會傳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如此良性循環,世間便四處有微笑,四處有陽光,四處充滿著愛,四處洋溢著歡笑!
這一講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