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高峰論壇暨第十六屆新解放教育講壇在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舉行。圍繞如何加快構建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原副會長馬樹超等專家各抒己見。
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原副會長馬樹超做主旨發言。
【現代職教:更是一種育人】
本世紀初期,國內從中僑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一大批高等職業院校加速興起,到今天的22所新型的本科職業大學的興起,實際上都和產業發展推動緊密相關,所以今天的本科職業教育發展必須考慮定位。
馬樹超認為,職業院校的定位,是在堅持立德樹人的要求下,特別強調健全職業學校的科學評價,其中包括一些重點評價: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等。
眾所周知,倡導「實業救國」的南通籍企業家張謇在辦實業時強調辦職教。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馬樹超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為教育,也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和藍翔技校不同,後者是培訓學校,重點讓學生們掌握一種技能;而職業教育通過三年制甚至是七年制,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做主旨發言。
【面對變局:職教要有最敏感的觸角】
楊玉良認為,技術的變更,導致很多職業重組,而職教對職業的變化,要有最敏感的觸角。
事實上,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於應用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無論是從規模、數量,還是從質量要求上都提高了,「這也是為何要打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的原因。」楊玉良認為,時代改變之後,職業教育比其他任何的正規大學都能敏感地感受到職業的變化以及產業的變化。「這不僅對我們老師的要求有了提高,對於整個行業和全社會人才的培養體系都有了新要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校長沈兵虎說,對於職業教育來說,如果對職業、行業變化不敏感,那麼,培養出來的學生就無法應對市場需要。
「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除了體力加上一定的技能,更顯著的要求是智力,只有智力上去了才能適應現在的5G,包括人工智慧、AI等。」揚州市職業大學黨委書記周勝說,高等職業教育創新是無止境的過程,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會導致未來建成一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命運共同體,而這個命運共同體就是高等職業院校、企業、政府之間的共創、共享、共同發展。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校長陳曉斌發言。
職業教育,其實更像是一座「立交橋」。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校長陳曉斌表示,它既通往高等教育,又銜接中等職業院校,還和產業有緊密聯繫。楊玉良建議,職業院校可以和大學、企業共同成立一個工業技術、產業技術研發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對社會的貢獻也會更大。
【服務社會:兼顧內外部效能】
職教的發展,既要講究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內部效能,又要立足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外部效能。因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是職業教育的要求和辦學方向。
目前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的歷史轉折點。「所謂歷史轉折點,主要是四個方面。」馬樹超表示,一是類型教育要開闢新的路徑,要建設新的賽道;二是產教融合要開拓新的通道;三是育訓結合要構建新的模式;四是縱橫貫通要構建新體系。提質培優的重點策略,實際上就是要建設共建共享機制,做一系列探索。「我們的人才鏈、產業鏈、就業、創新這四個方面一定要有機銜接。」上海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陳敏表示。
提高效能,更需要提高雙師隊伍的效能。在職業教育中,教師隊伍不僅是教與學提質增效的第一資源,同樣也是職業教育增強外部效能的第一資源。馬樹超建議,要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提高企業兼職教師引進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