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考研熱不斷升溫,這一現象背後是人們對於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注。與此同時,上海的高級技術人員收入已經超過18萬元,技術人員的平均工資達到12萬元。顯然,在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有著一層很難逾越的門檻。而最終作為指揮棒的,仍然是城市與地區之間的產業落差和經濟落差。怎樣看待學術與學歷,技能與才能,每個人的認知角度都不同。那麼,考研熱的現象,和職業技能教育的現狀,是否是一種矛盾的狀態呢?
觀點一
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 都別落下
劉薇
前段時間有兩則新聞故事,很相似,也都挺有意思——兩個女學生,一個是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去杭州入行家政;另一個北大畢業,做了房產中介。
於是有人發出感嘆,說讀書沒用。可故事的另一半是這樣的:碩士保姆會兩門外語,也在國外工作過,富裕家庭都搶著要,即便她不做飯不幹家務,只負責帶帶孩子,也能月薪2萬元;那位房產中介也毫不遜色,北大學歷的名氣、北大修煉出來的氣質和超強學力,幫她在短短數年間創造出不一般的銷售業績,網友測算她若從賣出的房子中抽傭,稅前佣金至少已有1300萬元。
學歷重要嗎?重要。否則不會年年考研熱,尤其今年。不要覺得這不公平,因為學歷背後承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知識儲備、精神氣質,還有無處不在的人脈和社會對你能力的認可。
但是,時代發展已經快到「跑步都跟不上」了,能跟上的只有高學力者。注意,高學歷並不等於高學力,很多人讀碩士讀博士,可最後呢?一個尖銳的問題是:現在的學歷教育能否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人才供需矛盾?
一味追求高學歷時,我們往往會忽略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培訓。此為當下供需矛盾之主因。如何提升職業技能教育重視程度?國家改革中高考,力推職業教育,去年起於高校試點,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於專科層次的「天花板」。但這畢竟還在走向完備的路上,所以大多數國民依然視學歷教育重於技能教育。能夠增補技能成功跟跑的,是如上腦子活、高學力的高學歷者,他們兩樣都沒落下。
觀點二
實現人生追求不止高學歷一條路
劉沛昊
考研之路充滿不易與艱辛,為何大家還是要迎難而上?事實上,很多熬夜備考的人並非出於對知識的渴望,而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壓力。
現實中,不少企事業單位招人,學歷都是第一考量因素,同時和工作待遇相掛鈎,當第一學歷在崗位競爭中缺乏優勢,只能通過提升學歷增加自身籌碼。通過學歷教育為自己賦能,這樣的初衷和觀念沒有錯,畢竟頂著高學歷的光環確實意味著更多的選擇,也更有利於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但與此同時,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年輕人更要深刻認識到,走向人生巔峰並非只有「高學歷」一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與其隨波逐流一頭扎進考研大軍中,不如選擇更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或許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年輕人還需打破傳統教條,具備敢闖敢拼的精神,拋開對高學歷的執著,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不懈奮鬥,又何嘗不是實現人生追求的一個選擇呢?
觀點三
職業技術人才更需提升數量
吳戈
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資為12.79萬元,高出全市平均工資1.29萬元,而且,從2007屆起,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就超過了本科。但據報導,2019年,我國高級技工人才缺口高達2200萬。
對一個國家的建設來說,既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也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在有的傳統製造業強國,專科、職業學院數量的總和甚至佔到了高等學校總數的一半以上。
要彌補當下我國面臨的職業技能人才短缺的情況,首先就要提高當前職業技術人才的社會保障和職業認同感。近日在廣州市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這屆大賽規格高、項目全、規模大、水平高,讓全國各地的技術人才匯聚一堂,同臺競技,也能讓社會看到他們精湛的技藝。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出來了很多優惠政策:暢通的職稱評定途徑、優惠的落戶政策、充足的補貼等等,而這些無疑向社會傳遞出一個信號——職業技能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重視。相信這份職業認同感,會讓更多的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