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賞這種發現社會問題以後全社會各個層面聯動起來設法解決問題的思路。
財經天下周刊(ID:cjtxzk)
文|沐蘭
編輯|梁夜
老司機,在中國的網絡語境裡是一個戲謔的稱謂,暗指充滿經驗的老手。近來日本的老司機頻繁製造大新聞,還都是慘劇。最讓人傷心的一場事故發生在東京熱鬧的池袋地區,一位老司機撞死了一位騎自行車帶著女兒的年輕媽媽。這位老司機多大年紀了?87歲!
放到中國恐怕難以想像,但在日本並不罕見。日本家用汽車普及得早,平均壽命又長,65歲以上的司機比比皆是。日本交通管理部門自然也高度關注「高齡駕駛員」問題,對老司機們的身體狀況等會進行檢查,75歲以上還要增加「認知機能檢查」,通過檢查才能繼續持有駕駛證。在池袋肇事的這位87歲的駕駛員,去年剛通過了駕駛執照的考核。而神奈川縣一位高齡司機3月份通過了駕駛執照的審核,6月份就導致了4人死傷的交通事故,他的年齡更是高達90歲!
為什麼不能下一道命令,嚴禁老年人開車呢?恐怕沒那麼簡單。我之前去北海道,同一天的路程看到兩起交通事故。當地朋友很唏噓,說肯定是老年人開的車。她已經習慣了經常看到這種情況,幸好北海道人煙稀少,事故不至於傷及無辜。我隨口問,為什麼不取消老年人的駕駛執照?朋友說,北海道地廣人稀,沒辦法鋪開公共運輸。年輕人都去大都市了,住在村裡的老人家要買東西、看病,只能自己開車出來。直到這次慘劇的發生,我才意識到, 「高齡駕駛」在東京這樣繁華的都市也存在。
為什麼87歲還開車?他的兒女是在國外還是日本其他地區?而再孝順的兒女恐怕也不能實時響應父母的召喚,況且87歲老人的子女恐怕也是60歲上下了,要指望孫輩恐怕更不容易。如果老人家要去超市採購,難道還能騎自行車嗎?或者拎著購物袋乘坐公共運輸嗎?他們就沒有自由出行的權利了嗎?「老司機」製造的交通事故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但也不能把交通事故的責任全部歸咎於「高齡駕駛」。
從數據來看,2007~2017年間,日本75歲以上駕駛員導致的死亡事故佔所有導致死亡的交通事故的6.2%~12.9%,具體事故數量是406~471,佔比上升了兩倍。但是,2007年和2011年,75歲以上司機導致死亡的交通事故數量基本一致:406和409件,但佔全部導致死亡的交通事故的比例卻分別是6.2%和8.7%。
間接看出來,日本整體的交通狀況已經算比較安全,2018年全日本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是3694人,是日本警視廳自1948年有記錄以來最低記錄。而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逐年下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齡駕駛導致惡性交通事故的問題就凸顯出來。
當然,「高齡駕駛」 在某種程度上和「酒駕」一樣,是一個特徵明顯的群體,因此更容易被單獨列出來討論並加以管理。池袋高齡司機肇事的事故發生後,交警部門自然表示對高齡司機的審核會更嚴格,也在考慮專門為高齡司機設置駕駛速度的限制。國土交通部門也開始探討如何通過計程車、公共汽車來幫助老年人出行。
但更實際的是,日本8家汽車製造廠商召開研討會,放下商業芥蒂,共享如何生產專供老年人安全駕駛的汽車。比如踩油門加速時間過長汽車會立刻自動減速、自動檢測老年司機的駕駛操作水平、防眩暈的新型汽車前燈、為老年人設計的汽車本身嚴格限速等。
我欣賞這種發現社會問題以後全社會各個層面聯動起來設法解決問題的思路。經濟、技術、文化都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裡,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是孤立存在的,也自然不再可能用一道兩道簡單的行政手段去解決。
我個人最期待的是應用這些新型技術的汽車早日面世,並且希望這些技術也能造福到中國的老人。要知道,老齡化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威脅。今天我們可以享受便利的交通,享受方便快捷的送貨上門,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充足的年輕勞動力的條件之上。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後呢?眼前青壯一代人的養老要如何解決?我想了又想,只能寄希望於無人駕駛技術了。也許,未來的我們有了取代汽車的新型交通工具?實際上,我這麼關心日本 「老司機」問題的原因,並不是擔心我自己在日本的交通安全,我更關心的是年過六旬的父母,他們還能開多久的車?以及不能開車之後他們的生活不便又如何解決?
日本之前有一次很有意思的調查,發現日本80歲以上的老人中,72%的人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開車;75歲以上的老人中也有67%有這樣的自信。與之對應的,20~29歲的年輕人中只有49%的人覺得自己能把車開好,還不到一半!30~59歲的青壯年中,只有40%的人覺得自己能好好開車。可見「老司機」對經驗的迷之自信,又或者不願服老的倔強。
但是,池袋這起事故之後,第一周內就有上千名老年人主動去交通部門交還了駕駛執照,從此放棄開車。我同事的媽媽大概62歲,也表示65歲之前就會歸還駕駛執照。 「老司機」們自覺不再開車上路值得敬佩,但我更希望社會能為老人們的出行提供幫助,或者汽車製造水平能保障老司機的出行安全。畢竟,我們都會有老的那一天。
(本文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