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常說,人以元氣為本,要培元固本。那麼,何謂元氣?元氣都有哪些作用?元氣對於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嗎?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生命即是元氣,與邪相對則稱正氣,與陰相對則稱陽氣。元氣與陰邪不兩立,元氣健旺,則陰邪自退。元氣從何處來?一則,源於五臟六腑的平衡;二則,源於心神安和,君火明亮;三則,滋於腎家和脾家,為先後天之本。養生,即是養自身之元氣;治病,即是以自身之元氣來祛除病邪。
在疫情泛濫期間,我以元氣為本,去思考疫病,我認為,治療疫病,當以調養元氣為要。何謂元氣?元氣即生命活力。元氣與生俱來,為人身諸氣之動力。元氣壯則諸氣壯,元氣衰則諸氣衰,元氣動則諸氣動,元氣息則諸氣息。陸遊詩云:「養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病邪襲人,只要元氣不虧,病邪再如何熾盛都不會害命。反之,若元氣已損,則生命活力必然下降。
元氣不足是許多慢性大病的根本病機。預防大病,不能靠保健品和營養品,也不能依賴醫療,更不能憑體檢來求安慰,唯有從養生來預防。所謂養生,即是養元氣。若能元氣健旺,則人的生命力強,生機旺盛,也就不容易患病。若元氣不足,正不勝邪,容易經常生病,甚至罹患大病。中醫強調治病求本,本即是元氣。
人人都想要健康,健康從哪裡來?元氣是生命的根本,元氣健旺才能健康。如何養元氣?
一則,我的一位讀者把我《選擇中醫》一書以及諸篇博文裡的養正之法(也是健康長壽之法、自愈慢性病之法)從實用角度概括為六個方面:一,端正思想(正心);二,早睡早起;三,合理飲食(清淡,主素,不飽,少鹽,忌寒涼、油膩、過辣、燒烤、粘糯,地當季);四,適量運動;五,經常艾灸;六,若干習慣(晨起喝生薑紅糖水,睡前熱水泡腳,常常提肛、深呼吸、踮腳等)。我的理解是,養正氣即是養元氣。以上六個方法完全適合於養元氣的需要。
二則,元氣通於天地。人稟天之氣以養陽,稟地之氣以養陰。若能順應天地四時規律則能養元氣,逆之則失去元氣。由此說,得天地之氣者則生,逆之則病。換層意思來說,天道在無私無欲無求,地道在厚德包容,養天地之道自然健康。
今時什麼都快,快節奏導致壓力,緊張,焦慮,浮躁。從中醫來分析,躁是心神不安;躁則膽火不降而相火上浮;躁能導致諸多上實諸病。之所以躁擾不安,源於下元虧損。下為本,上為標。下元虧損則虛火上浮,上擾於神明,表現為躁動心急。
今時不少人不是長結節、囊腫、增生,就是各種腫瘤;不是抑鬱、焦慮,就是各種慢性疾病,為什麼呢?我認為,從根本來說,是耗的太過了,元氣耗空了,導致正虛而邪戀。今時各種折騰,熬夜,久坐,壓力大,吃垃圾食物,喝高糖飲料……這些都會消耗元氣。正與邪不兩立,正虛則邪客。所以,治本之法是扶正。我建議過慢生活,不妨先要養足元氣。元氣為根本,元氣旺則心神自安。
關於元氣,我有許多思考,我把自己的思考斷斷續續地寫在微博裡。承蒙網友蟈蟈果果的幫助,把我相關的一些論述搜集了出來,合為一個完整的篇章,名為《生命,離不開「元氣」》。我最早把本文發表在新浪微博裡。之後本文在網絡上被大量轉載,其中有的轉載者沒有署上原創者的名字,很是遺憾。
在此,我把本文重新編輯一下,調整為五個部分,分析為:一、有沒有元氣存在?二、元氣的來源;三、元氣是易耗品;四、治病首在保持元氣;五、如何保護元氣?並加上導讀,以與讀者分享。
另外,本文寫作於2014年10月1日,而我一直在創作中醫微博,在這之後,我在新浪微博裡還有不少關於元氣的論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再搜索一下,並作必要的補充。
董洪濤,於2020年6月30日於南寧
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曾寫有一個序言,如下:
何謂元氣?元氣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還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存在。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元氣是生命的根本。元氣源自先天,主宰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若從形而下的角度來看,則元氣根本不存在。同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中醫,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那些瞧不上中醫,甚至污衊中醫的人因為站在形而下的角度,因此,就會把中醫看成迷信。這些人過於執著於物質層面,而忽視了生命的精神屬性。生命不全是物質的,當然,機體首先是物質的,但生命還包括精神魂魄,這是形而上層次的。因此說,生命是形神兼備的,形體是精神魂魄的載體,而精神魂魄又是形體的生命表現。
我們的生命離不開元氣。但不少人不理解元氣,也不知道如何固守元氣,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妄耗元氣的行為。由此,我在微博裡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講解元氣,希望能有助於讀者養好元氣,讓自己更健康。
網友蟈蟈果果把我微博裡與元氣相關的條文找了出來,並做了分類整理,他告知我在整理微博時兼顧了長短句及長短段落的結合,給讀者以文章的感覺。在此對他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文所有學術觀點全由我自己負責並解釋,與整理者無關。
董洪濤,於因斯布魯克,時2014/10/1
正文如下:
一、有沒有元氣存在?
《黃帝內經》開篇即講「上古天真」,何謂天真?古賢認為,所謂天真即老天賦予事物的天然性質或本來面目,上古醫家引申為得以維持人體生命的真氣、元氣。比如,人參秉中和正氣,甘溫大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在中醫理論中,天真是一種正氣,是生命的純粹狀態,我們離不開天真而存活。中醫重視元氣,認為元氣是健康的根本。
一則,中醫重視元氣
有人反問:元氣是氣態物質嗎?化學式是什麼?由哪些原子構成?元素周期表裡有嗎?——科學不是萬能的,信仰、宗教、情感、思維、藝術等都不是科學。有些人盲目相信科學,把生命只看成物質,而不懂氣化,戴著「科學」的有色眼鏡,揮舞著「科學」的大棒,何其愚昧!養生或大病康復一定要重視保養元氣,元氣不損則健康有保障。有人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元氣,元氣是唯心主義的產物。持這種觀點的人只相信看得見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承認陰陽、五行、經絡、氣化等中醫概念的合理性了。比如他們相信腫瘤切掉了,就是真正治好了,而不知道手術傷損元氣,危害極大。
二則,何謂元精?
腎者水髒也。其中所藏,是為元精,元精為人生之本,壽命之據,神氣之根。明代大醫張景嶽說:
「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略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治病總以顧護元精為本。
《內經》指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明亮,故能治理臟腑,平衡五志,其功在煊通;相火溫熱,故能腐熟水谷,溫煦陽氣,其功在維持體溫。相火為人身真火,是人之陽根,故需潛藏於土下腎水之中,以溫暖水髒,為生命之本。相火降於水中,則水中有火,能生元氣,其作用最可體現於後天八卦之坎卦。
二、元氣的來源
元氣源自先天,斂藏於腎精之中,平時會緩緩釋放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壽命。若元氣迅速大量釋放,我們會有痛快舒暢感。比如,吸毒後的飄飄欲仙感;性高潮後的暢快淋漓感;運動超過極限後的充滿活力感,等等,這都是元氣發動並通行周身經脈的反應。以暫時的快感來換取元氣的過度釋放,殊為不智。
關元穴又名丹田,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能培固腎陽,壯益宗筋。臍為先天之根蒂,內通元氣。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內藏相火,主生長、發育、生殖。善養生者,需重視養腎。天地陽氣生長化收藏,以冬為藏,應之於腎,因此冬天最好養腎。推之,每天都有陽氣的升降浮沉,夜半陽氣收藏,以應一年之冬天,亦與腎相應,故晚上養腎最好。以農曆月來看,月晦時陽氣最為收斂,應之於腎,故月晦需養腎。
肚臍又稱神闕,乃神氣往來之門戶。胎兒自肚臍與母體相連,得母體滋養孕育而成人,故肚臍為胎兒先天之根,亦屬保生之所。臍需圓而深,則元氣深藏,先天充足;若或斜或淺,則是元氣外露,先天不足之象;若不凹反凸,是氣勢在外,其守不固,亦屬虛象。臍旁上下左右有動氣,是為衝脈所發,可診治衝脈諸症。
三、元氣是易耗品
保元氣是養生護命的根本,因為元氣是易耗品。在這樣一個浮躁喧囂的社會環境中,我們一定要重視保養自己的元氣。要禁得住財色名利的誘惑,遠離毒品、香菸,清淡飲食(過鹹、過辣、臭豆腐、腐乳等都是暗耗元氣的食物),按時睡眠,勿過思慮,適度,遠離怨恨惱怒煩憂愁,養得一身浩然正氣,則元氣不損。
凡是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調動人體元氣。生病時需扶足正氣以祛除邪氣,因此適當服些湯藥,或者針灸,可以調動元氣,促進康復,這是有益的事情。但平時無病時不建議濫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妄耗元氣,甚至可能形成上癮,影響身體健康。比如:吸菸、喝酒、喝咖啡、吃辣椒等等,都需適可而止,而不可過度過量。
四、治病首在保護元氣
元氣是我們健康與壽命的根本,各種大病及慢性病之所以多見且難治,與元氣不足有必然的關係。
一則,治病首在保命
療效高低是一回事,但若把命折騰丟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治病一定要保護正氣,這是根本原則。如何看待各種療法,我認為可以元氣是否受損作為標準。元氣不損且病情康復的,是最上等;元氣稍損而康復的,是中上;元氣損傷但能好轉的,屬中等;元氣大損但病反加重的,是最下等療法。
有人問:手術切斷皮肉,經脈也就隨之斷掉了嗎?皮肉癒合以後經脈是否還會上呢?——皮肉癒合後經脈是會起來的,但畢竟已經受過傷害,這種傷害會導致持久的身體損傷。試想,一根針尚且能讓經脈氣血產生變動,何況一刀下去呢。下腹部是丹田所在,內藏元氣。在此處切割會傷損元氣,體質下降。
百病皆生於元氣不足或不通,而用針最能調理元氣。人身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因此可用十二經原穴調理五臟六腑的病症。
孕婦生產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人為幹預的。有庸醫為了賺錢就建議孕婦做剖腹產,豈不知剖腹產對孕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其一,麻醉劑讓人刀割不痛,這是阻斷了人體陽氣的宣暢,最是傷損督脈之陽;其二,手術屬於外傷,外傷既傷血又傷氣;其三,腹部開刀傷人元氣,元氣稟父母之精,元氣一虛,諸病叢生。
二則,治雜病,先護脾胃中焦
治療雜病的過程中,先需顧護脾胃中焦,這是後天之本。脾胃不可傷,病是否好治,先看中焦元氣是否虛弱。若外感風寒愈後,一定要調理一下脾胃,使中氣健旺,則生機煥然,方保無虞。養中之法,有四逆湯等諸方,可隨證選用。木鬱乘土,最傷中焦,因此,調中還要重視疏木。
臨床上我發現不少高血壓病人其脈沉軟或沉澀,且經常服降壓西藥。寸口脈動顯示的是全身元氣運動的狀態,脈浮大是元氣充分發動的反應,而脈沉澀是元氣不足,鼓動無力的反應。若元氣不足而見血壓升高,其本應是正虛於下,故不可強力降壓,而需以扶元固本為主。否則,濫服降壓藥,恐怕元氣漸虛,其病漸重。
三則,久久掛水,腎氣易傷
發燒的過程是人體元氣抵抗病邪的過程。在發燒初期最好不要人為地幹預。給元氣一些時間,也給元氣一些支持,自然會邪退而正安。如果持續發燒,或者高燒不退,這時就需要我們積極幹預。幹預的目的是幫助元氣祛除邪氣,而不是幫助邪氣壓制元氣。一正一反,導致不同的健康結果。孩子生病了,是及時掛水,還是用點中藥,家長自己不妨思考一下。
不少人認為西醫治病快,越早掛水越好,其實,就我臨床所見,掛水往往不是病好得快,是把邪氣壓入三陰層次,病情加重了。觀察一下那些濫用抗生素的小朋友,多見面色青暗,胃口不好,精神不振,手足冰冷,且反覆感冒,這是邪入三陰的表現。不少人認為,為什麼選擇掛水,是因為掛水確實有效。有時吃西藥無效,最後還得選擇掛水。豈不知這是以傷損陽氣作為代價的。
再者,掛水在補充液體的同時,亦會根據病情加入了維生素、抗生素、激素之類藥物,這些西藥進入體內,會調動元氣,以對抗病邪。暫時來說,疾病的確可以迅速緩解。但久久掛水,腎氣易傷。
四則,避孕藥傷損足三陰經元氣
臨床我常見久服避孕藥患者,欲懷孕時停服,而後出現月經不調,甚至閉經,百般調治而諸症不減。避孕藥傷損足三陰經元氣,元氣虛則胞宮功能失常,此證需溫補三陰,濡潤胞宮,久久調之,往往可愈。但如再用激素調治,則最終必然出現不孕。與其後悔於將來,何必執著於現在。建議及時選擇中醫,多能治癒。
五則,尿毒症當補腎忌鹽
尿毒症按中醫來說,屬於腎氣衰敗,氣化不利,出現小便排出障礙、浮腫等症狀。此時當補益腎氣、扶陽化氣。因此平時飲食需忌鹽。鹽味鹹,入腎,最洩腎氣。鹽能洩出腎中所藏的元氣,元氣被過度調動,當然會覺有力。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過於食鹽是妄瀉腎精,不利於養生長壽。因此忌鹽對於腎病患者尤其要緊。
六則,腫瘤宜扶正補元氣
腫瘤晚期且已擴散,病人骨瘦如柴,食欲不振,此時醫者切不可心存一絲關於腫瘤的概念,只可看成是虛損,宜扶正益氣、健脾和胃。孜孜汲汲,唯在補虛。可選四逆湯等方加減,徐徐調中,補益元氣,病人面色漸覺紅潤,食慾恢復,體重增加,方為對證。濫用攻伐,恐正氣愈損,預後愈不良。
不少西藥的依賴性很強,一旦開始服用,就不可隨意停藥,否則病情會立即反覆,且伴有傷肝傷腎的毒。所以說,服西藥上賊船,上了就不能下來。慢性病患當謹慎服藥,否則,拆東補西,病不見愈,反受其害,得不償失。分析其原因,西藥屬單一純粹化合物,不存在於自然界,作用霸道,傷害人體元氣。
五、如何保護元氣?
一則,減耗即是補元氣
元氣源自先天腎精,難以補充,能不過洩就是補。減少元氣過度消耗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減少性生活、按時睡眠、心態詳和、遠離怨恨惱怒煩及貪瞋痴、飲食清淡、修身養心、提高道德操守等等。
元氣為壽命之本,健康之根,若元氣虛敗,則根本動搖。凡猝然死亡,或百病由生,或壽命將盡,或久治乏功,歸根到底都是元氣之不足。元氣源自先天腎精,易耗難復,且多損自後天,身心不修、道德淪喪是為損害元氣的首因。元氣若虧,縱良醫國手亦回天乏術,只能調養脾胃,以冀扶起後天之本,略可緩解病情。
二則,神闕為元氣之根
針灸臨床實踐中非常重視肚臍,腹部穴位定位需以肚臍為標準,而且肚臍又名神闕,為衝任二脈所系,元氣歸藏之根。古人云「臍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戶也,故曰神闕」、「是神氣之穴,保生之根。」
善用針者,必先察肚臍,以診元氣之盛衰、五臟之虛實,次則按臍上下以診腎間動氣,進而可知五臟六腑的變化。
我臨床常用灸神闕法來養元氣。每每在病人針灸時,即配合在神闕穴放一個懸灸,通過神闕來培元固本。
三則,灸法最能扶陽固本、祛邪
灸法最能調動腎中元氣以祛除病邪、修復病灶。對於大病重病患者,若適於用灸,建議用瘢痕灸,這樣效果更好。灸後膿水淋漓,這是元氣發動以祛除病邪的反應。若遇正虛或邪甚,則灸瘡持久難愈,即使愈後仍會在結痂處留下紅暈,此亦屬元氣被激發的反應。唯灸瘡發出後需注意忌口,並需按法調養,以提高療效。
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症、地中海貧血等病多屬虛勞,即需用灸,且非重灸不能健其脾腎、補其氣血、祛其病邪。對於此類病症建議用瘢痕灸,以五臟俞、足三裡、元關諸穴為主。此法可調補元氣,對於因五臟匱乏、元氣不足而導致的五勞七傷、諸虛百損等皆有莫大助益。
四則,養心以養元氣
心為本,身為標。養心即可以養元氣。
往聖先賢云:仁者壽,因為仁者天性保全;默者壽,因為默者元氣安定;拙者壽,因為拙者元神穩固。因此,善養生者,既要順應四時,以適寒溫,更需要有仁者之風,怡靜之身,拙樸之心。觀察古今長壽之人,亦多如此。
現代社會,虛浮無根,人易於動,頗難於靜。不知持養,以動為樂。心過動則煩憂惶躁,相火不位;身過動則消耗元氣,正虛邪戀。心能靜則怡然自安,身能靜則元氣堅固。養生,就是養元氣,讓元氣不隨喜樂而妄動,亦不欲過勞而耗之。如此則能無病而長壽。即使有病之人,按此法養生亦有助於速愈。
五則,激發元氣
元氣決定著生命與健康,而元氣是可以激發出來的。人的身體有一套激發元氣的系統,元氣可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出來,這樣既可維持生命,又能祛除病邪。
激發元氣的方法:其一,正常情況下人體元氣緩緩釋放熱能,以保持基礎體溫,在運動、應激狀態下還可以略微提高體溫;其二,邪氣外襲可激發元氣,提高體溫以抗邪;其三,針刺經絡穴位可調動元氣,使身體局部或整體溫度升高,從而達到治病效果。
元氣對於生命和健康非常重要,養好元氣,即是養命。#中醫#(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