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剛避過「滅黨」危機的民眾黨,在高雄市長補選中,再次暴露了其「短板」,對柯文哲的「二零二四大計」敲響了警鐘。 實際上,民眾黨向親民黨借將的吳益政,在高雄市長補選中,僅得票三萬八千九百六十張,得票率更是僅為百分之四點零六。不但是未能領取選舉補助金,而且連二百萬元的選舉保證金也被沒收,據說將會是由民眾黨和親民黨各負擔一半。民眾黨固然是應該「認賠」,但親民黨卻是「無端受累」,本來可以不趁熱鬧,但還是在明知將會選不上的情況下,甘願被民眾黨「拖下水」,繼今年一月「立委」選舉全軍覆沒之後,再次自暴其短。而且,親民黨已經沒有選舉補助金的收入來源,對這一百萬元的選舉保證金的「損失」如何衝帳?可能最終還是由吳益政本人摸摸鼻子認慫地自掏私人腰包。 但吳益政的參加高雄市長補選此舉,畢竟是民眾黨在「試水溫」,為該黨參加二零二二年縣市長和縣市議員選舉,以至二零二四年「大選」作準備。但是,儘管蔡壁如已經將其戶籍遷往高雄市,但民眾黨卻仍然無法在本黨內尋覓到理想的戰將參選,只好向已經在高雄市耕耘多年的親民黨借將。即使如此,還是輸得一塌塗地,而且還是「一黨輸選,兩黨承受」,此後不但是民眾黨在南臺灣難以立足,而且連親民黨也將在南臺灣難以為繼,這是典型的「累己害人」。 事實已經證明,民眾黨是柯文哲的「一人政黨」,而且他也未能將自己頭上的「光環」轉變為全黨的實力,更無法將其本人的「流量空軍」落地為「選票陸軍」。長遠來看,臺灣民眾黨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更不容樂觀。因為臺灣地區的政治板塊一直是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主,基於臺灣地區的「立委」選舉制度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區域立委」是單一席次選制,有利於傳統藍綠兩大政黨。這就導致「第三勢力」一直有個宿命,就是到最後都會變成「一人政黨」,逐步衰落,最後歸於泡沫化。民眾黨也將逃不脫這個厄運。 實際上,新黨在一九九五年時還曾擁有二十一席「立委」,是名副其實的第三大黨,但如今新黨成了鬱慕明的新黨,沒有「立委」席次。親民黨曾在「立法院」擁有四十六席「立委」,簡直是氣勢如虹,但在二零二零年的「立委」選舉中卻是全線落敗,一席也得不到。「臺聯」也曾經擁有十三席「立委」,但隨著李登輝的影響力式微,「臺聯」在「立法院」也無席次。近來原本在「立法院」擁有五席「立委」的第三大黨「時代力量」也快速分崩離析,二零二零年「立委」選舉只得三席。
因此,二零二零年代表臺灣民眾党進入「立法院」的「立委」,日後在柯文哲光芒褪去時,也同樣會面臨藍綠選邊站的命運。這種缺乏核心理念只在藍綠間見縫插針,為了選舉而成立政黨的模式,恐怕最終也難逃淪為「一人政黨」的宿命,走向泡沫化。其實,即使是在現時,柯文哲頭上的「光環」就已經開始褪色。實際上,在高雄市長補選投開票當日,柯文哲缺席敗選記者會,就更折射了其個人胸懷的狹隘及風格的陋仄,加重了對民眾黨的傷害。這就引發民進黨「立委」賴品妤的批評,「刻薄寡恩莫甚於此。」 再過兩年零四個月,柯文哲就將卸下臺北市長職務,由於是他已經是第二任,不能再參選爭取連任,而且也來不及參加其他「直轄市長」的選舉,因而將會失去政治舞臺。只剩下一個民眾黨主席。雖然民眾黨在「立法院」中有五席「立委」,可以成立黨團,享有提案權及參與政黨協商等權利,還可發揮政黨制衡的作用,但由於柯文哲不是「立委」,只能是旁觀並在場外指導。幸而民眾黨的五席「立委」都是屬於「不分區立委」,必須絕對聽從黨指揮,不敢背叛忤逆,完全可以控制。否則,如果是「區域立委」,在眼看到民眾黨也將步新黨親民黨的後塵之下,紛紛「帶槍出走」,損害將會很嚴重。幸而,正因為民眾黨的「立委」是不分區立委」,因而民眾黨在第十屆「立法院」的四年屆期內,每年可以領取七千九百四十四萬餘元的選舉補助金,足以應對日常黨務運作經費。但在「區域立委」選舉方面,卻只獲得二十六萬四千四百七十八張選票,得票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九一,候選人全軍盡墨。這凸顯了臺灣民眾黨缺乏有知名度的「大咖」人物,對其未來發展存在很大的隱憂。實際上,這次高雄市長補選,民眾黨無法推出自己的戰將,只能向親民黨借將,就將民眾黨的「人才短板」暴露無遺。 民眾黨缺乏「大咖」人才,只是抱著一個「第三大黨」的虛名,又能如何?當年新黨、親民黨以至臺聯黨,都比現在的民眾黨要「風光」得多,最後還是泡沫化了。尤其是親民黨,與民眾黨的性質類似,都是「一人政黨」,但畢竟親民黨還是猛將如雲,除原臺灣省政府的整個官員編制之外,還有原來屬於國民黨和新黨的知名驍將,而且宋楚瑜本人也曾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或臺北市長的選舉,但都告飲恨。那麼,民眾黨沒有戰將,柯文哲本人的聲望也不如宋楚瑜,其前景也就可想而知。
民眾黨逃不過泡沫化的下場,也可從其將政黨性質從柔性政黨改為剛性政黨中窺見,因為這與新黨、親民黨的規律一樣。實際上,新黨、親民黨開始也是柔性政黨,後來為實行嚴格的黨規管理,才改為剛性政黨,但卻仍然走向泡沫化。民眾黨的從柔性政黨轉變為剛性政黨,除了是如同新黨、親民黨的普遍性原因之外,更是受到剛頒布生效的「政黨法」的規限。民眾黨在去年八月創黨時,為了貪圖方便,決定採取柔性政黨的組織形態,對黨員資格的認定寬鬆處理,上網登記就能入黨且免繳黨費,而且承認雙重黨籍。但既然是柔性政黨,就沒有選舉黨員代表,因而在按照「政黨法」規定,八月二日召開的黨員大會,就必須以全體黨員為基礎計算,補選要有一半以上的黨員出席。若連續四年開不成黨員大會,將面臨政黨遭廢止備案的危機,降格為普通的人民團體,不能以其名義參加各類政治公職選舉。 民眾黨吸取教訓,在首屆黨員大會決定修改黨章,將其組織形態由柔性政黨轉為剛性政黨,今後按照「政黨法」規定定期舉行的黨員大會,是以選舉產生的黨員代表出席的黨員代表大會,這樣就較為容易適應全體黨代表二分之一出席的規定。這才逃過「滅黨」的危機。但卻仍然是缺乏人才,只是依賴柯文哲的個人「光環」存活。如果柯文哲本人有什麼「冬瓜豆腐」,這個黨也就「玩完」。 而且,柯文哲本人的弱點也已充分暴露了出來。本來,討厭國民黨或民進黨的老政客的迂腐作風的選民們,是被柯文哲「直話直說」的性格吸引。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選民們在新鮮感過後,出現「審美疲勞」,就開始討厭柯文哲「天橋的把戲--只說不練」的作風了。而且,當初柯文哲「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批「五大弊案」,包括大巨蛋,但最後還是要續建,等於是自我否定。這種浮躁作風,被新北市的侯友宜,桃園市的鄭文燦,腳踏實地地苦幹的精神比下去。選民們可能會聯想,如果由柯文哲當選並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只能是「空談誤島」。因此,從高雄市長補選,就可推算柯文哲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夢」,可能是「南柯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