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剛,
大家都非常熟悉,
這個名字在演藝圈也算是非常知名了,
憑藉《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影視作品,
王剛塑造了諸如和珅這樣的經典形象。
在「和珅」之後
王剛偶爾會參加一些綜藝,
《天下收藏》就是他主持的一檔節目,
沒想到,
這個節目會讓他捲入一場「砸寶風波」。
王剛首次回應砸寶事件
沒砸錯,官司已勝訴
11月15日,王剛在微博上首次回應錯砸兩億古董傳聞,他發文稱:「近些年,尤其是在開新媒體後,關於當年所謂王剛砸寶事件傳聞,總有因為不明真相導致的失實言論在傳播,不勝其擾。故作此回應,感謝各位。」
視頻中,王剛被問到當年是否真的砸了價值2億的珍品,他表示「當然是假的啊,砸的是贗品,持寶人訴諸法庭,經過一審二審終審判決,他敗訴了」。王剛回憶當時的情況,稱自己其實幾次勸說持寶人不要參加節目,但對方堅持說不退,認定自己手裡拿的是真正的寶物。而且當時他拿了兩個小杯子,自己也只砸了一個,沒有全部砸掉。
至於網上2億的傳聞,王剛也表示就算兩個杯子都是真的,也不值兩個億。他透露持寶人本人當時籤約,砸錯了的賠償金額也只要求了12萬或者15萬,所以網上的兩億傳聞並不真實。
被持寶人起訴砸錯了古董,這件案子最終王剛一分錢都沒有賠償,因為對方敗訴甚至最後連訴訟費都是持寶人支付的。對此王剛表示自己很不忍心,很同情對方,所以後來一直不願意再多說這件事。
視頻>>>
視頻發布後,有網友評論,對不起了,之前因砸寶事件一直留有壞印象。
「護寶錘」還是「砸寶錘」?
8年前的那場「砸寶風波」
回顧「2億砸寶」的起因,2012年王剛主持了一檔鑑寶節目《天下收藏》,該節目的規定是如果專家鑑定為贗品,主持人王剛就會持寶錘當場砸爛,正是因為這一節目設定,該節目深受觀眾的追捧。
作為《天下收藏》的總策劃,紫金錘「護寶」環節是王剛頗為自得的創意,並凸顯了欄目的宗旨,同時也是收藏的原則———去偽存真。
不過,節目播出期間,曾傳出王剛和專家們判斷失誤,敲碎價值2億的真品,被告上法庭的事情,節目現在已經停播。
視頻>>>
2012年5月,首都博物館和《天下收藏》欄目組聯合舉辦《"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由首博提供40餘件(套)瓷器真品,將節目中部分砸碎的瓷器予以修復,提供30餘件進行展出。
有專家看完展覽後,認為所謂的「贗品」百分之百都是真品,有10件以上是國家二級以上珍貴文物。一時間關於「天下收藏」欄目和王剛「砸錯文物」的新聞鋪天蓋地。
2012年8月21日,北京市新聞辦官方微博「北京發布」發布消息稱,經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專家鑑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
2015年3月20日,北京市三中院就對此案做出終審判決,維持一審原判,原告付常勇終審敗訴,王剛是最後勝利的一方。
民間贗品泛濫
《天下收藏》鑑寶95%是假貨
2012年,王剛曾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砸寶事件。
關於這場是否「砸了真品」的質疑中,王剛聽到了很多極端的話語,「比如說『中華文物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場爭議也因為輿論的發酵,幾乎佔據了國內數百家主流媒體的顯著位置,「哎喲,我這才開始認真思考對待這個事情。」王剛告訴記者,因為凡是真正想收藏,有一定收藏實踐的人恰恰跟這些出來質疑的人的觀點是相反的,「他們說90%都是真品,但不管是文博系統的人也好,藝術經紀人也好乃至好一點的收藏家,都覺得這是個不值得一駁的問題,因為這裡有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王剛話中的基本事實其實指代的是民間贗品的泛濫。「我自己的收藏經驗不足以佐證的話,或者有人會覺得我在為自己說好話的話,那麼我就舉一個我們欄目的例子。」王剛透露,《天下收藏》前幾年專門走出演播室,到外地做過三場鑑寶活動,「都找的是業內公認的專家來鑑定,去之前,我知道民間收藏假貨贗品多,但沒想到這個活動統計出來的贗品數字比例會多到95%以上。說實話,現在吃虧上當的是十個有九個把假的當真的買了。這是公認的現實。」
王剛強調,《天下收藏》就是一個益智類節目,只是寓教於樂,「如果通過詆毀,把欄目弄沒了,那很多人就彈冠相慶,證明了我們絕大部分藏友的收藏是真的。有這樣的專家把大部分民間收藏都鑑定為真的了,暗中歡騰啊。這不是飲鴆止渴麼?」
「寶貝」該不該砸?
馬未都:真假在公眾收藏領域未必重要
此前,收藏家馬未都和王剛兩人曾同時出現在一次訪談現場,等對王剛的採訪結束並離開現場後,樂嘉問馬未都,你贊成各類收藏節目中的砸寶現象嗎?馬未都糾正說沒有各類收藏節目,只有一個,就是王剛先生做的《天下收藏》。
旁邊有觀眾問馬未都,說中國收藏界藝術界發生了很多事情,就砸寶這件事跟王剛老師有關,作為節目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錘子落地瓷器打碎,你怎麼看?馬未都說,那個環節早就改變了,事情也過去這麼久了,再問這個問題就意義不大了,再說王先生剛走,你這不是明擺著挑事兒嗎?做人要厚道!
馬未都解釋說,節目是電視臺所決定的,不是王先生自個兒決定的,你千萬不要以為是王剛非得去砸這個東西。砸東西做了幾年節目以後,確實有人提出異議,因為外行人裡有些人看到這個東西很漂亮,咣當給砸了,心裡很心疼,但是它作為節目的主旨是去偽存真,必須要做一個有限的表達,這個表達是他節目的一個形態。其實每個節目受到社會質疑或者某個形式受到質疑,是一個很正常的事,只要我們在現有的法規下不違法,什麼都可以允許別人去質疑。
樂嘉問馬未都,關鍵是這個現象您個人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會不會影響到你和王先生的友誼?馬未都說當然不會,我倆經常探討問題,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要是問題的話我們不會坐在一起做節目。
視頻>>>
據了解,馬未都曾在參加南寧參加廣西電視臺「《收藏馬未都》文化傳播力研討會」時接受採訪,雖然不願明確就「王剛砸寶」評議,但委婉地指出,「真與假,在文物鑑定中是很重要的,而在公眾收藏領域卻未必。今天很多收藏愛好者收藏的是古文物的仿製品,這不代表他們不懂收藏,他們可能是經濟能力有限,所以看到喜歡又買不起的文物,乾脆買了仿品收藏。」
馬未都認為,很多事也像收藏一樣,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真假本身。現在民間收藏的很多是仿品,包括從宋代到清代的仿品,因為真品只有很少的件數,更多的人收藏的是仿品,只要收藏者自己知道那是仿品,也就無所謂砸不砸了。「真品往往只有一件,也就只能拍賣給一個人,無法平攤給每個人。」馬未都說。
對公眾收藏持鼓勵、寬容態度的馬未都,稱自己在與收藏者的交流中,也會斟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此來調整自己說話的輕重。「有人說我圓滑,其實不是,我只是對收藏者表示尊重——他們把家裡的寶貝拿出來示眾,還要接受評判,這很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