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耿凌波
截至發稿之前,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票房累計4.67億,創造了導演姚婷婷全新的票房紀錄,而她本人,也即將成為內地影史上較為罕見的單片票房近5億的女導演。然而,與票房不相襯的是,這部影片口碑呈現出兩極化,有觀眾認為,影片中「童話式」的愛情故事讓人憧憬,也有觀眾認為,電影中所展現的「愛情觀」過於極端。
爭議之下,娛Sir對這部電影的導演姚婷婷進行了專訪,請她將從創作者的角度,聊一聊最初的想法。
在愛情裡付出,不等於「失去自己」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講述了原本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林格和邱倩,在高中校園重聚之後,發生的一系列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
電影中,林格為了挽救意外身故的邱倩,不惜以犧牲自己的青春為代價,一次次扭轉時空。而這個項目,最開始打動姚婷婷的,也正是林格的為愛付出。後者由被命運選擇而付出,到明知結果,依然心甘情願犧牲,這份勇氣讓她動容。
在姚婷婷看來,愛情裡選擇付出的那個人不一定「失去自己」,也有可能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在實現人生價值。
Q:本來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一個怎樣的愛情觀?
姚婷婷:想表達的還是兩個人在一段感情裡互相付出、互相擔當、互相犧牲的愛情關係,這也是我們在現實社會中較為缺少的。
Q:為什麼想要拍這樣一種愛情觀?
姚婷婷:我自己開始看到這個故事很感動,因為這種感情它確實在現實中難尋。雖然現在社會越來越複雜,我們進入一個更加快餐式的時代,但我覺得每個人的心裡,還是會嚮往一些比較純粹、比較真摯、「一生只愛一個人」的這種很古典的情感。
Q:與你自身經歷有關嗎?
姚婷婷:之前有人問我林格和邱欠兩個人物更像誰,我自己比較像林格。有一段是他第二次穿越回去,看到邱欠已經有她的生活了,就沒再打擾她。這一點可能和我自己的觀念比較相似,就是特別愛一個人的時候,不是想要佔有他,而是當你看到他過的很好,會覺得這樣就好了。愛一個人肯定是希望對方能幸福,這個觀念跟我還是比較相似的。
Q:你在愛情裡是「付出型」人格?
姚婷婷:是吧,我覺得親情、友情、愛情,在成就一段情感的時候,或者你很愛一個人的時候,那種付出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情不自禁,想要對一個人好,想讓這個人變得幸福。
Q:一味地付出,這樣的感情會不會太重了?
姚婷婷:其實我們一直傳遞的都是一種雙向的、互相的擔當。比如男女主人公「爆水管」的那場戲,邱倩有句臺詞是,「以後所有的一切,咱們都得一起扛」,這裡面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電影當中的視角顛倒,可能付出的就會是邱倩這個角色,但因為我們故事一開始就是從男生視角去切入,所以看上去就好像是男生一直在付出。
但其實,像邱倩第一次發生意外的時候,林格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是心裡有個願望,希望她能活過來,所以第一次手錶改變時空,他是被命運選擇的付出;之後,經歷了布拉格那段美好之後,邱倩又一次經歷意外,這個時候他知道手錶能改變時空,而自己也會付出代價,但他依然啟動了手錶,這時他才是主動地在為邱倩付出。
Q:你理想中的愛情是什麼樣子?
姚婷婷:我覺得最好的愛情就是,你在愛情裡還能自由地做你自己。當然,這在現實生活裡很難遇到,不僅要給對方足夠的空間、信任,還能彼此欣賞,我真的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點,就是不管哪一種形態的愛情,都不能失去自己。
Q:電影裡的林格是不是「失去自己」了?
姚婷婷:我不認為他是「失去自己」,所謂「失去自己」,是你原本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但某一天突然發現,不像自己了。但林格身上,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他就是一個勇於做選擇的人。雖然最開始轉換時空,是他被命運推到那兒了,但之後的每一次,他都是主動去選擇的。
我覺得並不是在愛情中付出就「失去自己」了,付出是我的選擇,是一件讓我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情,可能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Q:他這種愛情觀,在電影中能找到源頭嗎?
姚婷婷:他爸爸也是年輕時失去了愛人,非常重感情,所以才會這麼多年一直留著同樣的髮型,保留著林格媽媽送的糖紙,父子之間也是一個映照。
其實這個片子它不光有愛情,它也在講一個命題,當你遭遇了波折、變故,你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林格做的每一個選擇都無怨無悔,這樣的人生其實已經足夠好了,雖然時間短暫,但他願意去付出。
我其實不是很贊同大家說愛情關係裡付出的一方就是「舔狗」,很多人覺得,你付出是被愛情衝昏頭腦了,但我覺得,一個人勇於選擇愛情、勇於為他人付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種行為。
人生當中,有的人偏事業一點,於是選擇了為事業付出;有的人偏家庭一點,所以他選擇了為婚姻付出。那都是成就自己的方式,人活在世界上,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非常多,沒有任何一個標準能去衡量說,哪一種就是對的或者錯的,好的或是不好的
Q:「舔狗」可能也是大家對「付出會受到傷害」的一種的調侃?
姚婷婷: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樣的故事很美好,因為現實中每個人都擔驚受怕,生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應、生怕被辜負,但如果你不去勇敢付出,可能連開始都沒有,所以這就是林格身上特別吸引我的點,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敢去做的這麼一個選擇。
「我拍電影就是想傳遞一種治癒的力量」
事實上,這並不是姚婷婷第一次拍愛情。
早在2014年,由她執導首部長片網劇《匆匆那年》,就曾掀起關於80後青春與愛情的影視作品的創作浪潮,豆瓣評分高達8.1分;到了2016年,她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誰的青春不迷茫》,又成為當年輕體量電影中的黑馬,當中朦朧的愛情也曾引發熱烈討論。
在外界看來,似乎這幾部作品都沒能脫離青春、愛情、成長几個關鍵詞,甚至引發了關於「姚婷婷」會不會一直拍青春片的猜想,但在她自己看來,幾部作品並不同質,討論的主題也正在由懷舊青春、成長故事到奇幻愛情進階,唯一不變的,只有她想要拍溫暖人心的故事的決心。
Q:為什麼你的長片都是在圍繞青春題材?
姚婷婷:《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其實已經不是青春題材了,有青春元素,但更多是愛情題材。其實我更早的時候,拍過一些反映社會現狀的黑色喜劇的短片,只是說長片的作品比短片更讓很多人知道,所以給大家印象就是姚婷婷好像只拍青春片。
但其實青春題材只是我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未來還是會拓寬自己。
Q:青春、愛情題材之後,下一個階段的方向是什麼?
姚婷婷:在這方面,我不是特別會做前期規劃,我還是比較地沉浸創作,不會先去考慮類型,我更多考慮的是,這個故事有沒有讓我表達的衝動。我現在特別欣慰的一件事是,我的作品產出間隔時間都比較遠,但每一部都是自己很願意去拍的,現在也在做自己原創的東西。
Q:什麼題材可以透露嗎?
姚婷婷:肯定會做一點不一樣的,畢竟還比較年輕,不太想這麼早就給自己框定到一個類型裡面。本身我的性格也比較喜歡挑戰自己,就像《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這個項目,也是因為感覺可以嘗試複雜敘事中的情感傳遞,雖然難度確實很大,但創作上還是很過癮的。
Q:那你最想拍一部什麼樣子的電影?
姚婷婷:類似於《尋夢環遊記》所傳達出來的那種治癒的力量,我是非常非常喜歡的,然後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給別人帶來這種安慰,包括一些心靈上的治癒或是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那簡直太棒了,那電影的意義就很大了,它會真正影響到你,我希望自己的電影是這樣的電影。
Q:這個方向是怎麼慢慢形成的?
姚婷婷:其實一直都是這樣的想法,包括那部批判現實的短片《頂缸》,作品風格最黑色了,但還會留一個有希望的結尾,就是那隻鵝從柴草堆裡面走出來。我是比較表達的是,不管現實生活有多少磨難,人總會有至善至美至純的東西在,這可能是我所有作品中,都在一以貫之的一個點。
這可能跟我產生想當導演的想法的那個瞬間有關係,當時全班都要高考,我做了一個MV給同學們放了,大家看完之後特別感動,甚至拉著我的手說「一定要好好學習」,那個瞬間讓我覺得,影像的力量真的是挺大的,那種感覺很特別。
就包括像現在,你真的創作出一部作品,讓別人感受到感動或力量,生活中不會有比這更開心的時刻了,可能也是那個時候,我就有了一個動力,就是我未來拍電影就是要傳遞這樣一種力量。
Q:你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樂觀的人嗎?
姚婷婷:對,我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一個主觀能動性超級強的人。
Q:這樣的性格形成和家庭氛圍有關係嗎?
姚婷婷:這個關係還挺大的,我們家那種樂觀的情緒或者說家庭的氛圍,是從小到大一直存在的。我父母也是生活上非常積極的人,他們在任何一個環境裡都能看到好的一面和善的一面,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還好我父母是這樣的人,所以我才能做成今天的事。
我有時候和他們聊一件事兒,即便可能是我吃虧了,但他們也會幫我分析,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什麼成長,就一直會讓我看到生活裡真善美的部分。現在回想,小時候確實是生活在一個特別美好的環境裡,這個美好,其實就是父母塑造給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