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是人心內在的修養
培根曾言: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堅韌是偉大的氣質。
無論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便失去了靈魂。
一位禪師在走夜路的時候碰到了一位提著燈籠的盲人,
路過的人都說:「這個盲人真奇怪,明明看不見,
卻每天晚上提著燈籠。」
禪師對此感到很奇怪,便去問這位盲人。
盲人告訴他,他什麼也看不見,但他從來沒有被別人碰到過。
因為他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前方的路,也讓別人看到了他,
這樣,別的路人也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他了。
耐心,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修養是根植於骨子裡的高貴,
高貴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凡事多點耐心,多為別人著想,最後收穫的不僅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
有一回,我和家人去超市採買日常用品。在結帳時,收銀臺前已排起了長隊,我們只好站在一旁等候結帳。
儘管周末買東西的人很多,但超市的收銀員卻是忙而不亂,
耐心地在幫每一位顧客結帳,使得隊伍仍在有序地向前移動著。
可輪到一位中年婦人結帳時,隊伍卻停滯了。
因為這位中年婦人不是用的現鈔,而是用一大摞的一角錢硬幣。
由於需要將它們一個一個地推疊成一元的硬幣,結算起來頗費工夫。
起初,人們依舊有序地等待,但漸漸地,隊伍裡開始有了不耐煩的情緒,
並有了抱怨聲。
「沒關係,錢當然要數清楚,您慢慢來,大家會理解的 。」
說話的是收銀的小姑娘,她的話很是貼心,既安撫了婦人,又體現了對其他人的尊重。
過了一會,姑娘又道:「要我幫您嗎?」
中年婦人點點頭。得到了許可,小姑娘便熟練地幫著婦人堆疊著。
後來,在小姑娘的幫助下,這位中年婦人終於將錢幣堆疊好,
並結算了購買的帳單。整個過程中,這位小姑娘的臉上沒有出現過一絲不耐煩的表情。
耐心,是一種修養,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
有耐心的人,懂得在急的時候,依舊保持友好的態度,
對於不能快速達成的願望,至少懂得理解和寬容。
畢淑敏說:「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
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羨慕別人的幸運,厭惡自己的不幸,
總希望好運氣有一天也可以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但世間的美好,
都是等來的,唯有用努力去付出,用耐心去等候,才會有收穫美好的一天。
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的確很不錯,不僅是全球率先復工復產的主要經濟體國家,
而且8月份國內消費數據由負轉正。這意味著,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
消費都已經轉正。國內經濟已經基本上擺脫了新冠疫情帶來的陰霾。
甚至於IMF都發表聲明稱,中國經濟今年有望達到2-3%的增長速度,
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過,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中國經濟開始那麼好,而A股卻沒有走出新一輪牛市,
卻偏偏在3000多點一線徘徊呢?中國股市為什麼無法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呢?
對此,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A股市場新股抽血太嚴重了。
不僅過去每周從二三隻新股,
現在一下子又加大了新股發行節奏,甚至還讓巨無霸股票IPO發行。
最近,有螞蟻金服、金龍魚要登錄A股市場,這無疑會給A股市場帶來抽血的效應。
A股市場中小投資的投機性強烈,很難走出慢牛行情。
很多中小散戶喜歡炒績差股、炒小盤、炒低價股等。
這樣業績不好的股票吸引了不少資金參與炒作。
現在科創板、創業板都實行了註冊制,A股實行註冊制也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由於A股之前實行的是核准制,導致新股的股價呈現虛高狀態,
而藍籌股板塊又被人為炒高。如果實行了註冊制,新股上市之後的股價,
將更加趨於合理價值。這就意味著,目前高高在上的白酒股、券商股、科技股、醫藥股等藍籌股也要估值回歸了。
如果前期漲幅過快的藍籌股不做出大的調整,把空間給跌出來,市場是很難積極做多的。
我國央行堅持不買我國債券,對於降息也很謹慎,
降準釋放的資金大多都為實體經濟服務,流入股市的較少。
沒有太多熱錢刺激,A股自然就很難跑大漲了。
網友說:
大A股不是搞價值投資的地方,是搞投機的地方。
A股有超過10%的幹實業的公司,都算我輸!90%的公司都是上市融資,套現,走人,退市!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長期穩定,股市3200點就是定海神針!
從耐心開始培養最高級的修養
培養耐心的步驟
你肯定會注意到,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有耐心時,生活看起來就是美好的,
不會與焦慮聯繫起來。
但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件事情不耐煩時,體驗肯定迥然不同。
培養耐心的第二步——理解和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會盡善盡美。
關注一下你覺得創造完美生活需要做的一些事情,並且在腦海中思考一遍。
也許你想要更多的錢,也許你覺得那將讓你快樂。
那正是人類長期陷入的最大謊言。
對每個人來講,他究竟要富有到什麼地步,才算有了足夠多的錢呢?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們也只想變得更富有,而且擔心失去他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在這種思維方式之中,絕對沒有平和。
「某件事情發生,我將會幸福」的這種感覺,除了給你帶來不滿足,再不能帶給你其他。
生活的特點是無窮無盡,延綿不絕。問題是,我們每天的體驗使我們偏離了這個視角:
廣告不停地「轟炸」我們,它們全都在承諾,購買了某些產品,我們便能產生成就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