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你是否還會按照音樂榜單來發現新的音樂呢?說到登上音樂榜單的歌曲,你首先想到的又是什麼呢?網絡神曲?打榜文化?近日澎湃新聞聯合《我是唱作人2》節目組進行了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針對當下的音樂市場現狀,對市場上從業者、消費者、經營平臺、媒體人等各個環節進行了採訪,對消失的榜單公信力現象也從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尋。
粉絲將愛豆的專輯銷量、上榜排名視為重要成績似乎並沒有錯,網絡神曲隨著在短視頻平臺刷屏的洗腦效應,迎來了一大批聽眾,也似乎合情合理。但隨著榜單的逐漸流量化,優質原創音樂的流失,造成音樂榜單失去了它原本應有的公信力。在現有的大多數榜單機制下,真正被關注的並不是音樂的風格、影響力、品質等要素,而是完全朝著流量、銷量、關注度、播放量等「商業化」的考量傾斜。在這種選拔標準下,選出的往往是「最火」的音樂,而非「最佳」,這使得本就生存艱難的原創音樂人更受打擊。
如何讓音樂榜單重新回歸音樂本身呢?擔任第一季《我是唱作人》大眾評審的樂評人呆若木一在訪談中表示:「應該是我們按照人的一個喜好去呈現出整個榜單的流行度,而不是說通過金錢的方式,或者集資的方式。」衡量一首歌能不能登上榜單,應該是有多少人聽了這首歌,而不是一個人聽了多少遍這首歌。如果能夠通過銷量、收聽量、媒體指數、網友評價等綜合數據的統計算法,推進音樂榜單的指數化,也許能夠讓音樂榜單重新回歸音樂本身。
那麼,又如何讓這些「最佳」音樂真正被發現呢?採訪視頻中提到:「大家普遍認可 ,相比於音樂平臺,影視OST和短視頻等介質,音樂節目更加容易為原創音樂人提供平臺,撬動行規。」致力於原創的《我是唱作人》,去年曾把一大批優質且風格多樣的原創音樂呈現在大眾面前,這無疑是使音樂市場朝好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之舉。今年,節目第二季「初音不改,新聲未來」,邀請了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鑑八位首發唱作人,帶來風格多樣化的原創音樂作品。同時節目後半段還會加入挑戰賽,一次性邀請八位「新聲」唱作人,向首發及補位的唱作人發起挑戰。唱作人的舞臺上,一切用原創作品說話!
正如節目總製片人車澈所說:「希望通過《我是唱作人》第2季,能夠讓整個市場看到華語原創、中文原創,一些新的東西真的在湧動。」在原創音樂人初心不改的堅持下、業內人士懷著使命感的帶動下,以及像《我是唱作人2》這樣不斷對華語原創音樂生態進行探索的音樂綜藝的引領下,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將榜單還給真正的「最佳」音樂,期待著唱作人的春天,和華語樂壇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來源:網易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