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撒瑪利亞女孩》是金基德在新世紀的一部力作,讓他成功的獲得了第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這是一部以「罪惡與拯救」為主題的電影。應該說,同類題材的影片在西方電影中並不少見,但是在東方電影中卻寥寥無幾。金基德將故事的背景放在當代韓國,並以兩個中學女生為主人公,突出了拯救主題的時代特徵和東方色彩。
影片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婆須蜜多」,典故出自《華嚴經》。傳說婆須蜜多是一位「聖妓」,每個和她睡過覺的男人都會成為虔誠的佛教徒,這個人物多少帶有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子。影片開始,在網吧裡,潔蓉和倚雋以視頻聊天的方式聯繫客人做援助交際,目的是為了籌集去歐洲旅遊的費用。負責聯絡和收費的是倚雋,她對於潔蓉以付出身體為代價籌錢深感愧疚。但潔蓉卻對倚雋說,自己所做的,跟佛經中記載的婆須蜜多的行為是一樣的,能讓客人在肉體的滿足享樂中達到身心的解脫。並且微笑著告訴倚雋,以後要叫她婆須蜜多。潔蓉在與客人的接觸中,不僅局限於肉體的纏綿,更試圖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在她的嘴邊,總是掛著純真和滿足的笑容。而倚雋對潔蓉的做法卻並不認同,不僅勸阻她不要繼續做下去,而且每次在潔蓉與客人接觸之後,都帶她去擦洗身體。在她的心裡,那些客人是齷齪的,她不能忍受美麗被玷汙。對於潔蓉與客人的深入交往,潔蓉更是心存嫉恨和反感。
每次潔蓉與客人在小旅館相會,倚雋都會在附近接應,為防止潔蓉被警察抓住而通風報信。但是有一次卻因為與街頭男子爭吵,而沒有及時通知潔蓉,致使潔蓉不得不從樓上跳下。摔成重傷之後的潔蓉,要在臨死之前見心儀的作曲家一面,但是任憑倚雋如何的懇求,作曲家都無動於衷。最後倚雋以付出身體為代價,換取作曲家到醫院看潔蓉最後一面的條件。但是當他們趕到醫院時,潔蓉已經死去。倚雋無法理解,為什麼潔蓉一直到死,嘴角都掛著往日純真的微笑。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蒼白笑容。近代以來,性解放話語逐漸與自由、平等、革命、拯救,這些充滿理想色彩的詞彙聯繫在了一起。從薩德的《貞潔的厄運》到勞倫斯的《查拉太夫人的情人》,從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到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由科學的正名到神話的誇張,成為了一種解放肉體,拯救心靈的巨大力量。但是,肉體的放縱,帶來的只能是靈魂的麻木和道德的墮落。婆須蜜多隻不過是一個古老的傳說,潔蓉的死,是對這個神話的祛魅。
2
倚雋在潔蓉死後,為了彌補自己對倚雋的愧疚,決定親身體驗潔蓉的每一段經歷。並且將客人的錢一一歸還,希望他們能心生悔悟。如果說潔蓉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拯救,那麼倚雋認為自己所做的就是贖罪。影片的第二部分,名為「撒瑪利亞」,喻指出賣自己的身體為神服務的女人。她們把賣身得來的錢全部上交給寺廟,或者不要錢,但是與她們發生過關係的人必須信仰神,即古代巴比倫寺廟中的「神妓」。倚雋的做法,似乎很快就得到了效果,一個客人說與她在一起是件幸福的事情,另一個客人因為感激而要為她祈禱,還有一個客人因此撥通了與他久未聯繫的孩子的電話。難道,倚雋實現了潔蓉當初的設想?
倚雋的贖罪行為,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被她當偵探的父親發現。內心的巨大痛苦,讓這位父親忘記了自己的信仰和身份。從警告、訓斥到毆打,對那些與倚雋發生關係的男人進行懲罰和報復,結果導致其中兩個人因此而死。倚雋並不知道,她的所作所為與潔蓉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她們天真的認為,自己在幫助和拯救別人,其實是在將自己與他們一起拖向罪惡和死亡的深淵。倚雋在約會最後一個客人之後,將日記本扔在路旁。一直跟蹤她的父親,拾到日記本後似乎明白了女兒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影片進入第三部分「索納塔」,這是倚雋父親開的那輛車的名字。父女兩人一起上山拜祭倚雋故去的母親,面對優美的自然風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展開了反思。下山途中,在挪開阻擋汽車前行的石塊過程中,他們恢復了往日的默契。而在老農家借宿的夜晚,父親看見女兒因自責而哭泣,在心中原諒了她的無知。
影片結尾,父女兩人驅車來到河邊,父親將索納塔交給女兒,並且教她開車。因為他知道,以後的人生道路,倚雋要一個人走下去。倚雋在車裡做了一個夢,她被父親殺死,埋在河邊的石塊中。父親像往常一樣給她戴上耳機,放CD裡面她喜歡的音樂給她聽。這意味著一切虛幻想法和過往之事,都已經被埋葬。倚雋醒來後,發現父親已經將刷好顏色的石頭擺好,並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開車。在練習的時候,父親給警察打電話自首。看到父親被帶走,倚雋並不熟練的駕車跟上前面的警車,但不久汽車即陷入泥濘的道路中無法前行。影片至此結束,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想像空間。父親的認罪,女兒的懺悔,似乎為整部影片低沉的色調,增添了一抹亮光。
3
在影片中,兩個主人公潔蓉和倚雋,都是心地純潔善良的少女。她們懷著天真的想法,想用愛欲達到拯救的目的。但是不僅沒能拯救別人,反而為自己和親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當然,她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天真的想法,並非毫無緣由。正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由西方肇始,逐漸風靡全球的性解放話語,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性自由、性解放、性革命、性拯救觀念的流行,才會導致她們天真的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是在引人走向墮落,而是讓人得到拯救。
影片中出現了援助交際,以及以網絡視頻為媒介的聯繫方式,是性解放觀念傳播和實踐,在消費景觀社會和網絡資訊時代的種種表現形式,在東方的日韓兩國尤其流行。導演金基德在影片開頭展現這樣的場景,是對時代特徵的反映。在這樣的時代裡,經由影像的數碼拷貝和傳播,性的隱秘性已經被完全公開,成為一種超真實時代的皇帝新裝。這個以前全人類的文明禁忌,如今已然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被開啟。
在生活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多數青年人的觀念中,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性之神秘感,如今已經蕩然無存。而對兩性關係的隨意態度,對婚姻關係的毫不尊重,正是來源於此。我們如今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去譴責別人在性行為上的自由,因為這常常與戀愛自由混為一談。大眾流行文化,廣告、影視、小說、遊戲,可以毫無隱晦的呈現性自由的合理性,而傳統道德的說教早已蒼白無力。到底是社會進步了?還是道德退化了?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肉體的放縱和欲望的滿足,並不能給人帶來解放和拯救,只能將人引向罪惡和死亡。或許,人類永遠無法認識到真理,但至少能知道什麼是謬誤。如果能像影片中的倚雋父女那樣的知錯改過,拯救的希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