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
欄目|諜戰劇
這麼多年來,諜戰劇一直是很多忠實觀眾追劇的首選之一,《偽裝者》和《懸崖》就是其中的典範作品。
不過,有網友指出這兩部經典諜戰劇的眾多毛病,《偽裝者》顯得很假,《懸崖》有一些破綻。有關這兩部諜戰劇眾多評論,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第一,有人說,故弄玄虛地講故事,這樣的諜戰劇會喪失很多觀眾觀看興趣。
諜戰劇的所講述的故事給觀眾帶來了刺激感和緊張感,但這種緊張感並非故弄玄虛,相反,故弄玄虛的敘事手法還會給作品的品質打上折扣。《偽裝者》介紹於曼麗身世的部分,為了營造她是個身世坎坷、歷經生死卻又十分美豔的人物形象,鏡頭和畫面顯得非常詭異,甚至像是驚悚片,這樣的處理辦法就與該劇後期的風格很不不協調,顯得太假了。
第二,還有人說,諜戰劇內容要尊重過去和現在的事實,要真實可信。
諜戰劇創作,毫無疑問,應尊重過去的真實,避免為了表現故事的傳奇性而刻意營造離奇誇張的故事情節的傾向。有些劇集為了表現特工的正面形象,將英雄們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超人。
比如《偽裝者》,明臺僅在軍校受訓半年,從此便成為無所不能的王牌特工等,這些情節安排都難以讓觀眾信服。
第三,很多人還提到,諜戰劇講故事要合理性,也要講究邏輯。
諜戰劇依靠緊張刺激、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推動敘事,創作者在創作中應特別注意故事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但某些創作者為了其他目的而常常忽略這一點。
《偽裝者》中就存在多個漏洞,比如在第9集中,有一個情節就是炸毀櫻花號火車行動,明臺假扮日本士兵所說的日語竟然可以以假亂真騙過日本人,並且說的還是名古屋方言,然而劇中並沒有提前鋪墊,難免讓人感覺是為了劇情發展而臨時設置的情節。
不僅如此,在任務即將完成時,明臺被火車上的日本士兵質疑為何從來沒有見過,可明臺上火車前還堂而皇之地在火車站做查票工作,周圍全是日本士兵,為何明臺在最後一刻才被認出,這難免也讓人質疑這一情節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只是為了營造最後和日本人槍戰的緊張氣氛。
張嘉譯、宋佳主演的《懸崖》同樣存在邏輯不嚴密的地方,最後一集中,周乙帶著妻子、兒子撤離哈爾濱前往蘇聯,留下顧秋妍和女兒莎莎在哈爾濱。按照劇中人物形象的設置,周乙為人謹慎、思慮周全,當他留下顧秋妍和莎莎時理應想到後果,而他卻離開了。
在逃離哈爾濱的過程中,主角周乙的哥哥周政委卻被十分刻意地安排了一個告知周乙莎莎失蹤的情節,知道這個危機情況後,出於道義,他返回哈爾濱營救顧秋妍母女導致犧牲。按照前面的鋪墊和塑造,周政委同樣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領導,在關鍵時刻吐露這樣的信息,難免會被認為是為了讓主人公犧牲營造悲劇結尾而刻意為之。
冷絲說了有關《偽裝者》《懸崖》這麼多實際存在的問題,那麼,它們又有哪些優勢,給諜戰劇今後的創作又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
除了必須符合邏輯之外,諜戰劇也要有適度的娛樂性,在諜戰劇中加入適當的娛樂元素可以增強作品的可看性,但切忌過度。
近年來的諜戰劇創作越發注重包裝,帥氣亮眼的「70後」「80後」擔當主演,服飾時尚精緻、造型講究,但華麗的包裝下,最終還是要看演員的演技和對角色的準確詮釋,《偽裝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偽裝者》三位男主演——胡歌、靳東、王凱不僅都是外形搶眼的偶像型演員,而且他們也都鮮活地演繹出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如此,劇中每位配角的演技同樣可圈可點,心狠手辣卻又深情脈脈的汪曼春,充滿悲劇色彩的於曼麗,狡黠油滑的梁仲春等。
如今的諜戰劇,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觀眾,大家更加傾向於對於人性的探討,對於情理上「合乎邏輯」的追求,這也是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總之吧,《偽裝者》和《懸崖》雖然有一些破綻,但整體上還是很好看的,值得再次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