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房改善升級版 鹽城:讓百姓住進「穩穩的幸福」

2021-01-11 中國江蘇網

4月8日,拿到新房鑰匙,70多歲的姚正雲感覺握住了「穩穩的幸福」。當天,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二期新型農村社區分房,104戶農戶圓了安居夢。

「住得好」是全面小康題中之義。鹽城作為蘇北面積最大、人口第二的設區市,改善居住條件是農民群眾最關切的訴求之一。據前期調查,鹽城150萬戶農戶中,45萬戶有住房改善意願,佔總數近三成。

「重任在肩,責無旁貸。鹽城要從最突出的問題發力,絕不能一邊帳面上實現全面小康,一邊讓農民住在低矮破舊的房子裡『被小康』。」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越艱難的任務越要高質量完成。近年來,鹽城將農房改善作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力點,各級政府用誠意和智慧,精心打造農房改善升級版。

全程問需,讓農民更滿意

「建湖農房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房屋老舊,村莊布局較分散,農村形態面貌較差。2018年9月,我們到村調研走訪,八成村民願意搬遷,改善住房。」建湖縣岡西鎮副鎮長姚萬春記憶深刻。全村共668戶,最後搬遷613戶,除進城入鎮和貨幣化安置者,214戶選擇住進新型農村社區。

堅決不建農戶不需要的房。拆不拆、搬不搬,群眾說了算;怎麼補、補多少,全部公示上牆;房屋建哪裡、如何建,交給群眾比選……建房選址、戶型設計、建設施工、後期管理,「尊重農民意願」貫穿於農房改善工作各環節。

「用心用情,房子建得有質量,更有溫度。」江蘇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築師邵君偉參與過建湖、鹽都、濱海等地的新型農村社區的設計,「許多方案磨合N次,經過四五輪過堂『大修』才評審通過。」

「按照規範,屋內樓梯踏步寬度最小220毫米,高度最高200毫米,但農戶希望舒適度再高些,最後方案改成寬不低於250毫米,高不超過170毫米。分毫之間,足見用心。」

尊重農民生活習慣,鹽城新型農村社區以兩至三層為主,不建多層高層,提倡80至120平方米主力戶型,並建有堆放農具的輔房,配以通透的院落。站在院內,閒適的村民依然能「端著碗」和鄰居聊天。

困難群眾住得怎樣,是政府最深切的牽掛。去年,鹽城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今年,全市計劃完成住房改善4萬戶,新建、擴建新型農村社區100個左右,全面完成四類重點對象住房改善任務。

在徐王村新型農村社區,五保老人周龍湖一人住32平方米的「單身公寓」,隔壁,是住著90平方米的鄰居。把原先為困難群體集中而建的32平方米、56平方米的小戶型「打散」,與其他戶型相鄰相融,不僅房屋外觀更錯落有致,也讓困難戶住得更有尊嚴。 強村富民,讓農村更受益

「鹽城河網密布,新型農村社區在整體布局上結合地形,避免『排兵營』。」邵君偉說。在建設中,鹽都借鑑古村落、古民居,彰顯「白牆黛瓦、紅門庭院、綠籬花香」的建築特色;東臺打造典雅古韻、鹽瀆漁家風格;大豐結合新老村莊整合和產業布局,形成「一村一品」。

鹽城農房改善還把獨具韻味的鄉愁嵌入磚瓦草木,許多村將「記憶符號」搬進新社區,香樟、烏桕等鄉土樹,拴馬樁、石碾等傳統老物件,還原出農村本土風貌。

千百年的風土人情同樣需要傳承。阜寧縣陳良鎮新塗村將會堂、文化活動中心、居民舉辦民俗的宴會廳等功能疊加,在村部旁建設多功能會堂,成為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最大空間」。

農房改善改變了居住環境,更打開了土地流轉之門,打開了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增強的「多把鎖」,成為強村富民的「金鑰匙」。

徐王村辦起土地股份合作社,接手搬遷農戶土地,3200畝土地入股,大部分流轉給承包大戶,剩下1000畝村裡耕種。農戶騰出手,進園區打工或給大戶幫忙,獲得穩定收入。村裡填廢溝塘,新增耕地600畝。2018年,徐王村集體收入尚不足18萬元,2019年底,該數字升至100萬元。

「昨天,徐王村分完二期新房,今天我要去顧頂村,啟動那裡的農房改善工作。」2018年底,姚萬春又多了一個身份:到徐王新型農村社區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農房改善是涉及國土、規劃、住建等多部門的系統工作,這就需要選派一位統籌能力強、善於溝通的「第一書記」。於是,鎮裡分管農房改善工作的領導或班子成員,成為不二人選。

交了房,還要做好社區治理「後半篇文章」。鹽城建管並重,做好治(社會治理)理(物業管理)協同,完善後續管理制度,推廣「財政撥一點、集體拿一點、村民籌一點」三個「三分之一」物業管理辦法,引導農民參與管理、自我服務,不讓新社區成為「髒亂差」的聚集點。

方式變革,讓農業更高效

「40天後,蠶寶寶就會被送進蠶房。」4月9日,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村五組村民陳風群在桑園施肥。2019年,陳風群搬進新型農村社區居住。村裡騰出40畝地,50戶蠶農在那裡集中建蠶房,老陳建了600平方米。去年,養蠶給他帶來9萬元收入。

「養蠶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王村村黨總支書記金文奎說,全村1240戶中蠶農1100戶,以前農戶在房前屋後建蠶房,新型農村社區讓養蠶業實現了集聚。

農民住得好,還要能致富。新塗村在省道231東側規劃建設的太源電力等7個項目已投產,同時村裡的1000畝高效農業,為新社區的居民提供了崗位。「家門口」就業留下了年輕人,為保持產業動能的持續化注入活力,也逐漸避免了不斷老齡化、空心化的農村「二次空關」。

農房改善帶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強村富民有了更精準的方向和路徑。

——空間上,「靠近田、貼近廠」。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做到鎮村布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同時統籌產業支撐,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遊景區「三園」,布局新型農村社區。

——就業上,「能顧家、又掙錢」。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高效設施農業,引導農民流轉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合作賺現金、分紅享股金,增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發展上,「上規模、增效益」。挖掘經濟薄弱村土地資源潛力,將農房改善退宅還耕土地,與道路、田埂廢棄溝塘進行綜合整理利用。土地「醒了」,房子活了,全市100多個經濟薄弱村在農房改善中挖掘土地資源優勢,一舉摘掉貧困帽。

「有些村把新型農村社區布局在特色農業示範園附近,並加以旅遊規劃和引導,為今後鄉村旅遊提前鋪路。」邵君偉說,目光長遠已不限於生活和生計問題。畢竟,鹽城農房改善工作,是謀深謀遠,謀定而後動。

記者 卞小燕

相關焦點

  • 江蘇漣水:《雲上議事廳》專題協商農房改善
    「面對問題不迴避,敢於直面問題,為我們政協委員打CALL」「這些關於農房改善的問題,主持人提得好犀利啊」……12月21日下午,在漣水縣政協第二期《雲上議事廳》網絡直播間裡,網友「相伴永遠」「自信贏得未來」「傑克仙女」等網友紛紛留言互動並點讚該檔直播欄目。雲議政,慧協商。
  • 新家開啟幸福新生活!我市9.2萬農戶進社區住新房
    新家開啟幸福新生活!該村黨總支書記吳曉華說,在公共服務建設上,村裡注重資源整合,充分利用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百姓大舞臺、文化惠民工作室等平臺,組織開展廣場舞、文藝秀、電影展等活動,建設幸福新家園。 花吉新型農村社區將田園、產業、環境等深度融合,不僅新建了戶型多樣、風格別致的居民住宅,還打造了千畝葵園,年產葵花籽180噸以上,為社區東側工業園區內的同力食品公司提供生產原料。
  • 鄉鎮書記話農房改善丨江蘇泗洪歸仁鎮:農房建得放心、農民住得舒心
    宣傳發動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農房改善工作啟動前,我們把很多工作做在前頭,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有效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同時利用農戶捐贈的磨盤、滾石等老物件,提升原有景觀、水體,打造投資少、環境好、鄉土氣息足、群眾滿意度高的休憩場所。我們針對群眾急難愁的問題及時收集整理,定期組織研討,對於合理可行的建議及時補充到建設內容中來,先後在兩個農房項目中增加建設農家小菜園、觀景遊園、農機停車棚等內容,滿足小區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從根本上避免了毀綠種菜等不文明行為的出現。
  • 灌雲農房改善「農民說了算」 群眾滿意度達98%
    今年,灌雲縣投入16.98億元,改善農民住房5200戶,建設14個新型農村社區。在此過程中,灌雲縣農房辦累計採納農民建議326條,群眾滿意度達98%,做到了「農民的事讓農民說了算」。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楊集鎮潮河村,只見美麗的農房整齊劃一,雖然戶外寒氣逼人,但仍有不少人出來鏟雪、遛彎。「本來擔心盯著的是我們手中的土地,農民沒有發言權。」
  • 響水為農民群眾定製「幸福套餐」
    農村住房改善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響水縣把改善群眾住房條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深入調查摸底群眾基本信息、改善意願等,科學合理編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改造提升規劃,按照方便群眾的原則,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加快農房改善工作進度,確保農民儘早住上放心房、安心房。
  • 農房改善項目已全部復工…
    農房改善工作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實事工程。連日來,響水縣堅持疫情防控工作與農房改善工作兩手抓,兩促進,全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一著不讓把這項民生工程辦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近日,記者在響水縣經濟開發區環南居委會看到,該居農房改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進行小區地下汙水管網和路面鋪設,幾臺工程機械正在開展平整地面、壓實等施工。響水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局長 張書銘:我區將繼續做好工地的監控、督查等相關工作,爭取早日交付當地居民使用。項目復工,防疫優先。響水縣運河鎮伏興村農房改善項目,新建住宅200棟。
  • 讓豐收成為農民手中「穩穩的幸福」!婁勤儉妙釋「魚米之鄉」
    論壇以「打造農村雙創升級版、增強鄉村振興新動能」為主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致辭,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講話。  進入新時代,我們有責任賦予「魚米之鄉」新的特徵和內涵,讓豐收成為農民手中「穩穩的幸福」。  婁勤儉借用繁體「蘇」字形象地對江蘇新時代「魚米之鄉」作了詮釋,他強調,要讓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村社區湧現在鄉村,讓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讓江蘇大地充分展現山川草木之美,開創新時代江蘇的「農村美」。要全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創新創業資源要素在這裡如魚得水,開創新時代江蘇的「農民富」。
  • 做好後半篇文章,讓幸福來敲門
    中國江蘇網12月22日鹽城訊 日前,筆者走進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友誼新型農村社區,看到一幢幢白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道路通達平整,綠化景觀富有鄉土特色,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該社區配套建設1800平方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設文化禮堂、文化長廊、圖書室、衛生室、健身室,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 白雲鄂博公益培訓班 託起礦區百姓「穩穩的幸福」
    「練出精緻臉」、「打造小蠻腰」,課堂上,參加形體培訓班的20名女性朋友聽著老師的講解,慢慢地跟著老師做著形體動作。通過老師示範正確的形體動作和互動等方式,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日常生活中不良形體習慣對個人整體形象帶來的影響,並耐心指導和糾正在場每位女性的姿勢儀態。
  • 佳富村:風景佳百姓富(「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白牆黛瓦、小套窗、小飛簷,保有鹽城本地鄉村風貌。進屋一瞧,總面積近150平方米。「以前房子小環境差,60多平方米,兩間房,孫子孫女長大就住不開了,兒子兒媳打工回來沒地方睡,要麼借宿,要麼睡沙發。」嚴國琪的父親嚴東明說。據調查,蘇北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農房近50萬幢,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
  •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民生問題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事關四川發展、人民幸福、社會大局穩定。剛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全省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八大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要切實加強基本民生保障。這不僅傳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凸顯了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鮮明導向。<br><br>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 勠力同心 託起「穩穩的幸福」
    俯瞰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目前,白沙在打造具有白沙特色的體育旅遊小鎮基礎上,以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謀劃打造森林探險、越野活動等休閒體育運動項目,並圍繞體育旅遊和體育裝備、體育用品的展示和銷售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較為完善的體育服務業,有效帶動旅遊產業發展。
  • 住進「安心房」 過上好日子——天津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記
    走進天津市靜海區大豐堆鎮高小王莊村村民陳克勤的家中,質樸的農房煥然一新。  不久前,陳克勤一家還蝸居在年久失修的「高齡」危房裡。通過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一家人享受到4萬多元的危改補貼資金,老舊危房得以拆除重建。「只用幾個月時間,我們就住進了漂亮的新房,心裡別提多高興了。」陳克勤笑呵呵地說。
  • 雲書網&百姓文化雲2.0升級版上線——讓百姓盡享「雲上新生活」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1月16日,「雲上新生活」——雲書網&百姓文化雲2.0版新平臺上線啟動暨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鄭州舉行。升級之後的雲書網、百姓文化雲兩大平臺,將為百姓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供給。
  • 這個2020,曹縣公安用實幹託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這個2020,曹縣公安用實幹託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2020-12-21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正創新 「漳州110」打造升級版
    30多年來,「漳州110」堅守為民初心,持續打造升級版的「漳州110」,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開通兩個月內,僅靠7名民警就處理了上百起警情,還送孕婦上醫院、護送女工下班,成為漳州人民心中「工作最苦、壞人最怕、百姓最愛」的先鋒警隊。30多年來,「漳州110」在「快」和「服務」上持續發力,陸續推出24小時屯警街面、網格化巡邏接處警、建立主動預警機制等多項改革創新。每季度考核隊員對城市道路的熟悉程度,進一步壓縮到場的時間。
  • 宿遷經開區南蔡鄉:聚焦高質量發展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提升城鄉建管水平2019年,南蔡鄉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此外,一系列實事陸續推進——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順利推進,高標準完成人民西路、民便路「一縱一橫」的改造提升,完成全鄉「村村通」道路安保工程28公裡,完成「組組通」門前路128公裡,有效改善了百姓出行條件;鎮村汙水處理提升工程穩步實施,國土治理項目全年完成工程的90%,新建農路48條、農渠48條、農橋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