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Anjo 三明治
文|Anjo
1
疫情結束最想做的事?
看到這個題目,我竟然第一時間想不出個答案。
疫情結束,意味著不用長期宅在家裡,可以恢復自由移動。想做的事情嘛,自然很多。旅行,逛博物館和美術館,聽音樂會、歌劇、音樂劇、演唱會,看話劇、舞蹈、脫口秀,查經敬拜,和朋友聚會吃飯聊天。說起來,也都是從前生活的日常。
可是最想做的是什麼呢?
好像沒有。我認為如果可以冠上「最想」這個限定語,那麼就意味著那件事情是你急迫到疫情一結束,就馬上要去做。一秒鐘都不能等,因為在漫長的隔離封閉期裡,你已經在腦海裡把這件事做了一千遍,只盼著肉身自由了,讓它從意識變為現實。
我想不出這樣的事情,因為我沒有感覺疫情本身造成的禁足,對我個人的生活造成了多麼巨大的影響。雖然也無法避免因為大環境而造成的焦慮和憤怒,但是我依然能如常度日。當然有一些和從前不同的變化,但並沒有什麼不好。
2
前些日子,微信群裡一到半夜就會流傳一個神帖《疫情結束之後,我最想去做這件事……》。你如果手賤好奇一點開,就會看到火鍋燒烤炸雞牛排……各種讓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動圖。大家都在嚎叫,讓我出去吃了它們!雖然我也會被饞到,但是解禁之後,我也不會迫不及待地衝到餐館大吃大喝。
我平日裡就是個便當女孩,在家裡也能把自己的胃照顧得很好。想偷懶的時候,煮個方便麵加足鵪鶉蛋、蟹味菇、豆泡、肥牛和香菜,十分鐘做好一碗小型麻辣燙。呼嚕呼嚕吃下去,快速解饞,也保證了食物攝入的多樣性。
當然,近期買食材是有點費勁的。豬肉大漲價,還時常搶不到。那就買點平時不常用的食材吧。我嘗試了嫩嫩的豆腐魚,煎一下加入內酯豆腐煮一鍋白湯,暖乎乎的,很好喝。還買了牛蛙,肉質鮮嫩,容易入味,隨便抓起家裡剩餘的食材燉一燉也是鮮掉眉毛的味道。
吃飽了,當然還是得動一動。因為忙和窮,從前也是不去健身房的,家裡有瑜伽墊、健身帶、啞鈴套裝、彈力繩,電腦裡還有40+GB的健身視頻和專業運動書籍,想怎麼動就怎麼動。只想簡單舒展一下肩頸,就飛一飛美麗芭蕾的天鵝臂。想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就跳一下Hip Hop Abs。想減脂,就鼓起勇氣重拾Insanity。想增肌,就掄起啞鈴跳Chalean Extrem。
累了就休息,想幹什麼幹什麼。雖然預訂的二月的演出取消了,四月去日本的機票也不知道是不是要退掉。但是就算不能出去看現場、看世界,在家的日子也不會無聊。
因為生活太過忙碌,去年攢了一堆劇沒有追。這些日子,我就是無腦的快樂追劇女孩。每天癱在床上為別人絕美的愛情流眼淚。隨時和好朋友發微信彈幕交流,看完心心念念的大結局,還要熬夜討論劇情到兩三點。這種簡單的沉迷真是讓人快樂,也讓我把近日窒息的大環境中撈起來,透透氣,繼續活下去。
宅家唯一讓我覺得有點遺憾的事情,就是暫時不能和朋友見面聚會。但是,不至於太難過。畢竟我最好的朋友們也都不在本地,我們的日常就是當網友,疫情也沒改變什麼。
平日裡工作繁忙,想要好好聊聊天還得協調在線時間。宅家的空閒多,反而可以每時每刻都事無巨細地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今天又做了什麼好吃的,磕到了什麼CP糖,看到了什麼糟心的新聞必須立刻向對方吐槽……這種相處模式有點像回到了中學時期,一下課就手拉手去廁所,在路上嘀嘀咕咕聊天。
要說疫情對我個人的小世界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計劃給熊寶貝在三明治空間做的展覽取消了。原本是打算用辦展的方式,為她慶祝第一個不在我身邊的生日,也是送給她的成年禮物。
不過大把空閒的時間,又讓我想出了其他的法子,在熊寶貝生日當天為她開了全球粉絲後援會的官方微博@上海寶貝熊。為了當好站姐,我一夜之間學會了修圖剪視頻寫文案策劃粉絲活動。終於明白了飯圈女孩兒的十八般武藝是如何煉成的。用愛發電,潛能無限。
我和寶貝熊的故事:
我有一隻陪伴了我十七年的小熊
你看,就算是不能隨意外出,就算是城市一片死寂,依然可以在家過自己的小日子。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3
看到好友發了一條微博截圖,是有人說:」為什麼所有的商場停運之後,城市感覺像死掉一樣。因為除了強迫你消費的空間,根本不剩下什麼了。「有另一個人轉發回覆說,這是因為:「我們需要除了消費和工作之外的空間,我們需要找到除了賺錢和花錢之外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才慢慢想明白為什麼宅家的日子,我並沒有那種「被關瘋了」的感覺,反而是覺得愜意的。我對於賺錢和花錢這兩件事都想得足夠清楚。
工作對我來說,是保證經濟獨立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所以,我找工作的第一要求是保證能work life balance,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愛做的事情。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去找到這樣一份工作,也確實獲得了預想的充實和快樂。
光是2019年,我就去了29個城市,逛了27家博物館/美術館,看了57場演出。時間的流逝不會讓我傷感,因為我沒有荒度。
我花錢一向張弛有度,不在乎的方面儘量省,在喜歡的事情上盡情花。工作沒有那麼費勁兒,自然收入也不會太多。有得必有失,選擇都是權衡的結果。我不是一個物質欲望很高的人,消費主義對我更是毫無影響,我從來不需要從買什麼用什麼來定位自己處於哪個階層。我喜歡高雅藝術,常常都是穿著牛仔褲背著布包去極盡奢華的劇院看歌劇、聽音樂會,並沒有什麼不自在。
既不被掙錢這件事所限制,也不被花錢這件事所捆綁,於是我最大限度地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我的心是自由的,並不受某一種生活方式的禁錮。有機會可以盡情浪,沒條件也可以安心宅。不是說我沒心沒肺。大環境的變幻莫測、幽暗漆黑一樣會讓我失眠低落,但是我的內心是平安的,是喜樂的。
疫情引發的宅家生活何嘗不是一塊試金石。挪去一切外部的影響和加持,你的生活空間還剩多少?不被工作佔據大塊個人時間,沒有商場餐館為你提供服務,你是否依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要什麼?你是否足夠獨立,能自己照顧好自己?
4
回到這個問題:疫情結束之後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我覺得我還是需要把「最」字去掉,因為沒有必要去強調某種迫切性。而我想做的,就是如現在一般,無論天晴落雨,繼續平靜而快樂地生活。
原標題:《疫情結束後,我沒有最想做的事|三明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