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從小眾文化和小眾圈層切入,最終還是要走向大眾圈層,這通常都是節目本來的命題——傳播和普及小眾文化。
所以,《中國有嘻哈》如此,《這就是街舞》如此,《樂隊的夏天》同樣也是如此。
結束了海選期的《樂隊的夏天》,隨著第七期1V1改編賽的到來,也終於進入了讓普通觀眾覺得這很熟悉同時又覺得「這很樂隊」的「破圈」時刻。
在表演的八支樂隊中,大波浪樂隊的《愛情買賣》應該是對普通觀眾衝擊最強烈的,畢竟《愛情買賣》這首歌雖然火,可是大家都清楚這就是一首爛大街的口水歌。
但經過大波浪樂隊的改編,卻增加了別樣的意味。神經質式的演唱和合成器的應用,完全跳出了原曲的滋味,融入了極強的個人風格,讓人一聽就覺得「很酷」「樂隊就應該這樣」。
同理,五條人演唱的《last dance》也是如此,雖然改編不是很多,但在一些歌詞的唱法上,五條人那種堅守的市井氣息撲面而來,帶有極強的樂隊特色。
如果說8支樂隊的改編讓每一首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打上了自己樂隊的風格,那麼椅子樂團和白皮書樂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首歌曲《騎上我心愛的小摩託》,也讓大眾更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些樂隊的魅力。
椅子樂團的小摩託就是「小綿羊」,撲面一種臺灣偶像劇的風格,帶著心愛的女生去有山有海的地方兜個風;白皮書樂隊的摩託就是「重機」,卯足了勁在都市叢林裡一路飛馳,碾碎一切障礙。
很難讓人相信,這兩種如同地球兩極化的風格,改編的卻是同一首歌曲。所以,不能不佩服!
在這一期的改編賽中,20強樂隊兩兩捉對PK,改編歌曲的類型也特別五花八門,童年兒歌、網絡熱歌、廣場舞歌曲、失戀神曲、流行歌曲、爸媽KTV、國風歌曲等等,每一個歌包揭開謎底後,都能讓現場樂隊死去活來一百回。
但也恰恰是這場比賽,拉近了小眾音樂和大眾流行的距離。而這才是《樂夏》這檔綜藝的目的——讓大眾了解樂隊文化。
對於一些堅守著「搖滾就應該是充滿個性自由和反叛精神、抵制庸俗文化入侵」的文化鬥士來說,這一期的《樂隊的夏天》不是他們喜愛的風格。所以,有人會認為,《樂隊的夏天》墮落了!
認真地說,這一賽制的存在,本身就不是為了迎合那些死忠樂迷的,它響應的,就是更廣泛的大眾需求。
在《樂隊的夏天》已經播出的海選前六期,作為搖滾圈的「門外漢」,我的第一感覺是,除了把舞臺變成脫口秀的五條人樂隊之外,勉強再加上福祿壽的《玉珍》,其他就再沒有讓人特別記憶深刻的點,尤其是第四五六期,毫無波瀾,讓人昏昏欲睡。
但通過對這些耳熟能詳爛大街的大眾流行歌曲的改編,《樂隊的夏天》讓更多普通人get到了樂隊的創造力和不同樂隊的音樂風格,也對原創音樂和樂隊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這個理解可能會有偏差,但從0到1才是關鍵。
不管怎麼說,看到第七期,終於能夠理解《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為什麼是低開高走,後續才成功破圈了。
想要獲得大眾,必須先走向大眾,用大眾的語言來溝通。而改編賽,就是《樂隊的夏天》讓樂隊走向大眾的起始!
還是那句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表示,這一期真的還蠻精彩的!
——END——
本期話題:《樂隊的夏天》第七期,哪支樂隊讓你印象深刻?
關注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