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歷史文化簡編

2020-12-23 清新觀

藏族是青藏高原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七世紀初吐蕃建政,開始與唐朝頻繁接觸,同期佛教從天竺傳入,藏傳佛教成為普遍信仰,公元十至十六世紀是藏文化的興盛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在漢語稱番藏音為博巴。

考古發現早在四千年前,藏民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屬於古西羌人的一支,後又分成六犛牛部諸部落,公元六世紀部落聯盟領袖稱王,藏音贊普。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後,建立了吐蕃王朝並定都拉薩,松贊幹布與唐廷關係友好,公元641年他迎娶了文成公主,被唐高宗封為附馬都尉。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重禮嫁給了吐蕃王赤德祖贊,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請求會盟,並在長安舉行了會盟儀式,次年結盟於拉薩,後來又在唐長慶會盟,記載這次會盟的石刻唐蕃會盟碑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大昭寺。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內訌分裂瓦解,互相徵伐持續400多年,公元十至十二世紀,佛教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領域,其上層與當地首領關係密切互為利用,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公元1244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涼州會盟。公元1271年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西藏地區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至此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延續了對西藏的管轄,並新建了僧官封授制度。清朝與藏區關係更為密切,並正式策封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分別為1653年的達賴喇嘛和1713年的班禪額爾德尼,1751年清朝正式授權達賴管理西藏地方事務,政教合一制度確立。1792年清朝擊退了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後,分別命西寧辦事大臣和四川總督直接統轄藏西北西南地區,又在藏西南推行了改土歸流。鴉片戰爭後,西藏成為列強角逐的場所,1888年英軍進攻西藏隆吐山,1904年又侵佔江孜,曾一度佔領拉薩。1929年國民政府設立蒙藏委員會。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就西藏和平解放問題達成協議。1954年達賴和班禪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委員,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達賴任主任委員,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藏文化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服飾建築、藏醫藏藥、音樂歌舞、習俗禮儀、節日與飲食以及喪葬等方面極具民族特色。藏文是源於古梵文和西域文字的拼音文字,由輔音字母、元音和標點符號構成。藏曆為陰陽合曆,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12月354日。藏醫有著名的四部醫典,認為人體由七大物質和三種穢物構成,有白脈黑脈之分。藏餐四寶為酥油、茶葉、糌粑和牛羊肉。行路如遇宗教設施須從左往右走。主要節日有雪頓節意為酸奶宴,在扎什倫布寺舉行的大佛瞻仰節意為吉祥須彌山。

相關焦點

  • 四川幼專白馬藏族文化展覽,值得一看
    近日,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白馬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在東校區圖書館舉辦 白馬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創新成果展
  • 甘南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位於甘肅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歷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修建布達拉宮等大型宮殿,促進了藏族繪畫藝術的發展,在此情勢下,藏族唐卡應運而生。藏族唐卡多在純棉布上繪製,也有在羊皮上繪製的,有絲繡和綢貼絲縫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單色唐卡,其畫芯和裝裱離不開棉、麻、絲、帛。
  • 藏族歌者央金卓嘎:虔誠呵護民族文化之花
    新華網拉薩2月18日電(記者許萬虎)在2015年拉薩市電視臺春節藏曆新年晚會的錄製現場,藏族歌者央金卓嘎婉轉綿長的歌聲,以及音樂背後的民族韻味,讓觀眾讚嘆不已:她一開口,美妙的旋律便如流雲撲面而來。    央金卓嘎,「80」後藏族流行音樂傳唱人,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她一頭藏式小辮,嘴角時常綻放笑容。
  • 藏族電影走出「國際範」 忠實記錄駁文化獵奇
    本月初,第52屆臺灣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萬瑪才旦執導的藏語電影《塔洛》獲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四項提名。「影片以小人物塔洛的悲喜折射藏區年輕人的現狀,希望通過自己的電影來忠實記錄藏族人的生活,還原一個真實的藏區,對藏文化去神秘化和消費化。」6日,萬瑪才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種文化翻譯的願望,也是一種天然的交流的訴求。」
  • 寫在《福安方音字簡編》完稿時(請收藏)
    新編《福安方音字簡編》介紹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大大加快了推廣普通語的進程,普通話成為中國語言的主流國語,但推廣普通話與保留方言並不矛盾。方言為一種文化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某種意義上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它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所無法比擬的。它是喚起人們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情感紐帶。然而,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福安人,特別是年輕人群中,講福安方言的人呈下降趨勢,福安方言文化的傳承形勢不容樂觀。
  • 著名導演郭宜林到青海玉樹州和囊謙縣就藏族文化進行廣泛交流
    近日,中國民族影視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電視網絡節目委員會主任、國內著名導演郭宜林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等地與業內知名文化學者就藏族藝術電影和藏族文化進行深度交流。在茶話會上,中國民族影視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電視網絡節目委員會主任郭宜林就藏族文化和民族電影發展
  • 傳承天籟之音 保護藏族傳統音樂 2016藏族民歌微信歌手大賽18日...
    亞東汲取藏族文化營養 藏族歌曲獨具魅力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旦卓瑪的《翻身農奴把歌唱》,讓世人開始了解了藏族歌曲大家也對藏族歌曲產生了新的認識,開始大膽嘗試歌曲創作風格及題材的多樣化,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結合,產生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和音樂新秀。藏族歌曲在國內外各大歌曲比賽中獲得不少榮譽。
  • 今視影業總導演郭宜林到青海玉樹州和囊謙縣就藏族文化進行交流
    近日,中國民族影視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電視網絡節目委員會主任、祥羽國際控股深圳今視影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導演郭宜林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等地與業內知名文化學者就藏族藝術電影和藏族文化進行深度交流。
  • 走進普洱,走進普洱茶歷史,探索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歷史和普洱文化亦成為了雲南普洱乃至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關於普洱茶歷史和文化的總結概述語。茶馬幫在崇山峻岭間運輸普洱茶的生活場景,其艱辛和苦澀可見一斑。普洱茶遠航大西洋,送往世界各國。
  • 「卓倉」藏族婚禮歌中的文化透視
    「卓倉」藏族婚禮歌中的文化透視/崗措
  • 走近四川歷史名人|藏族英雄格薩爾王——世上最長史詩為他而吟
    近日,我省公布了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格薩爾王的入選,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一生戎馬、南徵北戰他從平凡人物「逆襲」成王格薩爾王的一生,是小人物「逆襲」成王的勵志人生。約公元1038年,格薩爾出生在今甘孜州德格縣阿須草原上。
  • 你知道在鳥巢裡演奏的第一個藏族樂器是什麼嗎?
    而且扎木年歷史也非常悠久,樂器從阿里流傳至今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屬於彈撥樂器的扎木年在梵文中稱之為「丹不熱」,在藏文中也有「局芒」(多弦的意思)的說法。因張有六條琴弦,漢族又稱其為藏族六弦琴,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和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藏族自治州、縣,尤其是以拉薩、日喀則地區的拉孜縣、薩迦縣和昂仁縣等成為最盛行地方。
  • 青海這個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藏族山歌之鄉」
    命名決定指出: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是地處瀾滄江源頭的純牧業縣,獨特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環境,造就了該縣豐厚的藏族山歌資源,歷史悠久,雜多縣格薩爾史詩說唱藝人層出不窮、 曲調多樣,與山歌有互涉互借的關係,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間傳統曲庫,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近年來,雜多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藏族山歌的傳承傳播工作,積極挖掘、採集、整理民間山歌,組建山歌協會,認定代表性傳承人,推動山歌進校園,形式多樣,成績卓著。經考察論證,決定命名青海省雜多縣為「中國藏族山歌之鄉」。
  • 青海省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市,青海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同仁市
    這裡是青海省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每到傍晚在古城老街上都會聽到圓通寺的鐘聲,發源於此的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入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民族風情濃鬱,有流傳1400多年的六月節在高原上每年最好的季節農曆六月舉行,獨特節奏的龍鼓、粗獷優美的舞姿、多彩華定貴的服飾、神秘虔誠的祈禱,給熱貢藏鄉帶來了歡樂和浪漫。
  • 納藏族群認同與藝術邊界構建研究
    摘 要:主要流傳於滇西北納西族的勒巴舞是舞蹈類別跨越納藏族別的典型形式,共同的經濟、文化基礎之上的界限模糊化使勒巴舞跨越納藏族群得以實現,並相應產生族群藝術邊界的自我區分及調整。以納西族地域流傳的藏文化特徵明顯的勒巴舞為案例,對探討歷史情境中藝術形式跨越族別的邊界構建具有參考價值和意義。
  • 59 西漢前的羌人發展演變歷史,羌人也是藏族的先民之一?
    東亞歷史第59篇: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之西羌傳。 依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人源出於三苗,主要分布於長江中遊之南,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堯帝時,三苗作亂,堯命舜發兵徵討,打敗三苗,並將他們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今敦煌東南)及河關之地(今甘肅湟水流域)。古代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被流放的就是羌人。
  • 跟著非遺遊武威 || 草原上漾起百靈鳥的歌聲——華銳藏族民歌
    //////華銳藏族民歌01華銳藏族民歌是流傳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及周邊的一種藏族民歌形式,是華銳藏族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盛行在各種集慶宴會和多重性質的生活場合裡,它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分類齊全,涉及面從宗教文化到歷史地理,再從風土人情到社會生產,體現了華銳藏人在民族變遷歷程中對生命悲劇成分的深度包容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
    那時期,已經有很多藏地題材的電影了,但萬瑪才旦感到彆扭,「雖然講發生在藏地的故事,雖然演員都穿著藏裝,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不是藏族的,那樣的故事放在國內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立,這跟創作者以外來視角看待藏地文化有關。」機緣的青睞、創作的衝動,讓萬瑪才旦一步步走上了導演之路。第一部電影作品《靜靜的瑪尼石》就從自己的小說開始改編。
  • 關於藏族音樂,我是這樣理解的
    藏族音樂是高亢的,自然的、健康的、純粹的。不說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其實藏族音樂種類很多,民歌,彈唱、玄子、流行音樂、藏戲插曲、情歌、宗教音樂、朗瑪、多協、嘛呢曲子、童曲、格薩爾王讚歌唱誦,藏語rap等等(還有很多)。尤其,我感覺這幾年藏族音樂的發展非常迅猛,出現了很多有質量的作品。(比如 《飛》、遇上你是我的緣、阿媽的手、心聲、阿繞布姆、阿柔姑娘)
  • 佛教:德格印經院,全面地保存了藏族文化,所印行書籍行銷全世界
    德格印經院是薩迦派在長江流域最重要的一個建築,是一座印刷出版機構,就是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德格印經院。據記載,德格印經院是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卻吉·丹巴澤仁創建於自己的家廟貢欽寺,始建於清雍正七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工程持續了九年,直到丹巴澤仁士司六十一歲去世時都還沒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