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第六病室》:薩哈林島的苦難,隱喻,和對託爾斯泰的反抗

2020-12-24 庾十九

一八九二年,契訶夫寫出了傑出作品《第六病室》。這部作品標誌著契訶夫在寫作精神上的成熟。

它大大提升了契訶夫在俄羅斯的聲譽,由於這部作品,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把他追認為自己人,並宣布,要是他再活一次,他一定屬於馬克思主義的黨派。

因此,這部《第六病室》,也會被認為是契訶夫最具反抗精神的作品。用「反抗」這個詞來描述契訶夫在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態度和思想,是恰到好處的。

從社會底層出身的契訶夫,對俄羅斯廣大農民受到的災難,表示深深的同情,但也只是同情而已,他是溫和派,更多的通過故事呈現一個事實,揭露一種罪惡與謊言,表達一種悲傷,但很少表露自己的情緒,而在這部作品裡,你可以感受到契訶夫的憤怒。

要了解契訶夫的憤怒,首先要了解這部作品背後的故事。

一、出發,前往薩哈林島

一八八九年的夏天,契訶夫的哥哥尼古拉死於肺結核。

契訶夫深愛這個哥哥,沒人比他更了解哥哥身上的巨大才華,而這種才華,隨著哥哥的死亡而逝去。哥哥病入膏肓的時候,契訶夫也在自己身上發現與肺結核相似的徵兆。

哥哥死後,契訶夫只想逃離家庭,還想逃離他的精神導師。

於是他決定前往薩哈林島。

薩哈林島,又名庫頁島,中國舊稱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是在黑龍江更北的地方,終年嚴寒,是一座被罰入地獄的島嶼,是苦役犯的監獄。

在俄國眾多的文學作品裡,西伯利亞是最陰沉灰暗的存在,犯了罪的人往往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做苦役犯,比如《復活》裡的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和他的作品《罪與罰》裡的拉斯科爾尼科夫,都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

而薩哈林島,是在俄羅斯的罪惡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薩哈林島四面環水,俄羅斯帝國把它當作是罪犯無法逃脫的天然監獄。

契訶夫一定要進行這次旅行,他認為,要全面了解俄羅斯,正視俄羅斯的苦難,就不能繞過「這片淚的海洋,這片痛苦不堪重負之地」。

從西邊的莫斯科,穿越廣袤無際的西伯利亞,去到遠東的島薩哈林島,而且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還不存在,這無疑是一場艱難的旅行。

契訶夫從秋明到伊爾庫茨克,從託木斯克到克拉斯諾亞斯克,再穿過泰加森林,終於抵達陰沉的薩哈林島。一路上,他經歷了酷寒的大雪,埃及式的水災,道路淤積,車軸斷裂,也經歷了炎熱、乾渴、蚊蟲叮咬等等。西伯利亞的景觀與俄羅斯人的苦難,他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薩哈林的官員們對契訶夫進行了熱情的接待,允許他參觀監獄,和苦役犯談話,但不能接觸政治犯。

契訶夫在薩哈林島滯留了三個月,挨門挨戶進行人口調查,島上一切有人煙的地方,契訶夫都去了。

他和每一個苦役犯、流放犯、強制移民談話,看了他們潮溼骯髒的房屋,被鎖鏈拴在一起的囚犯,苦役犯們的妻子與孩子。

他還研究了薩哈林從島區長官到辦事員、監獄看守和普通士兵的生活。

尤其是那些監獄看守,他看到他們虐待囚犯,盡說蠢話,他也認識了一些優秀的、善良的知識分子,他們渴望能做些什麼,卻對同胞的苦難愛莫能助。

旅行結束後,契訶夫根據他的筆記和卡片,寫出了《薩哈林旅行記》和《寄自西伯利亞》。

《薩哈林旅行記》,不是小說,不是散文,也不是純正的旅行遊記,而是一本關於人間地獄的真實刻畫。

薩哈林之行,深刻影響了契訶夫的思想觀點,使他對社會政治和人生哲理,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催生了這本《第六病室》。

囚犯和獄吏

二、未說出口的秘密

《第六病室》沒有什麼特殊的情節和寫作方法。

在一個偏僻的被遺忘的小城,有一家醫院,醫院的院子裡有一個小廂房,這就是醫院的「六號病室」——瘋人院。

這個病房裡,總共有五位病人,一個小市民,一個人畜無害的猶太傻子莫伊謝伊卡,一個全身脂肪的農夫,一個做過郵政局揀信員的小小市民,還有一個貴族,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有思想的伊萬·德米特裡奇·格羅莫夫,曾是法院的民事執行吏和十二品文官,患被害妄想症。

小說的主角,是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拉京。拉京剛到這所城市時,還認真工作過,後來,他被自己的理論打敗了,不再天天到醫院去了。

有一天,拉京跟著傻子莫伊謝伊卡走進這間病房,格羅莫夫認出他是醫生,怒氣衝天幾乎瘋狂地大喊「打死這個敗類!不,打死還便宜他了!把他淹死在糞坑裡。」

醫生卻對格羅莫夫產生了好奇,從此常常去病房和他交談,醫生的行為被認定為「不正常」,旅行療養無果後,醫生被送進第六號病房。

進入病房後,他對自己過去的理論產生了懷疑,鬧著要出去,看守人尼基塔把他狠狠揍了一頓,第二天,醫生中風死了。

格羅莫夫與醫生

小說沒有華麗的情節,卻處處充滿著隱喻。

美國文藝理論家蘇珊·桑塔格的《疾病與隱喻》有一段話:

「疾病的含義是會變異轉換的,其中文學修飾語「隱喻」對此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使其從一開始的身體疾病引申成社會道德倫理的批判,又進一步引申成意識形態下的話語壓迫。」

隱喻,就是通過具體的事物,隱藏著未說出口的秘密。

契訶夫也把他對俄羅斯社會現狀的無奈、悲痛和絕望,都隱含在這部《第六病室》。

01、病房的隱喻——暴力帝國的統治

這所醫院所在城市,是俄羅斯的一個外省,距離鐵路二百俄裡。一俄裡約等於一公裡,也就是兩萬米。

這個城市就像遠離莫斯科的被遺棄的薩哈林,也像是被歐洲各國遠遠拋在身後的俄羅斯。

當時的歐洲,英國早就完成了工業革命,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契訶夫旅行到義大利、新加坡、法國時,那繁榮、自由的景象,令他意亂神迷又悲痛萬分,他悲痛俄羅斯的貧窮、羞怯和衰老,最悲痛的,是阻礙俄羅斯,阻礙生活變得更好的暴力統治。

第六病室的手繪圖

這個外省小城,煩悶,無聊,人們過著灰暗無意義的生活,只有形形色色的暴力、粗野和偽善。

醫院管理混亂,骯髒不堪,醫生不關心病人,還與助理護士和女病人私通。六號病室裡,一個酗酒又粗暴的看守掌管大權,他對病人拳打腳踢,連傻子的一個戈比也要勒索。

像這樣小城,這樣的醫院,存在於俄羅斯的任何地方。

第六病室,外省小城,就是俄羅斯,一個混亂又暴力的帝國。

02、格羅莫夫的隱喻——充滿告密、審查和迫害的殘暴社會的犧牲品

五個病人裡,做著對格羅莫夫的著墨最多。

他是個受過教育的人,貴族出身,由於家道中落,從大學輟學,做過教員,跟同事和學生合不來,就丟棄了這個職位,後來當了法院的民事執行吏。

他對城裡人總是批評,瞧不起,說他們愚昧無知、渾渾噩噩的生活既卑鄙又討厭。

不管說什麼,他總是能把話題引到對這個城市的批判上。雖然他批判,但人們還是很喜歡他,他態度客氣,樂於助人,他受過很好的教育,知識淵博,這些都受到城裡人的愛戴。

可是有一天,他看到四個帶槍的護送兵押著兩個帶鐐銬的犯人,他忽然覺得他也有可能被戴上鐐銬。

從這以後,他就變得精神恐慌,他覺得他可能會無意中犯罪,可能被誣陷,就算他沒罪,審判也會出問題,而且在訴訟程序混亂的情況下,出錯是極有可能的,他得出「誰也不能保證不討飯和不坐牢」的結論。

他越想越害怕,他覺得每個人都是間諜和密探,看見警察就認為他是來宣布他是犯人。有一天,他看見幾個砌爐匠,他把他們當成是警察裝扮的,衣服沒穿,帽子沒戴,就在大街上跑了起來,他幻想著全世界的暴力都集合在一起,在他的背後追趕他。

他瘋了,那個把醫院變成後宮的醫生把他送進病房了。

格羅莫夫是被當時那個充滿著告密、審查、誣陷的暴力社會逼瘋的。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俄國,處於沙皇的專制統治之下,是俄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民粹派運動瓦解,反動勢力居上,資產階級卑躬屈膝。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諷刺的就是在恐怖之下,為生存而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小市民。

格羅莫夫無法像奧楚蔑洛夫一樣,拋棄自己的良心,被流水打磨成一顆光滑的鵝卵石,他太尖銳,做不到妥協,所以他即使不瘋,遲早有一天會被關進監獄,原因是不夠溫馴。

《變色龍》手繪

03、全身脂肪的農民的隱喻——懶惰而愚鈍的俄羅斯人對痛苦的麻木

六號病室裡的農民,有一張呆板的完美沒有思想的臉,不會活動、貪吃、骯髒,全身脂肪,他沒有思想,甚至失去了感知能力。尼基塔為他打掃時,用盡全力揍他,他挨了毒打卻沒有反應,一聲不吭,連痛苦的表情都不會有。

連揀信員都還做著白日夢,夢想得到一枚二級勳章,他卻麻木的仿佛一頭死豬。

貧窮的農民

契訶夫是農民,他深深同情著農民身上一切災難和不幸。而在薩哈林之行時,他在給瑪麗·契訶夫的信中,卻寫到:

「俄羅斯人像豬一樣懶,如果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肉不吃魚,他會解釋說是因為缺乏運輸條件,等等理由......照理說,吃肉吃魚是遠比喝伏特加來得容易的事,因為伏特加昂貴的多,而且運輸起來更困難。可是不!看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暢飲著生命之水,而非花功夫在貝加爾湖上釣魚。」

可怕的不是人們正在受苦,而是對苦難的麻木,沒想過改變和反抗。

契訶夫在同情這些人時,又憎恨他們的懶惰和沒有光亮的未來。他們有能力讓生活稍微好一些,可他們不願意付出勞動。

在這裡,契訶夫也改變了他對農民的看法,不再將農民理想化。

04、醫生的隱喻——軟弱無力的知識階層的自我麻痺

拉京醫生剛到醫院任職時,他對醫院的評價是:

「這是一個道德敗壞的機構,對病人的健康極其有害。」

但他對這些烏七八糟的現象及其冷漠,只要求醫院裡的雜役和助理護士不要去病房裡過夜,添置了兩個柜子的醫療器械,至於其他的,都沿襲傳統。

拉京醫生很軟弱,雖然他喜愛理性和正直,卻缺乏維持理性和正直的勇氣,連想吃東西時,對廚娘說「給我把飯拿來」都不敢說,更別說懲治主管偷東西了。

他剛開始還認真工作過一陣子,後來他厭倦了。

他對自己說,每天行醫,但死亡不會減少,隨便給病人看看,發一點無關痛癢的藥,這是一種欺騙。死亡是每個人正常的合理的結局,不必去阻攔人們。

對於痛苦,他認為,生活本來就毫無內容,如果再沒有痛苦的話,就是完全空虛,跟變形蟲的生活一樣了。

他用這套觀點自我說服,他漸漸就不去醫院了。

契訶夫

他知道他在為一個罪惡的事業服務,從被欺騙的人那裡領取薪水,可是他說服自己,他是無能為力的,而且是必然的社會罪惡的一小部分。

他跟著傻子走進六號病室,遇到格羅莫夫,他又勸格羅莫夫接受命運的安排。

他表現出了一種「存在即合理」的觀念,認為既然存在監獄和瘋人院,就總該有人關在裡面。而不是,因為人犯了不可饒恕的罪孽,才有了監獄,不是有人真的著魔了,才有了瘋人院。

他還說,只要有信心,就算是被囚禁在四牆之中,也能活的很快活。他安慰格羅莫夫說,懂得生活的自由而深刻的思索和對世界的無畏紛擾持蔑視態度,是人類的最高幸福,他能獲得這種幸福,儘管住在瘋人院,第奧根尼住在木桶裡,可他比皇帝幸福。

甚至說胡話,寒冷和一般所有痛苦一樣,可以不感覺到,有思想的人,會蔑視痛苦,永遠心滿意足,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覺到驚奇。

契訶夫

可是當醫生自己被關進病室後,他的這些安慰別人的話,都失效了,他連一天都呆不下去,他吵著要出去,卻被打了一頓,精神崩潰,中風而死。

醫生就代表著當時的知識階級,而當時的知識階級,紛紛以託爾斯泰為偶像,稱之為「託爾斯泰主義」,而這種思想,在面對尼基塔的暴力時,就像醫生一樣,軟弱無力。

而醫生的思想的失敗,和他的死亡,也代表著契訶夫在思想上對託爾斯泰的反抗。

三、契訶夫對託爾斯泰的精神反抗

託爾斯泰幾乎是俄國所有知識分子的偶像,契訶夫也十分崇拜他,模仿他,可是生活和經歷又讓他反抗他。

託爾斯泰是大莊園主,生來擁有一切,財富,權利和女人。託爾斯泰精力充沛,健康強壯,可是,託爾斯泰作為人所擁有的一切,作為作家時他又勸告別人放棄。他說人不應該通過土地、空間、自由或是人類的愛去尋找自己的靈魂,應該超越一切,無欲無求。

託爾斯泰的這段話,和拉京醫生勸導格羅莫夫的話多麼類似啊:

「溫暖寧靜的書房跟這個病房也沒有什麼差別。人的寧靜和滿足不在於人的外部,而在人的內心。」

契訶夫短篇《萬卡》,萬卡和爺爺

可是,擁有過的人才有資格放棄,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還有什麼可以放棄的。一個從沒體驗過幸福、自由的人,憑什麼讓他放棄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

契訶夫是個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身體孱弱,寫作和行醫都是為了錢,可他從來沒有過錢。

比契訶夫更窮的人,俄羅斯大地上處處都是。他們受凍,忍飢挨餓,妻子女兒被迫領黃色執照,他們沒有自由,被地主、貴族和監獄驅打,萬卡那樣可憐的小孩子,過的連狗都不如。

寫信的萬卡

託爾斯泰沒有體會過、也沒有見識過那種悲慘到極致的生活,所以,他的那種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不以暴力抗惡」的觀念,要求通過自我反省達成道德的自我完善,讓契訶夫產生了懷疑,並用格羅莫夫的話,進行了反擊。

他說:

「這種學說不符合實際,沒有生命力。它只能在少數人當中才會得到一些成績,可是大多數人都不懂。鼓吹對財富冷漠、對舒適的生活冷漠、對痛苦和死亡加以蔑視的學說,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因為這大多數人從來沒有享有過財富,也沒有享受過舒適的生活。而蔑視痛苦,對他們來說,就是蔑視生活本身,因為人的全部實質就是由飢餓、寒冷、委屈、喪失等感覺以及哈姆萊特式的怕死的感覺構成的。這些感覺就是全部生活。人可以感到生活苦惱,憎恨生活,可是不會蔑視生活。」

醫生的死,是反抗的完成,也是契訶夫個人理論的完成,但他隱藏了這一點。

醫生被尼基塔暴打後,中風而死的,醫生被抬出去,小說就結束了。

可是他還有一些沒有說的話,病房裡的小市民、貴族、揀信員、猶太商人,他們的未來會怎樣,是繼續被關在病房,還是要走出病房,衝破監獄活的自由。

契訶夫期待的是後者,而想要改變,就必須用暴力打敗暴力的尼基塔。這就是他對於精神導師託爾斯泰的無聲反抗。

當然,他雖然看對託爾斯泰主義,他依然是他最敬佩的人。

契訶夫是一個溫和到冷漠的人,而且天性悲觀,閱讀他的作品,從第一個字,就能感受到揪心的沉悶,不由的想,難道看見天空一直是烏雲壓城,而沒有霞雲似火的時候。

用現代化話說,一個字,「喪」。

所以閱讀他的作品,最好將時間線拉長一點,用實際稀釋那種喪氣感,否則會受不了的。

相關焦點

  • 豆瓣9.0《第六病室》:消極無為只會不堪一擊,信念是第一生命力
    契訶夫在這個素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地方呆了三個月,遍訪了島上的居民和囚犯。之後,便以其為原型,創作了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第六病室的五個精神病人中,有小市民、破產商人、農民、知識分子和郵局職員,代表了幾乎所有社會底層受壓迫的勞苦大眾。
  • 契訶夫《第六病室》: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也被關在六號病房」
    下面我將從《第六病室》對當時政治體制的批判、對"勿以暴力抗惡"的諷刺以及對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思索三方面展開探討。 契訶夫將自己的感受通過《第六病室》表達出來,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沙皇專制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抗議。青年時期的列寧在看完這篇小說後對他姐姐這樣說道:"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之後,覺得這簡直可怕極了,我在房間裡待不住,我站起來走出去。我覺得自己好像也被關在'第六號病房'裡了。"
  • 童道明:所謂「契訶夫情調」,就是一種略帶憂傷的美
    《契訶夫小說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汝龍 譯然而,契訶夫也有「怒目金剛」式的作品的,如《第六病室》。有良知的好端端的人,竟被關進監獄般的「第六病室」了。1890年是契訶夫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年的半年多時間裡,他實現了穿行西伯利亞到薩哈林島考察的壯舉。薩哈林島是流放犯人的聚居處,契訶夫在這個島上住了三個多月,遍訪了所有的島上居民。與薩哈林島之行直接有關的小說有四篇:《古塞夫》(1890)、《在流放中》(1892)、《第六病室》(1892)、《兇殺》(1895)。
  • 魯迅、餘華、契訶夫、胡賽尼:除了作家,他們還有一個身份
    契訶夫:自卑的寫作天才世界三大小說家契訶夫在成為作家之前,也是一名醫生,他曾想把醫生作為終身事業。契訶夫說過一個比喻:醫學是我的妻子,文學是我的情婦。當初報考醫學院,是父親的想法。契訶夫的父母沒有工作,幾個兄弟也遊手好閒,一家八口人都靠著契訶夫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
  • 名著閱讀之《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 為什麼人人都愛契訶夫?
    而契訶夫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對於人生困頓的洞察力,使他的創作更具有時代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贊同德·斯·米爾斯基在《俄國文學史》中發表的一個觀點:「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隔膜和難以相互理解這一點上,無一位作家勝過契訶夫。」契訶夫1887年寫的小說裡,《信》值得拿出來專門說一說。
  • 契訶夫:一位生長在19世紀的作家,卻有著20世紀的現代文學精神
    契訶夫誇張地描寫普裡希別葉夫的變態心理和變態行為,主要目的不在於製造幽默感,為讀者提供某種廉價的笑料,而在於諷刺和鞭撻當時的警察制度和專制制度。這裡,荒誕意識與社會批判意識、諷刺意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契訶夫的荒誕小說的一種特有風格。契訶夫把荒誕意識、批判意識和諷刺意識融合發展到更高層次的作品是《套中人》和《第六病室》。
  • 託爾斯泰的最後時光:希望逃離塵世紛繁複雜的一切
    所有託爾斯泰筆下的人物都在追尋一種基督式的愛,一種與其他人之間的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賦予生命意義與目標。這就是為什麼安娜·卡列尼娜—— 一個被孤立後只能依靠自己的人物——註定要在託爾斯泰的世界消失;或者為什麼他筆下最為歌頌的人物,比如《戰爭與和平》中的瑪麗亞公爵小姐和農民卡拉塔耶夫,會通過承受其他人的苦難來展示自己的愛。
  • 託爾斯泰:人生,除了苦難和死亡,前方什麼都沒有
    託爾斯泰認為,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無論做什麼,無論怎樣忙碌,到頭來,都是虛無的。叔本華說:「生命就是罪惡,它什麼都不是,向虛無轉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受叔本華等人的思想影響,託爾斯泰也堅持認為,人生是虛無的。
  • 契訶夫:凡卡 | 大家
    而契訶夫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對於人生困頓的洞察力,使他的創作更具有時代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贊同德·斯·米爾斯基在《俄國文學史》中發表的一個觀點:「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隔膜和難以相互理解這一點上,無一位作家勝過契訶夫。
  • 因為戲劇,他比託爾斯泰更偉大
    ◆契訶夫與託爾斯泰(資料圖片)  契訶夫的劇作不是隻言片語的好,也不是創作形式上的好,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詩意的潛流。契訶夫除了與莫泊桑、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其後期創作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草原》及非虛構作品《薩哈林旅行記》舉世公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們對契訶夫戲劇創作成就認識的不斷加深,有評論甚至認為他足以與莎士比亞比肩。  當今戲劇界公認的一件事是:有沒有能力演契訶夫的戲,已成為檢驗一個劇團、導演和演員的標準。
  • 「白月光」契訶夫:被「原生家庭」拖累一生,卻散發著溫暖清輝丨讀書者說
    我們絲毫不用懷疑伊萊娜與『安託沙』(契訶夫的暱稱)之間的親緣關係,他仿佛是她的一個哥哥,在年少時也可能討厭她的糾纏——就像亞歷山大討厭『安託沙』一樣,但是他們分不開,因為他們的靈魂為彼此留了一扇窗,留了讓外面的光線照亮一個世界的可能。是的,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身上也背負著同樣的苦難,而她和契訶夫一樣從來沒有抱怨過。
  • 【九下薦讀】《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考點梳理+在線測試
    導讀:《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是俄國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的作品。其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本書精選的優秀短篇小說,代表著契訶夫各個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是19世紀末俄國文學的傑作。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列夫·託爾斯泰的三大長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自問世以來始終是經典必讀。2019年,是《戰爭與和平》問世150周年和《復活》問世120周年。2020年,在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和草嬰先生逝世5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攜精裝紀念版《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走進上海,與讀者朋友們一起回憶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 作為劇作家的契訶夫,你了解多少?
    據說列夫·託爾斯泰曾不留情面地嘲諷他:「莎士比亞的戲寫得不好,而您寫得更糟!」然而事實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有威望的大戲劇家彼得·布魯克的導演代表作,便恰恰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契訶夫的《櫻桃園》。本文選自契訶夫的代表劇作集《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的精彩語段,以譯者焦菊隱的譯後記作結,希望為大家打開一條進入契訶夫戲劇的路徑。
  • 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契訶夫十句語錄,文字睿智,道理深遠
    反正我是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契訶夫的小說,也第一次聽說作者契訶夫的名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契訶夫的文字,欣賞他筆下睿智的文字和感悟文字中暗含的深遠道理。俄國文學對我國作家及讀者影響巨大,我們曾在課本上學習過不少俄國作家,比如高爾基、契訶夫、託爾斯泰等等。作為俄國短篇小說之王,他與法國作家莫泊桑、美國作家歐·亨利,被世界文壇公認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 俄羅斯的薩哈林島,為什麼我國稱為庫頁島,而日本稱為樺太島?
    薩哈林島位置圖薩哈林島是一個與周邊多個國家有關聯的島嶼,目前屬於俄羅斯,俄語稱為「薩哈林島」,而我國歷史上稱為「庫頁島」,另有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等名稱,此外日本對於該島稱為「樺太島」或者「北蝦夷地」。
  • 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離開了|單讀
    俄蘇戲劇大師梅耶荷德在一篇談話裡,這樣描寫契訶夫:「契訶夫有個習慣:在有人和他談話的時候,他會在完全不可笑的地方突然笑起來。一開始這使得說話的對方不知所措,後來才知道,在聽人說話的時候,契訶夫同時已經在腦子裡把他聽到的東西加以變形、改造、加工、補充,從中汲取幽默的素材,於是他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