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柔柔:「延誤險騙保」的關鍵在於假冒他人身份,欺詐誘使對方違背...

2020-12-24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苗柔柔】

最近南京警方發現以李某以買理財為由從親朋好友處騙來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根據自己的判斷購買延遲率大的航班並投保延誤險,為了更具隱蔽性以逃避系統核查,李某每次購買機票都用4、5個身份,成功索賠累計900多次,理賠金額高達300萬,而這些錢最終都進了李某的帳戶,最後被警方發現,立案處理。

此案一出,議論紛紛,有人主張人家真實購買了航班機票,憑本事預測延誤索賠,有什麼錯?

錯不錯看法律說話。

中國的《居民身份證法》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或者處10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1、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條 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五十四條 可撤銷合同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十六條 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

不過,雖然有許多相關法律可以參考,但網民間還是眾說紛紜,下面就談談幾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一、李某騙取那麼多親朋的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購買機票和延誤險,是不是犯了冒用他人身份罪?

有人認為代他人買票完全合情合理合法,但是請注意,代替他人辦理某事,前提是他人有辦事的真實意圖,然後委託別人代辦。那些親朋真的想要乘機嗎,他們委託了李某買票了嗎?沒有,他們的身份信息是被李某以購買理財為由騙取的。所以李某不是代親朋買票,而是冒用他人身份為自己買票,同時假冒他人身份與保險公司籤署延誤險合同,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二、有人提出,保險法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沒有規定購買者必須主動申報購買保險的是否本人等情況。

但是請注意,《合同法》已經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以欺詐、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合同。

筆者查閱了各類合同範本,包括租賃合同、建築工程合同、買賣合同等,這些合同均未明文規定籤署雙方必須為本人,也未明文規定一方必須主動告知另一方不是本人籤署的義務。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乙方假冒他人名義租賃、買賣、建設時,甲方發現後,乙方是否可以以合同規定的活動真實發生為由,要求必須履行合同?

法律是否認可一方有意欺騙對方,不以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是假冒他人身份籤署的合同成立?

按照報導,李某曾從事過航空服務類工作,對於飛機延誤信息及保險理賠的流程都有所了解,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為逃避系統核查,以購買理財為由從親朋好友處騙來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的,多次購買延誤險。

那就說明,她本人知曉保險公司有核查身份的程序,審核評定是否允許單人購買多次保險,她的多次購買行為會被保險公司禁止,所以為了逃避核查,故意使用他人信息。有人辯稱,有意使用手段逃避核查,如果成功即為合法,但假如這都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各種假冒行為,在有意逃避核查並成功的情況下,被發現時是否能主張獲益合法?

三、有人認為,機票是用真實的身份信息購買的,而買保險的依據是機票真實存在。既然航空公司在售賣航班延誤險時並不對客戶身份信息進行篩查,只要機票是真的,保險合同就成立。

舉個例子,如果某人偷了別人的一輛車開出去出了事故,小偷是否能以被保險的車是真的,事故也是真的為由,要求保險公司理賠?

《侵權責任法》第52條規定: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範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這裡關鍵的因素,是小偷違背了車主的意願,在車主沒有同意的情況下,使車發生了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事故。儘管車和事故都是真的,保險公司也沒有義務賠償。

同理,被騙取身份信息的親朋們沒有意圖乘機,那麼按正常邏輯,購買機票的行為就不應該存在,自然也就沒有後來的索賠。但是李某假冒他人身份,為了個人獲益,違背親朋意願,強行使本來不應該發生的乘機行為發生,至少保險公司沒有義務賠償。

還有人辯稱,延誤不是李某直接造成的。回到盜車的例子,假定事故不是小偷造成的,完全是對方車輛違反交通規則,難道小偷就可以免責,讓保險公司支付嗎?

就上述幾條法律看,法院至少得判決李女士歸還全部保險收益,而支出的費用自理,即使在是否滿足保險詐騙罪上還有爭議,冒用身份也足以拘留了。至於涉嫌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而被刑事拘留,既然法律界對此類騙保是否算「虛構保險標的」還有爭議,既沒有完全肯定、也沒有完全否定「虛構」,那麼警方認為其涉嫌犯罪,就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並無不妥之處。

總之,這個案件的根本,不在於李某購買延誤險是不是一種憑本事掙錢的「射幸行為」,而是在於她不使用自己的身份,假冒他人身份,違背他人意願,騙取保險公司籤訂了他們本意肯定不會籤署的合同,並從中受益。

做保險的人少,投保的人多。許多人基於投保人的立場,總是希望一出事,保險公司無論如何都應該賠付;保險公司如果不賠付甚至還報警,就會被他們視作「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但是,賠不賠付是由法律和法官來裁決的,該賠而不賠,投保人應該堅決主張自己的權益;但是玩弄手段不當得益,也是法律禁止的行為。

何況,保險公司根據正常的延誤率來計算保險收費和理賠額,李某人為地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賠償支出,照此下去,為平衡公司的收益,保險公司勢必要提高險種收費,而這些多收的錢,是要由以後的投保人(也可能包括眼下這些為李某辯護的網民)共同承擔的。

相關焦點

  • 女子買航班延誤險獲利近300萬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第二步,李某從親朋好友處騙來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為逃避系統核查,李某虛構不同身份購買機票。為了更具隱蔽性,李某每次購買機票都要用四五個身份。每一個身份,最多購買30~40份延誤險。  第三步,伺機退票索賠。由於李某根本不會去乘坐這些航班,因此李某時刻關注航班動態,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會延誤,她就在飛機起飛之前退票,儘量減少損失。
  • 美國大選涉嫌欺詐?法律上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別
    一、從行為表現來看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無對價或者極低價佔有他人財物民事欺詐是在籤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欺詐方法,謀取非法利益;刑事詐騙是利用籤訂、履行合同而無對價或極低價佔有他人財物。
  • 女子薅保險公司羊毛,延誤險獲賠300萬被抓,網友:延誤怪我咯?
    而如果當天航空網站發布的航班信息中並無延誤信息,她會在起飛前儘快退掉手中的機票,僅損失部分退票手續費。尤其是航班延誤的情況下如果提出退票,航空公司是必須全額退票的,因此在延誤的情況下,基本上不存在退票手續費損失的問題。而對於退票後延誤險是否可以繼續理賠,一般來說由航空公司方面出具延誤證明,也可以作為申報延誤險的材料。
  • 一篇關於民事欺詐與詐騙罪區分標準的好文:《民事欺詐和刑事欺詐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第3項將欺詐規定為民事行為無效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對民法中的欺詐行為做了以下界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那麼,民事欺詐究竟是民事違約呢還是民事侵權?這個問題較為複雜。我國《合同法》第52條第1項將欺詐規定為合同無效的事由之一。
  • 推薦//一篇關於民事欺詐與詐騙罪區分標準的好文:《民事欺詐和刑事...
    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第3項將欺詐規定為民事行為無效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對民法中的欺詐行為做了以下界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那麼,民事欺詐究竟是民事違約呢還是民事侵權?這個問題較為複雜。
  •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合同欺詐有什麼不同,應怎麼區分?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合同欺詐行為雖然在客觀表現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由於關乎行為人罪與非罪的認定,應注意嚴格區分。那麼,合同詐騙罪與民事合同欺詐有什麼不同,應怎麼區分?網友諮詢:合同詐騙罪與民事合同欺詐有什麼不同,應怎麼區分?
  • 從刑事辯護的角度看詐騙犯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區別?
    一、合同詐騙罪與無效、可撤銷的民事欺詐行為的法律規定合同詐騙罪: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籤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合同詐騙罪:(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籤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理賠300萬被抓!網友怒了:這也算騙保?是否構成犯罪?律師這樣說
    在網上綜合評論找了一些延誤率非常高的航班,起飛的時候再去看它的天氣,她在心裡估摸後再去購買航班對應的延誤險。」據調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於購買機票的身份信息和銀行卡信息,都是其以購買理財為由從親朋好友處騙來的。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個人的身份索賠到了10多萬元。
  • 女子利用保險公司規則買航班延誤險獲利300萬被拘,律師說:不犯刑罪
    事件背景: 6月9日,南京市公安局發布消息稱,李某從2015年至今,利用自己和他人身份,通過購票虛構行程,在近900次航班的延誤險中獲得300
  • 詐騙罪與商業欺詐行為的區別
    首先,區分詐騙罪和商業欺詐行為關鍵是看行為人主觀上是以騙取他人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利益。民事欺詐人主觀上所追求的是通過欺詐行為和對方成立的民事法律關係的客觀實現。而詐騙犯罪人對事先和他人訂立的民事法律關係無實際履行的誠意,主觀上是虛構的。
  • 民法典釋義:合同欺詐可撤銷
    相關法條:《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法條釋義: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 假冒APP詐騙套路分析
    1、首先,騙子們會將伺服器設在國外,利用偽基站仿冒成官方號碼,向用戶發送包含註冊連結的欺詐簡訊;或者通過假冒公檢法、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客服等方式,來引誘受害人下載假冒APP。2、當受害者下載假冒APP後,詐騙分子就會通過核實個人信息、進行身份驗證等來套取受害者的銀行卡號、密碼等;或者利用收取所謂的工本費、解凍費、保證金、擔保金等方式,誘導受害者向某些帳號轉帳。3、當詐騙分子獲取受害者的相關信息之後,便直接將受害者銀行卡裡的餘額取走;或者在收取所謂的工本費、解凍費、保證金、擔保金之後,直接將受害者拉黑。
  • 一問一答丨合同欺詐和合同詐騙的區別是什麼?
    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解釋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合同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籤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 男子假冒憲兵威脅他人被逮捕
    2021-01-14 09:40:29 來源: 柬易金邊 舉報   一男子假冒憲兵
  • SHIELD推出最新防欺詐解決方案
    全球TMT2020年11月25日,專業從事網絡欺詐防範和身份驗證技術的網絡安全公司SHIELD推出DeviceSHIELD,這是一種為了在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期間幫助在線企業防止欺詐攻擊增加而設計的防網絡欺詐解決方案。
  • 靳東被人假冒身份 騙取年近六旬大媽的感情
    靳東的律師函所告之人並不是娛樂圈中人,反而是一名素人,而告素人的理由是此人公然假冒了靳東的身份騙取他人的錢財,非但如此,此事還牽扯社會實事,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媽因為喜歡靳東是靳東的忠實粉絲,卻因為被這個假冒之人所騙導致家庭分崩離析,這真是跌破眾人眼球。因為這位大媽粉被騙,大媽的丈夫和兒子感到十分無奈只好求助媒體。